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 《神農本草經》:“味辛,寒。主蠱毒,咳逆,洩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
2. 《名醫別錄》:“苦,微寒。療噦逆,喉痺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
3. 《本草備要》:“辛寒至苦,有毒。入口即吐,善通頂,令人嚏,風癇證多用之。”
4. 《藥性論》:“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洩痢。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
5. 《本草便讀》:“辛苦大寒,沉陰有毒,專司湧吐,能宣胸胃之風痰,善殺蠱蟲,且愈肺脾之癬疥。”
6. 《本草圖經》:“大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鰕齁;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
7. 《本草從新》:“辛寒至苦,司蠱毒與喉痺。能殺蟲、理疥癬、入口即吐;善通頂、令人嚏、風癇證多用之。”
8. 《本草撮要》:“味辛寒。入手太陰足陽明經。功專吐膈上風痰,至苦有毒,入口即吐,善通頂,令人嚏,風證多用之。”
9. 《本草分經》:“辛寒至苦,治蠱毒喉痺,殺蟲,入口即吐,風癇症用之服後吐不止者飲蔥湯即止,與酒同用殺人。”
10. 《本草蒙筌》:“味辛、苦,氣寒。有毒。主頭禿疥瘍,療腸癖瀉痢。殺諸蟲,除蠱毒,去死肌,愈惡癰。治喉痺不通。理風痰上壅。亦能醫馬塗癬,並敷馬刀爛瘡。”
11. 《本草經集註》:“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治蠱毒,咳逆,洩痢,腸澼 ,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治噦逆,喉痺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
12. 《得配本草》:“辛、苦、寒。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去積年膿血洩痢,殺諸蟲毒,去死肌,(服之吐不止,飲蔥湯即止。)又能通頂令人嚏。得雄黃蜜調,點鼻中息肉。和豬脂調敷反花惡瘡。曬乾研末,入麝香少許,吹鼻,治諸風頭痛。(或入黃連末少許。)生用令人吐。”
13. 《藥籠小品》:“至苦辛,入口即令人吐,善通頂使嚏。風癇宜用之,因其善吐痰涎也。”
14. 《醫學入門》:“藜蘆苦寒亦善吐,風癇蠱毒與喉痺,諸瘡癬禿鼻 肉,止痢治疸除逆噦。”
15. 《本草綱目》:“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丁吐熱痰,烏附尖吐溼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者也。”
16. 《嘉佑本草》:“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䶎齁痰疾。”
17.《飲片新參》:“藜蘆辛平微苦。主吐風癇痰閉,治蟲毒,喉痺。”
18. 《全國中草藥彙編》:“藜蘆辛、苦,寒。有毒祛痰,催吐,殺蟲。用於中風痰壅,癲癇,瘧疾,骨折;外用治疥癬,滅蠅蛆。”
19. 《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毒蛇咬傷及殺蟲用。”
20. 《中華本草》:“藜蘆苦;辛;寒;有毒。湧葉風痰;殺蟲。主中風痰壅;癲癇;虐疾;疥癬;惡瘡。”
21.《藥性歌括四百味》:“藜蘆味辛,最能發吐。腸澼瀉痢,殺蟲消蠱。”
22.《長沙藥解》:“味苦、辛,性寒,入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湧胸膈之痰涎,定面板之瞤惕。”
23.《馮氏錦囊秘錄》:“治暗風癇病,主頭禿疥瘍,療腸癖瀉痢,殺諸蟲愈。”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原藜蘆鹼、藜蘆鹼、偽藜蘆鹼、秋水仙鹼、藜蘆醯棋盤花鹼等生物鹼。
2.作用:本品有催吐、降壓、抑制呼吸、抑制結核菌、抗微生物、滅蟲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