話說乾隆年間祭祀活動盛行,乾隆皇帝在祭祀結束之後,都會將一種特製的豬肉賞賜給文武百官。這不僅是為了表現皇帝對於下臣的重視,更是一種無上的榮耀,但是沒想到許多大臣出了宮門就直接扔掉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祭祀活動
古時候,祭祀活動是皇室祭奠祖先、祈求神明保佑國家風調雨順、人民安樂的重要儀式。因此,封建統治的帝王都非常重視祭祀活動,乾隆皇帝當然也不例外。清朝歷屆皇帝都非常重視祭祀活動,一方面祈求先祖保佑,一方面也可以給自己樹立一個良好忠義的帝王形象。
祭祀活動是從人類文明開始的,最初的祭祀活動只是為了表現對於神明的敬畏,祈求上天保佑。但是隨著封建朝代的發展,祭祀活動逐步演變成了彰顯個人功績的一種活動。這種好大喜功的表現在清朝尤其凸顯,滿族人是歷代漁獵為生的,多少人兢兢業業才打下江山。
這樣的歷史原因之下,歷代的清朝皇帝都十分重視祭奠祖先的這一項祖制。其實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告誡後世子孫,一定要勤儉、珍惜祖先的功績,因此便有了大型的祭祀活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祭祀活動逐漸開始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宣傳功績以及個人表演。
清朝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由薩滿法師主持的祭祀活動,這種祭祀十分的神秘且莊重,整個流程是十分複雜的。主要是4步,第一步是祭祖,祭祖是要殺黑豬放血的;第二步是祭神,祭神的時候是需要分解豬的器官,供奉在祭祖臺上;第三步就是祭神樹;第四步是祭星。
二、好大喜功的乾隆帝
如果細數最喜歡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的皇帝是哪位,那一定非乾隆莫屬了。乾隆可以說是可以說是清朝輝煌時期最後一位統治者了。他也確實是很有才幹,將清朝的繁榮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時刻。早年間乾隆的多項舉措確實是受到的民間百姓和文武百官的愛戴。
乾隆在位的初期,最值得稱頌的就是將漢學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峰。並且,在康熙、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祖國邊疆的統一,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建設也是向前邁了一步。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年間,乾隆經常開倉放糧,減輕農民負擔,並且重視水利建設。
乾隆到了晚年變得固步自封,並且好大喜功起來,十分喜歡炫耀自己的功績,祭祀當然就是最好的渠道,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乾隆尤其重視自己的帝王形象,為了宣傳這種高大的形象,並且大力宣傳自己的豐功偉績,
乾隆皇帝就想透過大型的祭祀活動來成為萬眾矚目的人物。
乾隆晚年的這些好大喜功的表現,致使多地官僚奢靡敗壞,許多民眾不堪其擾,多次在全國各地爆發農民起義。不光是在朝政上不再有建樹,乾隆晚年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更加是讓封建統治的清朝與西方的先進社會拉開了距離,也是為之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祭祀活動每次舉辦都需要文武百官前來一同參拜,可謂是勞民勞力。當然祭祀活動不光是舉行慶典這麼簡單,祭祀的主要活動結束後,就是各種宴會,歷史上著名的“千叟宴”就是乾隆舉辦的。這樣一個無心朝政的皇帝,勢必導致來清朝開始走向衰敗。
三、祭祀賜肉
根據清朝《嘯亭續錄》記載,乾隆每逢佳節都會召集一大群皇親國戚以及文武百官一起進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上有一道名為“胙肉”的菜品,是用豬肉做成的,跟現在的肘子無異。每次祭祀結束之後,乾隆皇帝就會將這些豬肉賞賜給大臣,以表示對他們的重視。
要說這個賞賜,那可是乾隆心目中真正位高權重的人才可以受此賞賜,一般的小官是得不到這樣的“殊榮”的。但是讓乾隆沒想的是,這些重臣在出了宮門之後,直接就將這些肘子扔掉,這種做法無疑是非常不尊重皇帝的,那為什麼這些官員敢直接扔掉呢?
這裡就要仔細講一下,這個肘子是怎麼做出來的了。其實祭祀的供品是不講究味道的,因此廚師在準備肘子的時候,就是將這些豬肉用清蒸或者水煮的方式進行烹飪。根本沒有任何調味品,而且豬肉的腥臭味並沒有去掉,吃起來又肥又膩,自然沒有人願意吃。
乾隆當然不知道這樣的真實情況,他還以為大臣跟他分食的是同一種肘子,畢竟皇帝和皇親國戚食用的東西都是經過精心烹飪的。大臣們得到的不過是一些殘渣冷食罷了,自然沒有人會真的吃掉,畢竟扔掉也不是什麼大不敬的罪過,所以大家也就默認了這樣的行為。
據說有的人拿到的肉都是生的,還帶著血水,為了滿足乾隆這樣獨特的“癖好”。許多大臣發明出了一種“糯米紙”,用來專門包裹這賞賜的肘子。糯米紙是經過多種調料加工風乾做成的,專門用來包裹肘子的腥臭味,除了宮門,大臣們直接就扔掉了。
退一萬步將,乾隆這樣的舉動實在是不瞭解自己的文武百官。康乾盛世的時候,這樣的高官哪個不是富得流油,什麼山珍海味沒有吃過。這樣腥臭的肘子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滿清十大酷刑之一”了。要不是因為滿足皇帝的虛榮心,誰又會真心接受這樣的賞賜呢?
總結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封建社會只有上層的統治者是衣食無憂且縱情享樂的。乾隆不過是自娛自樂罷了,真正的民間疾苦他是看不見的,這也是為什麼清朝從乾隆開始走向了衰敗,直至後來被列強欺負至此的原因了。不懂得體恤人民,最後必將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