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並不知道手勢互動,但你用手機時經常跟它打交道。無論你是用滑動解鎖,還是用傳統的安卓“三大金剛鍵”開啟多工、返回桌面和返回上一級,或者在多工裡面滑動操作應用的開啟與關閉,甚至是用全面屏手勢,這些都與手勢互動密不可分。
隨著觸控式螢幕和感測器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許多互動的機會,而手勢通常被認為是與螢幕最自然的一種互動方式。手勢互動的普及,降低了人與裝置之間的溝通門檻,並且帶來了革命性體驗和便捷。今天,我就帶大家回顧一下手勢互動的前世今生。
1.2007:革命性的滑動解鎖——初代iPhone
2007年第一代iPhone掀起了智慧手機的革命,具有高解析度、多點觸控Multi-Touch功能的iPhone,真正確立了手勢互動的標準。
Jobs放出領先對手5年的狂言,經典的滑動解鎖設計,更是讓人們讚歎不已。後來滑動解鎖就到了安卓等一些作業系統的身上,直到現在還存在著。
2.2009:經典的多工——webOS卡片式互動
我們在 iOS和Android系統中看到的那種卡片式多工形態,是由webOS率先提出的。與webOS相比,同時期的iPhone還只停留在單任務的狀態。直到2010年的 iOS4蘋果才正式引入多工概念。當初的多工,要按兩下Home鍵才能開啟,螢幕下方出現一些小圖示,點選就可以切換應用,按住圖示後,再點圖示右上角的橫槓才能關閉後臺。這跟諾基亞的塞班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按住功能表鍵開啟多工,也是顯示應用圖示。按住圖示可以選擇關閉。
再往後發展到現在,類似的卡片式多工已經可以在大部分手機中看到,但基本和2009年webOS所演示的成果大同小異。雖然WebOS已經死了,但卡片式介面已經蓬勃發展。
3.2011:三大金剛鍵——Android 4.0
2011年10月19日,三星與Google聯合在香港正式釋出了首款搭載了Android4.0 的手機GALAXY Nexus。它的導航鍵是虛擬按鍵,不是物理按鍵。其實當時用虛擬按鍵的手機並不多,而當後面谷歌規定虛擬按鍵後,很多廠商基本上都用了虛擬按鍵。
最新的 Android 作業系統引入了螢幕內虛擬導航欄,最終,返回鍵、主頁鍵和多工鍵的組合日漸深入人心,“三大金剛鍵”的名號應運而生。在全面屏手勢流行的今天,仍然有人會用這“三大金剛鍵”。畢竟這是一代人的回憶。
4.2012:魅族的小圓圈和mBack
魅族獨特的互動方式一直是它的優勢,在安卓陣營都使用三大金剛鍵的背景下,魅族率先做出了小圓圈的設計。它可以實現多種手勢功能,例如鎖屏,返回,撥出語音等功能。後來華為也出過正面指紋的機型,也跟魅族的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功能與蘋果的Home鍵有的一拼,甚至要更好。
魅族mBack是繼小圓點後又一標誌性設計,魅族用一顆實體按鍵同時實現了返回和回到桌面兩個功能,多工則交給了螢幕底部上滑撥出。這跟後面蘋果X的全面屏手勢也差不多。其實這種手勢,早在諾基亞N9的MeeGo系統上面就有。MeeGo奠定了全面屏手勢的基調,只可惜沒有堅持下去。
5.2017:手勢的崛起——iPhone X 開啟全面屏時代
2017年 iPhone X的釋出,正式開啟了全面屏時代。在過去 Home 鍵的主要作用是單擊回到主介面和雙擊調出多工。
而新 iPhone 取消了 Home 鍵,透過上滑、上滑懸停的手勢互動方式,最大化的提高螢幕空間使用效率。
6.2018:擁抱全面屏手勢
隨著全面屏潮流席捲下,各大廠商相繼跟進,開始擁抱“全面屏手勢互動”。首先就是vivo透過隱藏三大金剛虛擬鍵,將底部區域會劃分為左中右三塊,分別對應原來三個按鍵的功能。當然你可能覺得這種操作的體驗感不強,畢竟這還不如直接按虛擬按鍵方便。
而MIUI的操作邏輯有別於其他幾家。同樣擁有兩功能,上滑時會返回主頁,停頓一秒調出多工介面。不同的是,對返回上一級進行了調整,左右邊緣向螢幕內滑動,都是返回上一級,這樣很好的避免了持握時左右手不同帶來的不便。
在2019年,這些全面屏設計最終出現在了原生的安卓10上。所有手勢也都改成了和iOS系統一樣的操作邏輯。
隨著時間的推移,手機相關技術和功能都在不斷向前發展。在全面屏的潮流之後,手勢互動未來又會往哪方面發展呢?讓我們一起期待新的技術革命早點到來。
出自松鼠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