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下旬,我國的“海洋”4號科學考察船載著由45名科學家和43名船員組成的考察隊,遠航太平洋海區,到15萬平方千米的海區進行多金屬結核的勘探工作。
在佔地球表面積約70%的海洋裡,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國的這支考察隊就是要設法從太平洋海底把分佈在那裡的銅、鎳、鈷、錳等大量有用的資源探個明白,準備在21世紀初(2005年)能把這些寶藏開採出來。也許有人要問,你怎麼知道海底裡有這些東西呢?這事還得從100多年前的一次考察說起。
1872-1876年,英國的一艘叫“挑戰者”號的三桅帆
船在海上進行了長達3年多的考察,這次考察收穫不
小,隊員們帶回了一些黑不溜秋的像瘤子一樣的東西,是從不同地區的海底撈上來的,開始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於是就拿到化驗室去分析,結果發現這種像瘤子一樣的玩藝兒的主要成分是錳,於是有人就把這種黑玩藝叫“錳礦瘤”,因為它又像患結核病人的結核,所以後來都叫錳結核或金屬結核。
後來,美國的海洋學家聽到英國考察隊的收穫後,也派人在太平洋海底尋找這種礦物,一次,在夏威夷附近的海底發現了一塊重達57千克的錳結核。更巧的一次是海洋學會的一條水下電纜發生故障,在修理電纜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更大的錳結核,有136千克重。可惜的是,這些人嫌它太重,只給它描繪了一張圖,就又把它丟進了海里,結果一個極好的錳結核標本沒有能進人海洋博物館。
不久,前蘇聯的維特亞茲考察隊在印度洋海底也發現了含鐵和錳的鐵錳結核。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們對深海里的這些東西並沒有很大興趣,一是陸地上的錳和鐵並不感到缺乏,二是到海底撈這些東西也挺費事,覺得不合算。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上生產的錳鋼越來越多,錳這類金屬(還有銅、鎳、鈷等)就愈來愈缺乏。於是,人們就想起了海底的這些寶貝。尤其是美國、法國、德國、前蘇聯、日本、紐西蘭、印度等國對深海錳結核開展了大量的勘察工作,都想從海底把這些金屬礦弄出來。要知道,有些錳結核中的錳含量高達50%,鐵含量達27%。有些錳結核中的二氧化錳含量竟達98%,甚至可以不進行什麼處理就能直接用來生產一種蓄電池。
要問海底到底有多少金屬結核?目前誰也說不準。但有好事的研究家喜歡作估算。有人估計,全世界各大洋底錳結核的總量可能有3萬億噸,光太平洋底錳結核就有17000億噸,其中含錳有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鈷58億噸。
因此,我國“海洋”4號科學考察船在太平洋15萬平方千米海區考察,一定能找到海底的多金屬結核。
錳是優質鋼和銅、鎳、鋁、鎂等合金的脫氧劑和合金新增劑,錳加入鋼中可以起細化結晶組織的作用,大大提高鋼的強度,所以錳廣泛用做結構鋼、鋼軌、彈簧鋼的新增元素。人們購買腳踏車時一般喜歡錳鋼製成的腳踏車,原因就是它具有很高的強度,結實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