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和人之間會有爭論?
有人說這很簡單啊,人和人之間的看法不一樣,所以就會有爭論啦。這是一種解釋,但是,這還不夠。想要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搞清楚三個概念:
事實
觀點
立場
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有爭論就是對這三個概念沒有理解清楚。
一、事實
所謂的事實,指的是現在就能用客觀方法證實的陳述。舉個例子。小馬今年的業績很好。這是不是事實?不好意思,這不是。小馬今年的銷售額是1500萬。這是事實。賣得好,這是你的觀點。搞清楚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這是每個現代人的基本功。基本,但是並不簡單。就像上面的例子,經常會有人將事實和觀點混淆,由此吵得不可開交。
有的事實很簡單,比如當前的室外溫度是零下5度,圍棋棋盤上有361個交叉點。有的事實就不那麼明顯了。比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一個例子說,一個圓柱形,從上面看是個圓形,從側面的投影看是個長方形。有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部分的事實,就像經典故事中的盲人摸象。
還有人會故意用事實對我們進行誤導。比如某品牌在進行宣傳的時候說,我們的產品0蔗糖,這會讓人產生一種該產品不含糖的錯覺。在食品行業中,“糖”是指所有的單糖、雙糖4,例如,葡萄糖(單糖)、果糖(單糖)、蔗糖(雙糖)、乳糖(雙糖)等【1】。
有時候是我們自己在選擇事實。現在有個詞叫做資訊繭房,說的是人總會傾向於去看自己感興趣的、自己喜歡看的內容。那些不被我們喜歡的事實,會有意無意地被自己遮蔽掉。
事實,是我們構建自己的知識和認知體系的基石。
這裡的關鍵點是,你認為的事實是從哪裡來的。是隔壁張大媽說的,是廣播上聽到的,是在網上瀏覽時看到的,是自己認識的某個人親身的經歷,還是學術論文期刊上報道,或者是當前科學共同體的共識,這有本質上的區別。從哪裡尋找事實,或者選擇相信什麼是事實,考驗的是現代人的認知能力。
二、觀點
觀點,是主觀的判斷。今天零下5度,這是事實,你覺得很冷這是觀點。有個從漠河來的遊客說,今天暖和極了,這是他的觀點,沒毛病。
你的觀點來自你的主觀判斷,有時候這是基於事實的(就像上面的例子),有的時候沒什麼依據,就是主觀的判斷而已。這朵雲很漂亮,好看就是你的主觀判斷而已。
“你的知識結構、你掌握的資訊,以及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觀點。”
—— 劉潤《底層邏輯》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觀點是這個人的集合,他的過往經歷、他學到的知識、他掌握的資訊、他的原生家庭,甚至還包括他的基因。
那,到底哪些表述是觀點呢?
比如價值判斷。這朵藍色的花很好看,這是觀點。
個人的喜好和感受也是觀點。網上流行的豆腐腦甜鹹之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天津人去北京看到有的賣煎餅果子的居然給裡面放火腿腸,說這是邪教。陝西人說涼皮裡不能放麻醬,這也是觀點。
建議也是一種觀點。這本書我建議你去看英文原版的,這是我的建議,也是我的觀點。
對未來的預測也是觀點。除非邏輯上嚴格的確定,否則就不能稱之為事實。也就是說,對存在不確定性的未來的推測,就是觀點。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小張和小馬的感情那麼好一定會結婚,這都是觀點。
有一種說法:觀點無對錯。這是一個需要小心對待的觀點。
首先,觀點來自於個人對事實的看法。有時候,我們的觀點有問題是因為我們接收到的事實就是有問題的。就像上面的那個蔗糖的例子,我們認為不新增蔗糖的食品是健康的食品,這個錯誤的觀點是因為我們混淆了糖和蔗糖的區別。
其次,當我們說觀點無對錯的時候,會放鬆對自己思維邏輯嚴密的要求。這也對,那也對,好好先生。你說了,喜歡甜豆腐腦是個觀點,喜歡鹹豆腐腦也是個觀點,都是個人愛好,那誰對?真正更好的觀點是人們對口味的喜好很多時候是來自生活習慣。
再者,自己的觀點會影響自己的行動選擇,所以更要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觀點。
那,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形成自己的觀點?
有個方法叫做貝葉斯方法。
貝葉斯方法是一個被廣為推崇的世界觀,更確切地說是方法論。貝葉斯的基本邏輯是:觀點隨著事實發生改變。如何變?定性的看,大的事實發生,那就對觀點進行大的修正;小事實就小修正。定量看,貝葉斯方法有一套基於機率的數學方法。結合邏輯論來看,貝葉斯方法是歸納法,是透過結果推測緣故的方法。從一個起點出發,不斷加入事實不斷修正緣故的方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觀點是一種機率問題。比如,當你說好人一生平安的時候,其實說的是一個機率問題。這個機率決定了你是不是相信這個觀點。信是1,不信是0,可是大部分的事情我們都是在1和0之間的,那該如何測試到底是離1更近一些,還是離0更近一些呢?機率論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定義一下相信的程度問題。我們對某個假設的相信程度,用機率符號表示就是:P(假設)。完全相信是,P(假設)=1;完全不信時,P(假設)=0。比如,P(假設)=90%,那就是很相信了。P(假設)=10%,不靠譜啊。
舉個例子,在銷售會議中,銷售經理問銷售工程師,這個銷售機會你能拿下嗎?銷售工程師說:所有環節都搞定了,這個銷售機會手拿把攥,沒問題。那麼,這個銷售工程師的意思是P(拿下銷售機會A)=1。
一週之後,再開銷售會議的時候,銷售經理問銷售工程師,銷售機會A怎麼樣了?銷售工程師說:客戶負責這個銷售機會的一位採購人員換人了,但是問題不大,我們溝通過了,他對我們還是比較滿意的,只是對貨期方面還有一點顧慮。這時,這位銷售工程師的意思是P(拿下銷售機會A)=90%。
新的變化產生了,需要判斷這個新的變化對我們的假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用機率來表示上面的場景,就叫做條件機率。表示為:P(假設|證據),P(A|B)。意思是,當B為真時,A發生的機率。上面的那個例子中,B就是新的採購對我們的貨期有點顧慮,但是總體還是滿意的。
所以咱們要算的是一個逆機率,這要怎麼算呢?這就是貝葉斯的方法。
銷售工程師小王在跟蹤一個B2B銷售機會,現在客戶方面有一位主管技術的工程師表示支援小王,那,請問小王最後真的可以拿下這個銷售機會的機率有多大?
讓我們試著用貝葉斯方法來計算一下。我們用A來表示這個銷售機會最終被小王拿下了,這是假設。用B來表示一位主管技術的工程師表示支援小王,這是證據。那麼,用機率表示就是P(A|B)。
根據貝葉斯方法,我們需要P(A),P(B)和P(B|A)。在有新的證據之前,P(A)就是小王同學拿下一個銷售機會的機率。比如,小王上一年一共跟蹤了100個銷售機會,其中做成了20個,那麼P(A)=0.2。P(B)指的是這位技術工程師支援小王的可能性。參與這個銷售機會的公司一共有4個,這位技術工程師只能在這4家公司中選一家,那麼P(B)=0.25。P(B|A)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家公司按照這位技術工程師的意願進行選擇的統計比率。比如這家公司一共做了100個專案,其中這位技術工程師支援的公司最後真的勝出的有45次,那麼P(B|A)=0.45。按照貝葉斯方法計算,P(A|B)=【P(B|A)/P(B)】*P(A)=(0.45/0.25)*0.2=0.36=36%。也就是說小王這個銷售機會的成功率大概略高於1/3。
P(B|A)/P(B) 也被稱之為似然比。在醫學上,用似然比來反應有病的人中得出某一檢測結果的機率和所有人群樣本中得出這一檢測結果的比例。從定性的角度看,似然比就是“新證據”,P(B)就是我們之前的“老觀念”,P(A|B)就是我們的新觀念。
貝葉斯公式可以理解為:
P(假設|證據) = 似然比 * P(假設)
再抽象一下就是:
新觀念 = 新證據 * 老觀念
這就是觀點隨事實發生變化的邏輯。
上面的公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什麼看到了同樣強度的證據,人們更新之後的觀點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於老觀念的不同。同樣給你一瓶礦泉水,口渴的人開心壞了,不渴的人沒啥感覺,在廁所門口排隊的人還不得瞪你幾眼啊。
貝葉斯方法的本質是,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用新的證據修正自己的觀念。
這對我們的啟發是:
首先,我們需要不斷地打磨自己的腦海中的概念,讓其變得清晰、準確和必要。
然後,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對自己誠實。這樣當新的證據來臨的時候,我們才能深入地研究,找到本質,而不是焦慮、挫敗、漠然,或者將其合理化。
三、立場
立場指的是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
這個人到底有沒有犯罪,那要看你是這個人的辯護律師還是對方的律師。這或許是對立場最精妙的類比了。開會的時候,在討論明年的預算。你的利益決定了你必須據理力爭為你的部門拿到更高的份額。你是位銷售,你必須告訴客戶選擇你們的產品是他們最佳的選擇。辯論的時候,你被分到的“一屋不掃可以掃天下”組,做不好小事也能做好大事就是你的立場。
你可以質疑一個人的觀點,但是立場,還是算了吧。一場足球比賽,你支援你的地方球隊,這是你的立場;旁邊的哥們不同意,結果呢?搞不好就動手了。
事實是客觀的,但是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明確;觀點是主觀的,但是也有好壞之分;你可以反駁一個觀點,但是質疑立場其實是沒什麼必要的。
如何理解一個人?看看他是如何從一個事實推匯出自己的觀點的;嘗試著弄明白他的觀點是哪裡來的;分辨清楚這個觀點是不是他的立場。
事實有真假,觀點有好壞,立場各不同。
參考文獻:
- http://www.junhe.com/legal-updates/1442
- 公眾號文章:用複雜應對複雜,升級你的作業系統
- 公眾號文章:我們該相信什麼樣的結論?|《為什麼》學習筆記
- 《科學思考者》萬維鋼
- 《底層邏輯》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