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路透社訊息,大眾汽車目前正在與江淮汽車談判,收購江淮在合肥的一間工廠。而在去年的時候,大眾就已經收購了江淮汽車的一家工廠了。雖然這個訊息,沒有得到當事各方的回應和證實。但以大眾這兩年在國內緊鑼密鼓的部署動作來看,絲毫不需要去懷疑這個訊息的真實性。
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將全面取消。而國內新能源車的“戰事”也即將進入下半場,謀求獨立或者控股,在即將到來的新能源車時代獲取最大的自主權,此時此刻大眾的司馬昭之心,已經是路人皆知。
說得再直白一點,在外資限制取消之後,大眾希望自己能夠獨享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的紅利。畢竟今時已不同往日,30年前的燃油車時代,大眾對中國市場還一無所知,需要與國內的合作伙伴相互協作扶持;30年後的新能源時代,大眾自認為已經足夠了解中國市場,在沒有政策限制的情況下,可以“單飛”了。
是以收購和控股的形式與江淮這樣相對弱勢的一方合作?還是試圖從一汽、上汽兩個老牌國字號企業的手上透過調整股比,拿到更多的話語權和利潤?哪條路線更容易實現,大眾顯然心裡有數。又或許是看到了特斯拉在國內獨資建廠的成功,於是就有了大眾安徽的誕生。
2020年5月,大眾宣佈大眾中國將投資10億歐元獲取江淮汽車母公司江汽集團50%股權,同時大眾中國將透過增資方式將持有的江淮大眾股權由50%提高至75%,成為後者控股股東。2020年12月,增資交易完成,江淮大眾更名為大眾安徽,主要生產電動車。
有著“單飛”野心的不止是大眾汽車。同為德系品牌的寶馬,行動比大眾更早。
早在2018年,寶馬就與華晨正式簽署協議,寶馬將增股華晨寶馬股權至75%,成為控股方。該協議在2022年生效,時間點卡得剛剛好,說明寶馬提前四年就開始做好了部署。
而隨著如今華晨集團的破產清算工作推進,寶馬又開始計劃收購華晨中華的生產裝置等資產。這顯然是在為將來電動車產能的擴充做準備。破產的華晨一方已再無任何話語權可言,未來華晨寶馬剩餘的25%的股份會不會落入寶馬之手,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
與大眾、寶馬相比,奧迪的動作似乎低調很多,甚至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今年1月,奧迪、大眾汽車集團及中國一汽共同宣佈成立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公司,落戶長春。
值得注意的是,奧迪及大眾汽車集團將持有這家合資公司60%的股份,雖然沒有獨資,也沒有達到寶馬那樣的股份比例,但至少也實現了控股。未來這家公司也將是生產基於PPE平臺的純電動車型。
這些分別在國內的大眾市場和豪華市場都佔據前列的強勢車企,在謀求獨資控股的道路上是最激進,也是最有信心的。但其他相對弱勢的跨國車企也正在亦步亦趨地尋求在華獨資的可能。
已經“兩進兩出”中國市場的雷諾就是其中一個代表。儘管雷諾這個品牌在與東風集團合資後,從未在中國市場上掀起過多大的聲浪,最終以退出中國市場收場,但這似乎並未影響雷諾對中國市場的“迷戀”。而雷諾在歐洲電動車市場上的成功,也讓其再次燃起了征戰中國市場的希望。
就在8月份,雷諾宣佈了與吉利的合作,這次合作雙方僅僅只是基於新能源產品技術開發層面,這意味著第三次進軍中國市場的雷諾,最終將會是以獨資建廠的方式來完成本地化生產。
而前不久“廣汽集團將向Stellantis集團轉讓廣汽菲克20%股份”的傳聞,也讓Stellantis旗下的Jeep品牌在華以獨資的形式繼續尋求發展成為可能。年底前Stellantis將會正式公佈電動化戰略,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吉利控股的沃爾沃正在推進IPO,似乎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只在電視劇中看到過的可能:沃爾沃獨立上市後,吉利的股份被稀釋,某國外資金入場,在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明爭暗奪後,吉利丟掉了大股東的地位,沃爾沃成功脫離吉利?我承認我腦洞開得太大了。
看上去,只有日系車企們在獨資這件事情上依然是不顯山露水,這符合日本人一貫的做事風格,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日系在新能源領域的反應遲緩所導致。在電動化產品規劃尚不清晰的情況下,日系車企對於獨資的慾望並沒有那麼迫切,但這並不代表日系車企在獨資的這條路上就無牌可打。
早在2019年的時候就有報道稱,日產汽車計劃收購一家中國造車新勢力公司的股份,並已有技術專家在做收購目標的評估工作。當時這一訊息也被視為是日產在提前規劃2022年後新能源時代下的中國獨資大局。只不過後來或許是因為卡洛斯·戈恩被捕、高層換人等事件的影響,讓這一計劃擱置至今。
而每年都傳出國產訊息卻一直從未國產的雷克薩斯,理論上也有在國內獨資建廠的可能。畢竟,獨資建廠進行本地化生產,無論是從控制權、品牌形象、品質要求還是利潤的角度,都能夠滿足雷克薩斯的要求。
不難看出,藉助外資限制的取消,電動化時代的到來,跨國車企無論是強勢大廠,還是小眾品牌,都有可能借機以獨資收購或者控股的方式來完成這一輪新能源競爭的佈局。特別是在燃油車時代淘汰下來的一批車企,以及不斷在新能源戰爭中敗下陣來的新勢力,產生了大量的閒置生產資源,給跨國車企的全資收購創造了條件。而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將最終演變成包含新勢力在內的自主車企對決跨國車企。好戲才剛剛開始上演。(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路,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併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