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鬼谷子》和《戰國策》,有所感悟,於是不揣淺陋跟大家分享一下。縱橫家在戰國時期可是一個吃香的職業,張儀蘇秦公孫衍,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可是我們今天來討論的並不是這些大牛級人物,而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縱橫家,司馬空。
司馬空是何許人也?他是戰國時期秦國文信侯呂不韋手下的一個小編撰。當年呂不韋在秦國當家作主之後,有感於秦國雖然武力天下無敵,但是由於商鞅變法,把秦國內部所有的娛樂產業文化產業幾乎全部扼殺,全部資源都要往軍工產業傾斜,秦國居然成為了文化荒漠,諸子百家沒有一個出自於秦國,甚至秦國內部的頂級戰略家都要靠外國人才支援。
呂不韋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效仿戰國四君子,養了三千門客。司馬空跟後來的大秦帝國丞相李斯,都在這三千名編外人員裡頭混日子。公元237年秦國內部發生了嚴重的政治鬥爭,在這種政治海嘯裡頭司馬空這種小蝦米也只有隨波逐流的份,他失業了。
按照道理來說失去了政治靠山,這樣的小人物應該泯然眾人矣,惜墨如金的史書裡頭基本上不會給他留一個字,他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留下隻言片語,就是因為他作為反面教材給趙國出了一個極其不靠譜的主意。以至於成為了後人的笑話。
縱橫之術
史書記載,司馬空離職之後跑到趙國,成為趙王遷的幕僚。趙國自從幾十年前的長平之戰以後,已經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但是雖然如此,當時是一個比較爛的時代,趙國雖然在秦國面前節節敗退,但它依然是當時天下,唯一有勇氣有實力跟秦國過兩招的國家,對比之下其餘五國的情況實在是慘不忍睹了。所以幾十年來它一直都是秦國的重點關照物件,一點修養生息的機會都不給,國家版圖節節縮水。
針對這種情況,趙王跟司馬空請教如何能夠儲存國家,司馬空並沒有直接給出回答,而是使用出了縱橫家慣用的量權術。他連續提出了七個問題,秦國跟趙國在人口,財富,土地,國家治理,將相優劣,律法嚴明方面孰優孰劣?趙王的回答是,皆不如。
史記:請為大王設秦、趙之戰,而親觀其孰勝。趙孰與秦大?”曰:“不如。”“民孰與之眾?”曰:“不如。”“金錢粟孰與之富?”曰:“弗如。”“國孰與之治?”曰:“不如。”“相孰與之賢?”曰:“不如。”“將孰與之武?”曰:“不如。”“律令孰與之明?”曰:“不如。”司空馬曰:“然則大王之國,百舉而無及秦者,大王之國亡。
這也是縱橫家的慣用伎倆了,嚇唬你,然後就等著你乖乖地向他求助。
趙王曰:卿不遠趙,而悉教以國事,願於因計。
司馬空給出的還是縱橫家的老藥方:合縱。
司馬空之謀
如果單單是這樣的話還不值得我們記住他,跟蘇秦張儀這些人不同,他給出的藥引別出心裁,讓人耳目一新:請將趙國的一半土地都送給秦國,如此一來,山東六國在生死危機之下就會結成聯盟,你雖然失去了一半土地卻能夠得到五個朋友。
司空馬曰:“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秦不接刃而得趙之半,秦必悅。內惡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卻兵,趙守半國以自存。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臣請大王約從。從事成,則是大王名亡趙之半,實得山東以敵秦,秦不足亡。
狂言還是良言?
很多人讀到這裡恐怕就會拍案而起,這小子不會是秦國的間諜吧,這種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餿主意也敢說出來,我們是這樣想的,當時的趙王也是這樣想的:不久前我們才割了河間之地,結果也沒什麼用。
趙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趙,趙賂以河間十二縣,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趙之半以強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
可是戰國策是一本描寫戰國時期縱橫家風采的書。作者為什麼會把這麼一件蠢事寫在裡面呢?這不是玷汙縱橫家的威名嗎?
直到筆者瞭解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法國,才突然豁然開朗,司馬空這並不是餿主意。一直以來我們中國人都喜歡把歐洲大陸各國的關係跟戰國七雄做比較,英國跟戰國時期的齊國比較相似一直偏安一隅,坐山觀虎鬥。這種傳統發展到後來也就是那個著名的離岸平衡手策略,英國人一直都喜歡在歐洲大陸上,鋤強扶弱,讓別人給自己當擋箭牌。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上主要就是德國跟法國在打 ,德國強大而法國弱小,英國人又想故伎重施,在背後給法國人提供支援,讓他到前面去當炮灰,出人意料的是吃了幾百年虧的法國人居然把心一橫,擺出了一副躺平的姿態:你老小子要是敢在背後看戲,我就把法國送給德國。
接下來我們會發現自從索姆河戰役之後一直都在背後喊加油的英國人開始一個個地衝上了戰場 ,為了保衛法蘭西拋頭顱灑熱血,法國人在此之後一直都在後面看戲,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他居然是國力儲存最為完整的國家。
同樣的道理用在趙國的身上其實也是合適的,山東五國都希望趙國在前面作為抵抗秦國的炮灰,趙國今天割一城,明天割一地,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的危機感,反正還有那麼多的城池土地,慢慢割。我們還有大把時間過好日子呢!所以趙國要擺出躺平的姿態,才能夠讓這幫傢伙在生死存亡的危機下團結在一起,也許你會說萬一。可是就當時兩國的國力對比來說萬不萬一還重要嗎?弱國跟強國中規中矩的拼內力,下場是完全可以確定的,筆者曾經多次強調,以弱制強,唯有冒險用奇,奇計才能出奇跡。可惜了趙國 終究魄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