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位於山西大同城內西南隅,始建於唐代,名為“開元寺”,五代時改名“大普恩寺”,遼末戰毀,金天會年重修,明代更名為“善化寺”。是一組比較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群,氣勢宏偉,粗獷豪放,整個寺院建築高低錯落,漸次展開,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
善化寺內主要建築依中軸線為天王殿、三聖殿、大雄寶殿,層層疊高。東有文殊閣,不過已經毀壞,西為普賢閣。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同時也是寺內最大的殿宇,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簷廡殿頂。建在高3米有餘的臺基之上,前有寬及五間的大月臺,月臺東西長31米,南北寬21米,臺前左右為明萬曆時增建的鐘、鼓二樓。大殿明間與左右稍間設門,四壁無窗。簷下斗栱五鋪作出雙抄。殿內正中供有五方佛像,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微妙聞佛。殿內東西兩側磚臺之上置有二十四諸天塑像,神態各異,性格鮮明。
二十四諸天塑像是最為珍貴的金代泥塑,它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醜,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裝,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紗衣華似來自天竺國土,或身著鎧甲,襯皮毛以抵禦北國寒風。生活氣息濃郁。極富感染力。堪為國之瑰寶。這些立像高達2,5米左右,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形態各異。其中塑造最為出色的是東側六臂“日宮天子”和西側“月宮天子”,日宮天子,眉目清秀,肌膚豐滿圓潤,身材修長,衣飾流暢,表情含蓄,善良慈祥,雕塑家把他們塑為女性,更見身姿婀娜,華貴不凡,那玉臂輕舒,富有動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宮天子與月宮天子塑像,猶如兩位活著的賢惠、文靜的少婦站在那裡,確是金代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的結晶,不愧為精品傑作。
誠招“三農調研員”,主要從事有關農村發展方面問題的調研和法律援助、是針對涉農問題及專案重大選題的調研工作
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關注我們的官方公眾號:三農法制調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