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2800字,閱讀需要5分鐘)
咱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是一個超級大的生態系統,在地質歷史的幾十億年中,地球曾歷經四次溫度持續下降的時期,地理學家將之稱為“冰河時期”。
在“冰河時期”,全球性大幅度氣溫變冷,水汽由海洋向冰區轉移,陸地上的冰層不斷擴大增厚,海平面大幅度下降,直接改變了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電影《冰河世紀》就是描繪的這幅場景。適應不了這種氣候變化的動植物大量滅絕。不過好在這種級別的變化,要幾億年才來上一次,而且上一次發生是大概200萬年前,所以咱們人類作為目前地球上的最大種群,暫時不用擔心這種世界末日的問題。
但是現在還有一種學說,那就是在“冰河時期”之外,還有一個每隔幾百年就要發生一次的小冰河時期,每次小冰河時期的出現,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天氣變異相當大,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較高,這種劇烈的氣候變化會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
根據現有資料記載,中國歷史上曾經經歷過4次小冰河時期,分別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東漢末年、三國;唐末、五代;明末清初。。。嗯,從這些資料看來,“小冰河時期”對中國歷史的程序有著直接影響。
而且還有一個驚人的事實,每次小冰河時期的出現,中國都發生了瘟疫,而且規模很大,波及範圍很廣。
由於先秦歷史記載缺乏,我們只看史書對後面三次“小冰河時期”同期的瘟疫記載:
1、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公元161至公元186年,東漢桓帝、靈帝、獻帝時期,持續不斷的疫情,加上黃巾之亂,天下十室九空。連明醫張仲景的親族都死傷三分之二。
魏晉南北朝(220年到581年):
公元234年到235年,魏明帝在位,魏國大疫。
公元246年,孫權在位,吳國大疫,軍隊死傷十有八九。
2、唐末、五代時期:
公元755到763年,時值安史之亂,天下大疫,死者過半,開元、天寶間天下戶千萬,瘟疫結束後戶口不足二百萬。
公元790年,唐德宗貞元年間,江南大旱,井泉乾涸,人多渴死,爆發瘟疫,疫死者眾。
公元832年,浙西大疫,朝廷給民疫死者棺,十歲以下不能存著二月糧。
公元880年,黃巢軍中爆發大疫,死者過半。
3、明末清初
1939到1644年,明崇禎年間,大明末世,瘟疫流行,據吳又可《瘟疫論》,往往闔家傳染,死者數百萬。
電影《大明劫》中的末日景象
其中最誇張的是明末清初,到了明朝中期之後,我們國家的農業文明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鼎盛的一個時期,其中一個標誌就是明朝的人口在萬曆(崇禎的老爸)年間達到了2億,但是在萬曆以後,人口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到了清朝順治(康熙的老爸)年間,中國的人口可能不到1億,損失了至少4000萬人口,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明末清初,中國損失了約40%的人口,直到康熙年間,人口才突破1億,到了乾隆(康熙的孫子)年間,人口才又增長到2億。
這其中當然也伴隨了明清王朝交替之間發生的戰爭,包括了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但是小冰河時期所造成的自然災害,對整個社會結構的衝擊無疑也是致命的。
秦嶺—淮河一線劃分我國南北,是1月份0℃等溫線的最南界,所以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在冬季一般是不會結冰的。但是,在明清“小冰河時期”,長江曾經出現過結冰長達一個月的現象,而洞庭湖結冰最厚的地方達一尺,浙江一帶的河流冰層之厚,如履平地,這些極端的天氣都發生在公元1450年至1750年之間。
你能想象今天廣州下大雪嗎?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十二月,廣州多個地方甚至出現了鵝毛大雪,從化縣“山谷之中,峰盡壁立,林皆瓊挺”,這絕對是百年一遇。
更恐怖的是,氣溫下降會出現連鎖反應,水汽向南方集中,必然會導致北方乾旱,崇禎在位的十七年的15年裡,河南省出現了9次旱災,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梁山泊、安山湖竟然都乾涸了。崇禎年間的旱災持續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在歷史上是罕見的,連年的旱災,導致莊家欠收,以至於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德平縣誌》中有“大旱,人食草木,有骨肉相食者”的記載。
環境惡劣的明末
崇禎年間的“明末大瘟疫”,也就是這個時期發生的。為什麼連年的乾旱,會發生瘟疫呢?這些瘟疫,大多數其實是鼠疫。
每當乾旱之年,由於降雨量減少,鼠洞中的溫度也會上升,細菌容易在老鼠身上滋生,乾旱會出現糧食作物匱乏的現象,老鼠為了尋找食物,就會向很遠的地方遷徙,崇禎14年夏天,中國內地甚至出現了大群的老鼠互相咬著對方的尾巴成群結隊渡過江河險阻的景象。老鼠的活動範圍擴充套件之後,自然也就增加了鼠疫流行的機會。旱災期間,人們經常處於飢餓的狀態,身體抵抗力本來就已經下降了,在缺乏食物的情況下,會主動尋找鼠洞,從鼠洞中取出糧食,這就增加了人類與老鼠接觸的機會。在極端情況下,人類還會把鼠肉當食物來充飢,這樣一來,更增加了感染鼠疫的機會。
史書記載“崇禎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廣平府大飢疫,人相食。京師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開封府陽武縣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榮陽,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人行。”
甚至連京師也未能倖免,夏燮《明通鑑》記載:“京師大疫,死者無算。”染病死亡之多,無法計數。《崇禎實錄》又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儘管缺乏準確的統計資料,但上述官方記載說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殮者”。
據史學家不完全統計,明朝末年關內各省全部人口大約是1億人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京師有四分之一被鼠疫奪去生命,20萬人命赴黃泉。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電影《大明劫》都對明朝晚期底層社會的末日景象有過很真實的刻畫。
瘟疫的流行不僅會使人口減少,老百姓還要透過逃荒、遷徙的方式來尋求生存,這些人的聚集之地,會鋌而走險,由此引發農民起義。明末清初的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皆是由災荒而引起的。
這還是“小冰河時期”對大明造成的內患,當然還有外憂。
大明從明成祖開始,就有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中原王朝是農業文明,在古代相對富庶,北方地區是牧業生產方式,因需求不同而形成了氣候變化下的矛盾衝突。東北地區的農業對熱量的要求比較高,寒冷的天氣,直接影響了東北地區的畜牧業,進入到明朝中期以後,東北北部地區的耕地與宋元時期相比,出現了明顯的衰退,畜牧業難以維持,自然就要選擇往南遷徙,建立新的政權,就生衝突,這也是明清戰爭發生的氣候背景。
大明內部本來就已經困難重重,現在在“小冰河時期”的影響下,同時遇到了天災、人禍、以及外敵,種種矛盾一起爆發,終於是支撐不下去了,至此中國歷史也就到了新的一頁。
小冰河時期
尾聲
這些年“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增加這些說法一直充斥著各大新聞版塊,“小冰河時期”就是學術界針對地球溫度一直在上升的一種解釋,認為地球的這樣變來變去是因為其有周期性。
其實,“小冰河時期”也好,朝代更替也好,都是歷史的程序,當歷史真的發生的時候,普通老百姓既然做不了歷史的書寫者,那就做一個歷史的見證者、經歷者吧。
(全文完,謝謝觀看,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