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 羅夏
網上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跟以前相比,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尤其是90後、00後,越來越愛國。
說實話,真要調查整個年輕人群體獲得詳細的資料幾乎不可能,尤其是這樣龐大的潮流變化,但是另一方面,如此巨大的轉變必然會產生無數深遠的影響,想要忽視這些變化同樣不可能。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主旋律影視劇無論是在口碑還是票房上,都開始迎來出人意料的爆發。
《長津湖》的票房已經超過57億,成為中國影視票房冠軍。這種趨勢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2017年上映的《戰狼2》票房56.89億,2018年上映的《紅海行動》票房36.51億,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票房31.76億……
而今年引起討論最多、討論時間最長的影視劇,恐怕要數年初上映的《覺醒年代》。說實話,,一部國產主旋律電視劇有近40萬人評分,評分還能飆到9.3,已經可以載入史冊了。
根據播放平臺的資料,35歲以下的觀眾佔比接近60%,有網友還對微博上參與討論的使用者年齡進行了統計,90後及00後佔據所有討論人數的95%,其中95後佔比超過一半。
和以前不一樣的是,這些年輕觀眾不再滿足於單純的討論,而是自己進行了大量二次創作。在B站上面,UP主@萌不咕的混剪“我們的考點,是他們的一生!”播放量達到了1053萬,足見《覺醒年代》的討論熱度有多高。
12月31日晚,B站播出第三屆自制跨年晚會“2021最美的夜”,特意邀請《覺醒年代》陳延年的扮演者張晚意演唱《錯位時空》。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節目特地製作了兩個版本,一部分觀眾看到的是張晚意從百年前的中國走到今天,而另一部分觀眾看到的是張晚意從當下回看百年前的中國。
嗶哩嗶哩,
身穿民國裝的張晚意,穿過時空之門來到百年後的中國,與少年們合唱《錯位時空》。太戳淚點了。#B站 #最美的夜 #覺醒年代
影片號
這兩個版本不是簡單粗暴地把時間線顛倒,有網友把兩個影片拼在一起同步播放,發現這兩個影片同一個時間點都有張晚意和陳延年擦肩而過的一幕,可以說是相當用心了。
從直播的彈幕數量可以看出來,節目的效果出奇地好,特別是張晚意扮演的陳延年穿過時空來到現在時,螢幕上密密麻麻全都是“淚目”和“破防了”。
可以說,這些年《錯位時空》這樣的節目,不僅更容易破圈,引起的討論也比以前要更廣泛、更強烈。除了節目本身的質量和立意外,年輕人自身的轉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而中國年輕人的這些轉變也引起了國外很多媒體的關注,《經濟學人》在1月份還搞了一個專題,分析中國年輕人的愛國高漲,只不過分析過程免不了要陰陽怪氣一番,但是這個現象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雖然這麼說並不代表以前的年輕人不愛國,但現在年輕人的愛國聲量和前輩們相比,確實要大得多。
這種現象當然可以從各個角度分析,但是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因素——之前的中國和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相比,確實差距相當大,不承認這一點的人恐怕不夠客觀。這種差距不是某方面的差距,而是從經濟、軍事到文化方方面面的落後。
年紀稍微大點的人應該還記得,曾經有一個服裝品牌在中國非常時髦——皮爾·卡丹。作為改革開放後最早進入中國的時尚大牌,皮爾·卡丹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鄙視鏈的頂端。
1978年皮爾·卡丹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中國的大街上還是一片軍綠和藏藍,圍著圍巾、身著大衣的他跟周圍中國老百姓的衣著形成了鮮明對比。
1979年皮爾·卡丹在北京文化宮第一次舉辦時裝表演,表演會的入場券被嚴格控制,只限於外貿界與服裝界的官員與技術人員參與“內部觀摩”。
面對突然闖入的西方世界,很多民眾一開始就帶有一種新奇和仰望的心態,這種心態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不斷加深。
1987年11月12日,中國內地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業,這一天的氣溫很低,但是店門前排滿了聞訊而來的消費者,三層樓高的店面,顧客幾乎需要2小時才能等到一個座位。
這種盛況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前門肯德基成為北京旅遊的一大景點,很多來到北京的人,必定要去肯德基吃上一次,然後與門口的肯德基上校合影留念,肯德基的三樓每個星期天都給人家舉辦婚禮。
這一年美國的GDP是4.86萬億美元,佔全世界GDP的28%;而中國的GDP只有2729億美元,佔世界GDP總量的1.57%。這中間的差距不言而喻。
這樣的差距也讓移民美國成為了很多人的夢想,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北京人在紐約》這個電視劇會紅極一時。
至於軍事方面,估計現在的軍迷很難想象當年中國軍迷有多絕望。
本世紀初美國空軍的F-22戰機已經定型試飛,開始裝備美國空軍。當時我國空軍最先進的戰機是少量的蘇-30以及一些蘇-27,國產殲-10戰機剛開始試飛,主要空中力量仍然是殲-8。於是有軍迷朋友靈光一現,想象出了“殲-8槍挑F-22”的打法:“殲-8F最大掛彈穩定平飛高度27000米,掛彈衝刺速度2.7馬赫,F-22A很難擊落25000米高速飛行的殲-8F,而殲-8F可以居高臨下給F-22A以致命打擊。”
實際上這種想法屬於異想天開,當年美國測試F-22對戰其他四代機,戰損比可以高達0比100,後來我國擁有殲20後,在對抗殲-11的測試結果也是大比分獲勝。當年彌補技術落後只能靠軍迷們的想象力。
類似的想法還有利用22型雙體穿浪隱形導彈艇發揮高速高攻特點,採用群狼戰術圍毆美國航母;或將大量退役殲-6改造成無人攻擊機,利用飽和攻擊癱瘓任何敵人……
▲22型導彈艇
現在聽起來這些想法有點傻得可愛,但是在當時這些想法都是被活生生刺激出來的。
90年海灣戰爭全球直播,讓很多人第一次知道現代戰爭怎麼打,還有後面,93年“銀河號”事件、96年臺海危機、99年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2001年南海撞機……
各方面的領先讓中國人只能埋頭苦幹,畢竟落後是實實在在的,也讓相當一部分人對西方產生了很多憧憬甚至幻想。
當時的輿論環境中,報刊雜誌和網路上經常流傳著一些真假難辨的都市傳說。
其中最經典的傳說,就是德國的“油布包”:“德國人在青島待了17年,沒建別墅大樓,沒搞噴泉,把下水道給修了。可是100年以後,全中國人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淹水的青島!下水道使用了百餘年,一些介面零件需更換,當年建下水道的德國公司已不存在。經同德國聯絡,青島發現存放備件的小倉庫,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
實際上,德國修建的80公里排水管道早已經被陸續翻修整修,仍在使用的2.66公里德國排水管網,只佔青島排水管道的千分之一還不到。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有些文章為了吹捧外國人,連生物的本能和習性都能改變。比如說,因為澳大利亞的人太講衛生,搞得當地的蒼蠅再也找不到骯髒的地方,只好改行去採花蜜。“為了能夠生存下去,蒼蠅不得不被迫改變它們祖祖輩輩逐臭的生活習慣,而是像蜜蜂一樣,承擔起為田裡莊稼和花草傳授花粉的義務。”
這些言論基本上可以歸類為幻想文學,當時還出現了一首廣為流傳的打油詩:
美國霸氣小護照,德國良心下水道,全民醫療索馬利亞,俄國白送房一套。印度恆河有療效,日本夏令營呱呱叫,被潑咖啡撒切爾,蔣公諾曼底逞英豪。舌尖韓國很美妙,英國美食就是好,喜迎民主伊拉克,阿富汗自由炮火少。烏克蘭個個有選票,不丹生活質量高,若問全球哪裡差,最大輸家我天朝。
一方面差距確實存在,另一方面是各種類似言論在狂轟濫炸,當時的年輕人很難不受影響。
但是90後00後生長的環境中,中國的發展迅速拉近了跟發達國家的差距,他們一開始就沒有仰望的視角。
而且,更發達的網際網路反而讓發達國家的朦朧光環迅速褪去,這種消褪從特朗普上臺開始加快,在疫情期間更是達到了頂峰。
新加坡《聯合早報》採訪了一名25歲的中國研究生,他還記得新冠病毒去年在中國蔓延初期,有西方輿論把疫情形容為中國的“切爾諾貝利時刻”。“他們認為這會讓中國發生重大動盪。但後來我們看到,疫情成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切爾諾貝利時刻’,暴露出‘燈塔’國家的嚴重問題。”國家的發展給了年輕人平視世界的底氣。
除此之外,年輕人愛國熱情高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視。在疫情期間中國遭受了數不清的攻擊和汙衊,新冠病毒被稱作“中國病毒”,美國還在不斷對中國的科技企業進行制裁和封鎖。
這和《覺醒年代》描述的百年前中國的處境有一種微妙的共鳴,國家面臨生死存亡時,當時無數的年輕人挺身而出挽救民族危亡,如今國家面臨敵視時,同樣是年輕人第一時間站了出來。
當然,這麼比較其實對80後、70後有一點不公平,畢竟當年我們大使館被炸時,也是他們第一時間走上街頭抗議。
只不過和前輩們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有更多更好的平臺進行選擇,來表達和釋放自己的愛國之情。
如果《覺醒年代》在2000年播出,很難想象有什麼平臺能夠展現如此多的互動、激起如此多的共鳴。
畢竟沒有人能料到,2021年的年輕人居然還能掀起一股研究魯迅的熱潮,B站UP主@智慧路障談魯迅的系列影片播放量已經近4000萬。
B站上各種愛國剪輯的熱潮只是一個集中體現,畢竟這裡年輕使用者的數量特別多,實際上在整個中國網際網路,他們的聲量都是越來越大。
年輕人是不是越來越愛國?表面看起來確實是這樣,一方面是國家的發展給了他們自信的底氣,另一方面是各種平臺,讓他們的聲音能夠被越來越多的人聽到。
但我們還可以這麼說,現在的年輕人和一百年前的年輕人一樣。今天他們滿懷熱情在社交網路討論國內外發生的事情,一百年前他們在《新青年》發表文章,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希望透過表達推動國家進步與發展,不然怎麼解釋這相隔百年的強烈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