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國軍第七十四師被全殲滅的訊息傳到蔣介石耳中時,他先是不可思議,然後大為惱火。
要知道,七十四師可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其擁有全美式裝備,從上到下武裝到牙齒。就連一向孤傲的美軍也認為:國軍也就七十四師還算能打。
可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卻在孟良崮戰役之中,於短時間內被盡數全殲。
坊間有傳言,冷靜下來的蔣介石,痛定思痛,總結了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內部不團結,各派系有著自己的小九九。
蔣介石多次命其他部隊增援七十四師,但由於種種原因(主要原因是各部隊想保留自己實力),皆未能支援到位,導致戰機貽誤。
七十四師陷入重重包圍之中,精神上已達疲態,兵力又處於下風,焉能不敗?
有人或問,國軍不是一直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嗎?怎麼在孟良崮戰役之中人數就沒有解放軍多了呢?
這就涉及到了第二點原因。
第二,國軍將領指揮失誤,輕狂冒進。
這個擔責的國軍將領不是他人,正是張靈甫。
雖然種種文獻資料表明,蔣介石和顧祝同對孟良崮戰役有遙控指揮,但是第一線的指揮官,沒有其他人,只有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這個鍋只能他來背。
為什麼呢?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線戰場瞬息萬變,所有的抉擇都跟你自己和部下的性命攸關。完全聽從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做出決斷,這也不是一個優秀將領的所為。
這樣看來,無論如何,張靈甫得負主要責任。
那張靈甫到底有沒有輕狂冒進呢?
從戰役的最後結果來看,似乎是這樣的。張靈甫孤軍深入,雖佔據要地,有居高臨下的優勢。但同時一旦遭到圍困,那也是喊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這和三國時期蜀國馬謖所犯的錯誤頗有些相似。
而且,如果沒有陷入包圍之中,第一點也無從談起。這樣看來,輕狂冒進乃是導致失利的最為重要的因素。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2
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只有當事人才最清楚。
我自然是無法去問當事人的,而且其他人現在也無法做到,這我敢百分之百保證。
但是我們可以從前留下的文獻資料中窺探一二。
張靈甫在戰爭中被直接擊斃,自然也就不可能留下關於孟良崮戰役的相關資料。即便他那時僥倖逃生,想必也不會承認自己輕狂冒進而導致全軍覆沒。
那我們就只能把目光投向粟裕將軍。
《粟裕戰爭回憶錄》第十四章的名字叫英雄孟良崮,正是粟裕將軍以第一視角全面總結此次戰役,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在此章中,粟裕將軍提到:
把我軍捕捉孟良崮戰機,說成是敵整編第七十四師孤軍冒進、送上門來的。這種說法是不符合戰場實際的,既沒有反映敵軍的作戰企圖和動向,也沒有反映我軍的預見和戰役決策。由於敵人擬對我實施中央突破,敵第七十四師的態勢勢必稍形突出,但在戰役發起前敵兩翼部隊距第七十四師僅四至六公里。上述說法,可能是由於不瞭解我們創造和捕捉戰機過程的緣故,從我軍通常採用的傳統戰法出發來臆想戰場情況,這未免是“削足適履”,而且也把敵人想得過於愚蠢。
我們歷來有一種風氣不好,就是喜歡醜化戰敗者,將他們說的一無是處,所謂成王敗寇。我們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不能僅憑過往的經驗和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就去斷定實際情況。
更何況,如果對手真的那麼愚蠢,豈不是把自己也貶低了。對敵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所以粟裕將軍在這裡特地花大篇幅進行了闢謠,並以親身作戰的實際情況一一駁斥那些不實的猜測。七十四師如想獲得勝利,則必須得有人打先鋒。而張靈甫也異常謹慎,僅僅突出了四到六公里。對於機械化部隊來說,六公里的距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那張靈甫為何會如此謹慎?
他素來為人比較孤傲,所以人們說他輕狂,幾乎沒人持反對意見,但孟良崮這次,確確實實是冤枉他了。
吃一塹,長一智。由於之前慘敗的經歷,國軍認真做了總結,得出一個結論:不能突出。
這個突出當然不是指什麼腰間盤突出,而是指部隊突出。因為一旦突出,必會被解放軍分割圍剿,形成區域性以多打少的局面,失敗不可避免。
於是乎,蔣介石下達了“集中兵力,穩紮穩打,齊頭並進,避免突出”的策略,以避免重蹈覆轍。
這是蔣介石直接下達的命令,我們退一萬步說,即使張靈甫是糊塗的將領,他也不敢違背蔣介石的命令,除非他不想幹了。
再說,張靈甫也絕非昏庸的將領。看著前面的人掉進陷阱裡,難道還要繼續跟著走,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再次掉入陷阱裡?
而且敵第七十四師是我軍的死敵,解放戰爭以來,敵軍對我華東的數次進攻,常常以第七十四師打頭陣,曾先後搶佔我淮陰和漣水,我軍亦多次尋殲該敵,均因未遇有利戰機而未能得手......”.
如上所述,粟裕將軍之前在實戰中遇到七十四師一直未能戰而勝之,雙方僅僅打個平手而已。
如果張靈甫是個不靠譜的將領,恐怕早就被解放軍打得七零八落,也不會將其作為先鋒軍,而七十四師綽號只能被稱為“氣死你師”。
那既然孟良崮戰役國軍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張靈甫輕狂冒進,那又是什麼原因呢?
3
粟裕將軍將本次勝利歸結於以下三點:
首先是堅持中央軍委的領導和毛澤東軍事思想。
中央、中央軍委鑑於內線殲敵之有利,確定華東我軍繼續執行內線殲敵的方針,於一九四七年五月六日發電指示我們:“考慮行動應以便利殲敵為標準,原今你們提早轉入外線之計劃,“現可改變,大約本年全部時間均可用於內線作戰”......
早在蔣介石決意重點進攻陝北和山東之時,中央軍委和毛主席便根據實際情況做了相應的部署,從最後的結果來看,無疑是準確無誤的。
試想一下,如果一艘船沒有導航燈,那在茫茫大海之中,面對各種暗礁,該如何前行呢?
中央軍委、毛澤東同志即覆電指示:“敵軍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機,處置甚妥。”同時指示:“膠濟線以南廣大地區均可誘敵深入,讓敵佔領萊蕪、沂水、莒縣,陷於極端困境,然後殲擊,並不為遲,惟(一)要有極大耐心;(二)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要過早驚動敵人後方。”
雖然並未親臨第一線,但中央軍委和毛主席都十分關心戰局,實事求是地給出建議,讓將士們吃下定心丸。
當前線指戰員將最新的情況及自己的設想上報時,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立即給出重要指示:大方向上,不要輕舉妄動,一定要先穩住,等待時機再圖進取。在具體戰略方面,可以採用誘敵深入戰略,一是如何如何,二該如此如此,三不該怎樣怎樣。
什麼是決勝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這就是。
這裡還應該提到一點,粟裕將軍沒有提到的。陳毅將軍和他自己的前線指揮,也十分精妙。
我們始終處於主動,充分利用了在解放區腹地作戰的有利條件,時南時北,或東或西,有進有退,既打又撤,用高度機動迴旋的方法調動和迷惑敵人。
粟裕將軍雖然沒直接誇自己,但這一段的描述,卻也體現他帶兵的一定功力,深得游擊戰的精髓。
還有得到情報後的果斷抉擇,和陳毅將軍一起商定採用“黑虎掏心”的戰法,從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著實令人欽佩。
二是廣大英勇指戰員的大無畏精神。
再好的戰略戰術,也需要具體的人來實行,沒有好的人來執行上級的指令,那隻能是空中樓閣。
在各種傳聞中,關於孟良崮戰役的犧牲人數一直是個謎團。
作為親歷者,粟裕將軍提到的資料應該是較為靠譜的:兩千多名戰士犧牲,近萬名負傷。當然,為了更為精準,我還找到了更為詳細的資料。
臨沂官方編著的《孟良崮戰役資料選》中提到,本次戰役解放軍犧牲約2043人、負傷約9300人、其它減員約846人,合計12189人。
一次戰役,犧牲了一萬多名戰士,可見其艱苦卓絕的程度,那些造謠的人可以休矣。
三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
我看過很多其他人對孟良崮戰役的分析,大多是從戰略戰術層面來分析,什麼包圍與反包圍,“耍龍燈”,“黑虎掏心”等等。
這些固然值得一提,顯示出解放軍高超的指揮藝術。但他們卻恰恰忽略了最為關鍵的一點,這些戰術的基礎在哪裡?
人民的支援。
粟裕將軍沒有忘記這一點,他在文中特意提到了三點:
一是空舍清野。何為空舍清野?就是老百姓們把糧食等其他資源都提前轉移,只留下一間間空屋子。即使佔領了此地,也難以掠奪到任何資源,只能望屋興嘆。國軍得不到有效的補給,只能靠空投,後繼乏力。
二是民工。當時在參軍保田的口號之下,農民的政治覺悟空前高漲。紛紛自願支援解放軍,部隊也容不下這麼多人。所以有一些人就加入勤務工作,他們主要從事傷病員運送、工事構築、運輸等工作。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工作做得好不好,關係重大。有效保證了部隊的正常運轉。
三是民兵。這個就不用多解釋了,兵力的補充自然是有益無害的,連韓信都說:多多益善。只要指揮得當,不是一盤散沙,兵力自然是越多越好。
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孟良崮戰役勝利的原因呢?
(圖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