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王健林在哈佛做演講時,一本正經說道: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
臺下一千多名高材生目瞪口呆,發出零星噓聲。這話都能說?也是,那年臺上的王大亨,是2015年中國首富,身家2000億,揮金如土,7.7億買下英國富人街豪宅,27億買下游艇俱樂部,170億買下北美最大影院,在芝加哥建起1191英尺的萬達大廈,成為西甲的馬德里競技最大股東。
足球,某種角度看不過是地產大亨們的舊玩具。在國內,許家印的恆大淘寶隊睥睨中超,拿下前無古人的五連冠霸業,還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成為亞洲足球第一股。地產商們的蜂擁而至,拉起了金元足球的盛世,那座熠熠生輝的冠軍獎盃上,刻著充滿浮華的幻覺時代。而同樣在14年-15年,A股,從2000點瘋漲到5000點。
樓市、股市裡的黃金好像遍地都是,所有人伸手就能摸到,王健林卻自言自語道: 不要對房地產抱有再次高潮的幻想。
繁榮還是衰退(2013-2021)
13年左右,中國地產商們開始向全球發展。
綠地殺向澳大利亞、德國、西班牙、泰國、韓國;碧桂園在馬來西亞建起了鑽石城;萬科要和合作夥伴在美國舊金山開發201塊地;萬達要在倫敦建起165米高的河景塔樓。他們如此整齊劃一,是為了啥?相較於國內的剋制,海外卻在大放水,利率還低。地產商們的一個共識是,搶便宜錢,到海外去。
之前講過,地產商的潘多拉魔盒是高週轉、高槓杆的。這也就註定了,他們對於融資就像動物需要呼吸一樣。除了到海外去,那年,他們還默契地做了一個歷史性的決定,選擇集體入股商業銀行。他們的這個把戲並不高明,甚至可以說貪婪無比,並被歷史記錄了下來:
簡單說,銀行增發股本,地產商認購,成為股東。銀行資本增加以後,只要存款充足,就能貸出更多的錢,其中很大一部分錢,會透過不同形式流向地產商。基金、信託、保險,透過各式各樣的金融創新,地產商們將自己深深埋在了金融系統裡。
這群狂熱的人都篤信一件事,房價永遠不會下跌。可溫州先跌為敬,在美好的13年,69個大中城市房價在漲,唯有溫州雪崩式下跌。這樓市崩盤的寒意,讓人感到可怕。
房價暴跌需要什麼條件?
讓我們來看看以炒房著稱的溫州是怎麼崩盤的。
11年-15年,溫州房價從最高的30000/平,攔腰斬斷。無數人都有個疑問,溫州到底發生了什麼?
首先實業根基被腐蝕,溫州過去出名,是在於“寧睡地板,也要做老闆”,民營經濟發達,製造業強盛。而在炒房瘋狂的年月,開發一個地產專案,半年能收穫翻倍回報,而傳統行業一年純利潤可能不到10%,沒人再發展製造業。
那老百姓買房的錢從哪來?
從借貸而來,當時有媒體採訪過一個炒房客,他向銀行借了1.5億,民間借貸了5000萬。這在房價永遠上漲的年代這麼幹屬於撐死膽大的,他的資產將像雪球一樣往前滾。但當銀行收縮貸款的那一刻,炒房客們的資金鍊就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然後浙江溫州江南皮革廠倒閉了,老闆帶著小姨子跑路了。
其次是溫州人外流,房價太貴導致年輕人開始把目光方向更遠的地方,820萬溫州籍人口,有250萬離家出走。
最後是所有房地產市場一個普遍的規則,“買漲不買跌”,房價一旦持續下跌,市場信心就會崩潰。這就是房價崩盤的四個要素:實業不振、金融系統收縮、人口缺少、下跌後沒人接盤。
溫州的情況被越來越多人看到了,李嘉誠開始拋售內地資產,整個13年賣了超過120億,而在地球另一頭,英國媒體開始驚呼,李嘉誠要併購整個英國!
王石緊張地說“這是一個訊號”,14年,萬科率先喊出,房地產人人都能撿黃金的時代過去了,白銀時代到來。
話音剛落,杭州樓市先降為敬,降幅最高的達到5000元/平。這股降價風潮很快蔓延至整個樓市,明明是春天,但所有人都有一種寒冬來了的感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之前房子修太多了,而在各項調控下,買房的人開始變少。很快,限購政策取消,貸款也緊接著下調。
歷經房地產風雲數十年的人們心領神會,開始高喊三個字:去買房。15年,北上廣深均價破10萬,意氣風發的地產商們踩著時代的風雲,開始瘋狂加槓桿擴張。以萬達為例,截至2016年底,萬達商業地產貨幣資金為1002億元,總資產為7511億元,負債卻達到5278億元。佔了總資產一半還多。
那是萬達帝國最高光的歲月,當時有外企高管入職萬達,上班第一天,有人把他領進會議室,放了一個碩大的PPT,名曰”萬達生存指南“,細節滿滿。
比如,對王健林要尊稱為董事長,副總以上要某某總裁,不能稱兄道弟。乘坐電梯更是門大學問,領導先進,我才進,領導不出,我不出。有幸與董事長同乘電梯,不能背對著他,一定要面朝他;在電梯處遇到董事長,或者比你頭銜高的領導,要屈身跑過去先按電梯,董事長是不能按電梯的……
不知道的還以為不是去上班而是要當貴族。
16年,中國房價大漲,王健林以2000億身價擊敗李嘉誠,成了華人首富。公司年會上,他唱了首《假行僧》,甚至還頭腦發熱地說了句,所有同行都想掐死他的大實話:“萬達玩的是空手道,一分錢不出就能掙錢。”空手道集大成的老王,意猶未盡地給自己定了個”2211“的終極目標:
到2020年,萬達資產達到2000億美元,市值達到2000億美元,收入1000億美元,淨利潤達到100億美元。
房住不炒的新時代
16年底,一句話,奠定了所有地產商的命運: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屹立在人生巔峰的老王沒聽進去,在2017年下半年,他的銀根被斷了,海外融資失靈,國內銀行斷貸。這意味著什麼?資金鍊突然炸雷。
首富燈火下樓臺,奮鬥28年的功名與財富,一夜之間拱手讓出。心氣不在的老王找孫宏斌吃了頓飯,兩人不太熟,吃到最後,老王緩緩說了句我要把13個萬達文旅專案賣掉,明天可能會和許家印聊。孫宏斌愣了愣,立馬說:別找他,我都接了。
這筆交易,號稱世紀交易,涉及金額高達632億。老王都那麼倒黴了,這許家印和孫宏斌哪來的那麼多錢?
整個2017年,是屬於地產商狂飆的年份。過去地產界的地四大天王從的“招保萬金”(招商地產、保利地產、萬科、金地集團)變成了“碧萬恆融”(碧桂園、萬科、恆大、融創)。那年,除了萬科,碧桂園、恆大、融創都靠著高槓杆、高週轉,將擴張運用到了極致,成就了癲狂的地產現象。
還是17年,恆大、碧桂園的股價漲幅都在500%以上,許家印以2900億身價登頂胡潤百富榜,孫宏斌的身價也在一年內增加了7倍。他們都是”漲價去庫存“、”棚改貨幣化“的受益者。而固守在“白銀時代”的萬科,保守到拱手讓出了房企第一的寶座。快速上漲的房價,似乎沒有盡頭了。
18年,房住不炒定調後,萬達的昨天,似乎成了整個行業的明天。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種種風雲變幻,早就在歷史中埋下了種子,並且不斷重複上演。
房價快速上漲的事情,似乎已經離我們遠去,各項政策的出臺都在說明一個問題,房地產高槓杆高週轉瘋狂擴張已經成為過去式。
不過與其關心中國房地產的未來在何方?更多的人似乎更關心以後房價會怎麼樣?要分兩種情況,三類人群來看:
今天,我們的城鎮化率達到63.89%,走進下半場。以北上廣深為首的核心城市,依然在人口淨流入,加上限購、搖號等嚴格控制供給,這些城市的房子依然是核心資產,繁榮可期。再來看三四線城市的情況,由於產業待發展,人口一直處於淨流出狀態,過去幾年新修的房子又沒有節制,庫存很多,居民收入又增長緩慢,所以上漲的空間和動力,都是不足的。
三類人分為有錢人、剛需人、普通上班族。2020年,有將近400家企業上市,募資近5000億。很多創始人高管都會實現財務自由,而核心城市針對有錢人開發的豪宅、大平層,都會進入他們改善居住條件的計劃。他們買房是消費,往往買的都是供不應求的房子,所以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豪宅,上漲是最具確定性的。
還有就是剛需人群,由於社會預設結婚必須買房,那肯定是往自己承受範圍中最好的去買,真正的剛需,反而不太會關心入手之後的價格漲跌。
而對打工的老百姓來說,買房更多是對自己財富增值的期許,且有風險,因為畢竟是要貸款的,在這種房價變局的時刻,很難去承受房價下跌的損失,市場不好,意味著風險增大,如果無法承擔,還是等明朗過後再行動。
過去四十年,房地產這個行業承載了太多,每一棟樓、每一間房,都流淌著幾代人的貪婪、憤怒與希望。
但就有那麼一個奇葩的發達國家,房價35年沒有大幅波動,這個國家就是德國。它經濟不發達嗎?發達,世界第四,最強大的工業國之一。人少地多嗎?德國大約八千萬人口,國土面積三十六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我們的1.6倍。德國能做到房價不漲的三個秘訣:
1、工業立國,不把“賣土地”當作支柱產業,讓高階製造業撐起德國的經濟運轉,讓物價保持穩定,控制通貨膨脹;
2、想盡辦法讓每個人都有房住,廉價房、福利房等等,甚至租房還有補貼,房東如果私自收回房子、漲房租,還可能構成犯罪;
3、抑制房企的發展,要是有人搞高週轉,用誇張手段讓房子超過合理房價太多,那就請唱《鐵窗淚》。
有經濟學家說過,“德國的經濟增長不是在金融交易的喧鬧聲中,更不是在房價投機炒作的非理性上漲之中,而是在工廠、車間裡面。”
德國的情況,你是不是似曾相識。
沒錯,我們也走上了房地產健康發展的道路上。提倡搞高階製造,搞職業教育,目的就是徹底換掉經濟發展的引擎,搞共同富裕。讓物價保持長期穩定,讓居民能合理消費、合理投資,不再去炒房。還有就是制約房企,讓它們從過去狂奔的狀態,變得安靜聽話。
今天,我們的城鎮化只完成了60%,走進了下半場。未來幾十年,農村人口仍然會有30%左右遷入城市。還有很多在城市拼搏的民工與年輕人,他們至今仍然住在不到十平的出租屋和工廠宿舍內。這些人在未來,都是購房的主力軍。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要鼓勵發展製造業,要給年輕人更優渥的待遇,鼓勵他們多生孩子。
杜甫的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