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有沒有裡外不是人的時候?比如有些事情,你努力去做好了,卻沒人知道是你做的,一旦搞砸了別人就把全部責任推倒你身上,或者你好心幫別人忙,卻自討沒趣?
那麼是不是什麼都不用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就平安無事?也不一定,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就比如有一個小孩快掉進井裡了,你路過卻視而不見,那麼你有可能被別人的口水淹死。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你是不是覺得活著真難?
在《易經》坤卦的第四爻,即六四爻的爻辭告訴了你答案:「括囊。無咎無譽。」字面意思是紮緊囊口,免遭危害,也不求讚譽。延伸出來就是凡事小心翼翼才不會惹禍,即告誡人們要少惹事,儘量保持緘默,不捲入各種是非當中。
不過《易經》告訴我們的道理,都不是教人如何避世,如何明哲保身的,而是在瞭解實際情況之後如何避免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在這個前提下去做自己能對的對人對己都用的事,不要害怕。用一句大白話說是:要少惹事,但也不要怕事。
這句爻辭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從「括囊」這兩個字來看,你是否似曾相識?它換個順序便是「囊括」。「括囊」是把口袋收緊,即把你的言行、思想暫時放在口袋裡,用繩子把袋子綁得緊緊的,就像一位高手送給你一個個錦囊一樣先不要開啟。
當你發現口袋鼓起來了,時機成熟了,就開啟把錦囊都用上,傾囊而出,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時你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馬上就能囊括一切——這便是從「括囊」到「囊括」的過程。所以在「括囊」階段,不是怕事而當縮頭烏龜,而是適當隱忍不去惹事,也不怕事,以一顆積極的心做好準備。
一、申不害的全身而退
申不害是春秋戰國時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韓國變法改革。先說個題外話,歷代的法家在各國變法或多或少都讓國家變強了,但在改革過程中「嚴而少恩」,全國人民都要嚴格執行法令,否則將受到懲罰,這讓他們容易遭人嫉恨。
因此法家的改革家都得不到善終,許多人的結果相當悲慘。吳起在魏國改革遭到阻礙後,又跑去楚國幫楚悼王熊疑改革,楚悼王死後他便被亂箭射死;商鞅在秦孝公嬴渠梁死後被車裂,即五馬分屍;漢景帝時的晁錯被誘騙至菜市場,當場被斬殺;李斯被車裂、腰斬……
只有申不害做了十幾年的韓國宰相,最後能全身而退,可謂奇蹟。申不害的好結局,遇到了明君韓昭侯是一個因素,另一個是他懂得「括囊」的智慧,即在當宰相時雖然看起來不算低調,但他不惹禍不引發事端,再說他的名字從這句爻辭的《像》「括囊無咎,慎不害也」取來的,他自然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
申不害一開始還做不到低調和不惹事。有一次他為了堂兄能在韓國謀得一個小官,就向韓昭侯請求,韓昭侯自然不同意,這讓申不害很不高興。韓昭侯說:你跟我說要治理好國家,就按照你制定的法度來治國,按照功勞授予官職。我現在是違背了先生的話,開這個後門,還是批准你的請求,壞了先生的規矩呢?
申不害聽了之後異常慚愧,於是伏地認罪,從此不再提這件事,也不再給自己招來類似的麻煩事。在改革過程中,申不害雖然沒有危害到更多貴族的利益,改革不算徹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由於他的謹慎和懂得平衡各種利害關係,才得以善終,在法家改革人士裡是極少見的。
二、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三國演義》第一百六回的標題是公孫淵兵敗死襄平,司馬懿詐病賺曹爽。這一回講到了司馬懿裝病騙過曹爽,避免殺身之禍的故事。由於司馬懿功勞太大,正所謂功高震主,對當時把持朝政的曹爽構成了危險,於是曹爽就想方設法找機會除掉他。
司馬懿自知不能跟曹操正面交鋒,只能裝病不出門,也不理朝政。曹爽多次派人去查探司馬懿的虛實,看他是真的生病還是沒病裝病。派去的人每次回來都彙報說司馬懿病得很嚴重,可能活不了多久,曹爽便信以為真。
司馬懿透過裝病逃過了一劫,用的計策便是《易經》坤卦的「括囊」之策。因為司馬懿知道別人要殺害自己,只能先想辦法躲避,既不能跟對方硬碰硬,又不能向對方示弱,臣服對方,所以他此時最佳策略便是裝病,什麼都不做,不該說的話一句都不說。
在該抓緊口袋的時候,司馬懿毫不猶豫地保持緘默,隱居不出,謹言慎行,從而化解了進退兩難的問題,做到了「無咎無譽」,沒有過錯,也沒有榮譽。惡事不去做,就沒有過錯,善事不去做,就不會有榮譽,這樣才是安全的。
司馬懿的免禍之道,是他懂得了對付曹爽這等「駑馬戀棧豆」的瘋狗小人,不能他咬你一口你就咬回來,而是暫時「括囊」。這句是司馬懿對曹爽的評價,認為曹爽只是一匹貪戀馬槽中豆料的劣等馬,沒什麼志向,不必對方相互撕咬。後來司馬懿等到了時機,誅殺曹爽三族。
司馬懿的「括囊」之策,目的在於儲存實力,少惹事,但不怕事,養精蓄銳之後再與對方決戰。那麼這個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當你陷入困境時,先讓自己低調下來,相信沉默是金,不去做對人對己不利的事情,即使做了給自己帶來榮譽的事也暫時不做,不要出頭,做到了無咎無譽,才沒有禍害。
三、司馬徽善括囊
三國時期有一個厲害的人物叫司馬徽,人稱「好好先生」,劉備在他的指點下才得到諸葛亮和龐統的輔佐,成就了一番大事。這位司馬徽之所以被人稱為好好先生,是因為別人說什麼他都說好,看起來很無趣,實際上是他力求自保的方式,也是他的「括囊」之道。
司馬徽有濟世之才,可是在沒有遇見明主之前,為了安全考慮不得不裝成一位好好先生,尤其他居住的荊州是劉表的地盤,而劉表嫉賢妒能,還殺害賢人。他不想為這樣的人效力,就乾脆什麼都不想說,以等待機會。
有一次劉表喬裝去見司馬徽,想試探他到底有沒有像別人說的那樣是一位奇士,就問了幾個問題。司馬徽倒也不含糊,還是像以前回答別人的每個問題一樣,都是說好,好,好。劉表便認為這個人徒有虛名,他不過是一個不堪大用的草包罷了。
從此以後,劉表不再打司馬徽的主意,司馬徽自然就安全了。以「好好先生」作為外衣掩蓋了自己的才華,司馬徽真的做到了不多說一句廢話,不主動去表現來博取他人的讚賞,自然做到了「無咎無譽」,這樣的結果無疑是最好的。
在明白自己的才幹和名譽有可能帶來禍害之後,司馬徽就想出了「括囊」之策,這不是他真的怕事,而是儘量不惹事,後來才等來了劉備。在實際生活中,當你遇到了強大的對手,對方甚至想把你置於死地時,就不要輕舉妄動,不做善事來招搖,也不做壞事讓別人抓住把柄,才能安全度過難關。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發現一個人面對困境時,合適的做法是什麼都不要說,閉上嘴巴,儘量不惹事或少惹事。所謂的少惹事,不僅指儘可能不去招惹別人,還有暫時不讓自己參與任何事,好事不做,壞事更不做,因為一旦去做了就不再是「無咎無譽」的狀態,容易被人盯上。
但是少惹事不是讓你當縮頭烏龜,一輩子謹小慎微地活著,而是不要做無謂的犧牲,你的目的不是在被蛇咬了之後,漫山遍野地尋找那條咬你的蛇,非咬它一口才罷休。你沒咬到蛇就有可能一命呼呼了,正確的做法是看到蛇時不動聲色,讓它先走開。
這個階段就是「括囊」的階段,屏住呼吸,觀察形勢的變化。你若主動攻擊蛇,有五成的把握把它殺死,還有五成的可能被它咬;逃跑也不行,你一動就被蛇注意到了,攻擊性很強的蛇就會追著咬你,這兩個都不是最佳的應對方法。
因為這兩種方法都做不到「無咎無譽」。當你看到蛇從身邊過去了,知道它經常在哪裡出沒,你以後可以繞道走,也可以找工具來捕捉它,不讓它危害別人——這是你的不怕事。只有做到了這一點,不管你做什麼都不會有多大的災難和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