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先生已經去世近40年了,但他的精神和事蹟仍然被一代代龍迷所傳頌。關於李小龍實戰能力一直以來是一個很受爭議的話題,我們不做討論。但是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李小龍在他那個年代所提出的武術理論和對武學的認識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再一點就是他讓全世界知道了中國功夫,單從這兩點上看他是當之無愧的武術家。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李小龍的絕技之一,寸拳。在討論寸拳之前,我們分步對拳的傷害作用。
一、拳頭傷人的原理:要說拳,我們先來分析拳的作用,作為殺人技的武術或比賽KO對手的拳來說,它的作用就是要讓對手身體受到打擊,喪失戰鬥能力。拳頭對人的傷害形式有對面板、皮下組織、肌肉、韌帶、骨骼、臟器等身體組織產生物理壓迫造成損傷,傷害的嚴重程度主要根打擊產生最大力量有關係;傷害的形式也可以是對大腦、臟器產生產生的震盪作用。例如,拳頭集中頭部的打擊產生的腦部震盪可使大腦在顱內產生晃動從而造成對手的昏厥甚至死亡。這種傷害的嚴重程度跟大腦與顱骨產生的相對運動距離或受擠壓產生的變形最大值有關,而這種效應相比作用時間,受拳和頭部的撞擊最大沖擊力影響更大。
二、瞭解我們的身體:要打拳,先要了解我們身體的特點。我們先分析幾個生活中很常見的現象。(1)為什麼大部分人從1米的位置跳下來,靠著自己身體的緩衝等停下來,但是很少有人跳到1米高的位置?(2)為什麼我們想要跳得高時要迅速下蹲然後立即跳起,而不是蹲下後停頓一小會再跳?(3)為什麼我們蹲起時在快要站起來時最省力?
以上3個問題涉及3個原理,一是肌肉的離心收縮要比向心收縮提供更大的力量;二是牽張反射,簡單來說人迅速蹲下時,肌肉內部會儲存一部分彈性勢能但會快速消失,且離心收縮可以迅速募集更多肌肉做功;三是我們的關節在不同的角度槓桿效果不一樣,以臥推槓鈴為例,手臂由曲變直過程中,手臂的肌肉產生動力力矩越來越大,但是槓桿放大效應越來越小,外在表現就是如果槓鈴對你來說是個很輕的重量,你盡最快的速度去推的時候,前期增加速度較快,後期逐漸不再加速,最後因為關節位置的原因必須要停下來,且對於你來說,槓鈴越輕你前期增加速度的效果越明顯。
三、拳頭傷害的力量來源:拳頭對身體造成傷害的時候是這樣的,打人者透過雙腳蹬地、擰腰轉胯、軀幹旋轉、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的運動,讓拳頭有一定的速度撞擊到被打者的身體上。拳頭的撞擊力來源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拳頭擁有的慣性,像是丟出去的石頭撞倒被打者。另一方面是全身運動的力量,拳頭接觸被打者身體後拳頭繼續向前的趨勢被改變,人體的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在前部被阻擋,後部繼續有雙腳蹬地、擰腰轉胯、軀幹旋轉帶來的運動推動情況下運動形式發生變化,一部分肌肉甚至變為離心收縮,手臂透過這種方式將力量“傳”到被打者身上。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武術都強調拳的力量來源於雙腿,重拳打出去時應該是腿、腰、軀幹發力要大且像子彈一樣迅速以提高力量的源泉,手臂要像鋼鐵一樣,將力量傳遞和放大出去。
在被打物體確定的情況下,拳頭擊打的第一種效應只跟拳頭的速度和質量有關,要想提高第一種擊打效應,就應該最大程度的提高拳頭和被打物體接觸瞬間的運動線速度;第二種效應跟接觸時間、手臂“傳”力的能力、雙腳蹬地、擰腰轉胯、軀幹旋轉帶來的衝擊力有關,要提高這種擊打效應,則需要雙腳蹬地、擰腰轉胯、軀幹旋轉有足夠的力量以提供推動力,同時還要有雙腳蹬地、擰腰轉胯、軀幹旋轉這些動作要有足夠的速度以充分利用手臂的牽張反應,最後還需要手臂能有足夠的傳導力量的能力。
四、不同擊打方式根據擊打目標而定:要給被打物體施加最嚴重的打擊效果,需要對被打物體造成最大的瞬時衝擊力。
(1)對於小質量、小阻力的物體,被擊打物體運動狀態更容易被改變,給手臂的反作用力也更小。因此,擊打小質量、小阻力的物體時,要給其造成更嚴重的傷害,我們儘量發揮第一種擊打效應,發揮速度優勢。我們揮出的拳頭應該是雙腳蹬地、擰腰轉胯、軀幹旋轉、肩關節運動、肘關節運動、腕關節調整所有關節的運動同時從零加速到速度最大,所有關節的速度疊加,實現拳頭接觸被擊打者時線速度最大的目的,這就是拳擊的“摔鞭效應”,將拳頭的速度效應充分發揮出來,同時,對於質量稍大一點的頭部來說,由於阻力較小,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也完全能夠撐得住,第二種效應也完全能發揮出來。
(2)但是對於大質量、大阻力的物體,要給其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第一種速度撞擊效應決定了拳頭速度越大越好,同時我們打擊時對被擊打物體的運動狀態影響能力也會變弱,這意味著我們有更長的擊打時間,為了追求最好的打擊效果,我們需要更多的追求第二種全身運動給被擊打物體施加的“後勁”,也是通常傳統武術家所說的“整勁”。這種情況下,相比於擊打小質量的物體,手臂受到的這種“前後夾擊”的力更大,所以拳頭接觸被打者時,手臂需要伸的更直以提高傳遞腿部、軀幹發出的力的能力(當然,並不是手臂伸的越直,這種能力越強,由於肌肉槓桿效應,完全伸直時手臂不能更有效的利用肌肉的牽張反射,同時也不容易受傷。因此,傳力能力最好的姿勢應是肘關節微曲,這與現代搏擊和傳統武術的要求不謀而合)。
五、寸拳:寸拳也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李小龍先生生前表演過寸拳將體重150斤壯漢打出去3米遠的距離,明顯比空手道冠軍打出去的距離更遠,但是單從這一點上不能證明李小龍先生比空手道冠軍的身體素質更好。因為李小龍先生更多的是發揮了拳頭的第二種效應,幾乎放棄拳頭的第一種擊打效應,因此可以獲得更多的對被打者的加速時間,更容易提高被打者的速度,相當於中國傳統武術裡說“長勁”。而空手道冠軍更多地發揮了拳頭的第一種效應。假如空手道冠軍也採用李小龍先生的這種發力方式,他可以將被打者打出更遠的距離。
另一種是凌空擊破報紙、凌空擊碎磚頭的寸拳。相比於第一種寸拳,習練者則更需要鍛鍊自己肌肉的爆發速度和爆發力,拳頭接觸被擊打物體時拳頭速度達到最大值。兩種寸拳雖然發力的距離都比較近,但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完全不一樣。
六、總結:
無論是哪一種寸拳,單論單擊的打擊效果也就是對人的打擊傷害(不討論被打者被擊飛後撞擊其他物體的二次傷害)來看,對於同一個打人者來說,永遠是充分蓄力情況下打擊效果更好。但是,武術不是兩人面對面站著,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的對轟。搏擊還需要考慮出拳的預兆、時間、成功率、體能消耗等因素。
所以寸拳的發力方式可以融合在現代搏擊的擂臺上,尤其在減小動作預兆方面有奇效,而且在擊打軀幹時重拳效果不會有明顯削弱。
而在不戴拳套的情況下,寸拳的這種作用就更明顯了。
以上是我個人對寸拳的思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討論。向偉大的武術家李小龍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