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間,2022年已是第3天。
假期最後一天,給你推薦一部影片,一部關乎1億人命運的影片。
片中那些人的高尚與奉獻,感人至深卻又無人知曉。
他們是《山海情》裡,千千萬萬個“馬得福”。
有個共同的名字——第一書記。
什麼是第一書記?
簡單來說,就是被選派到村裡工作的優秀幹部。
從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大概有300萬駐村幹部,分佈到全國貧困地區。
他們要做的事只有一件:
扶貧。
為此他們竭盡所能。
調研、思考、實踐、嘗試、摸索、調整……
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努力與犧牲。
有的人甚至將生命都留在了那裡……
最終取得脫貧攻堅的勝利,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而只有看了他們的故事,你才知道這勝利多麼的來之不易。
01
西藏宗措村。
33歲的旺青羅布,來自拉薩。
在這裡做第一書記兩年了。
剛來的時候,他很難想象:
在大城市裡吃一頓飯的錢,可能相當於這裡一家人一整個月的收入。
提高村民收入,是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調研,旺青羅布發現養羊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他和村裡其他幹部商量,成立合作社。
將村裡的羊統一飼養,找銷路,賣掉之後再給村民分紅。
但施行起來,很難。
首先,村民們不願意這樣做。
他們過慣了窮日子,而改變意味著承擔風險。
其次,養羊是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
每一個環節都要確保萬無一失。
比如小羊剛出生的時候,非常脆弱。
被羊群踩踏、嘴裡有汙穢物、遇到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夭折。
村裡的幹部們就一起住到羊舍裡,輪流看守。
甚至嘴對嘴給小羊做人工呼吸,幫它們排出汙穢物,並保持體溫。
即便這樣不眠不休,還是有兩隻剛出生的小羊死掉了。
看到這情景,在場的人都哭了。
因為他們深知羊對老百姓來說,是命根子。
每一隻都代表一點脫貧的希望。
而困難遠不止這些。
羊需要吃飼料。
旺青羅布打聽過,從拉薩運飼料過來,運費一趟就得好幾千。
為了省下運費,給村民多發點錢;他就和村裡的索朗書記一起,開車跑幾十公里,自己把飼料運回來。
忙活了一整天,省下1萬多,後來都發給村民了。
透過他們的努力,老百姓日子越過越好。
他們終於知道“第一書記”是做什麼了的:
“他會幫我們把羊賣到拉薩。”
這種樸素的認知與信任,就是對他工作最好的回報。
第一次分紅的時候,村民們拿著賣羊賺來的錢。
臉上洋溢的笑容,說明了一切。
02
四川博作村。
前第一書記胡小明,卸任後主動申請,再次回到這個地方。
博作村地處涼山彝族自治州。
當他第一次來這裡時,被這裡的貧窮落後驚呆了。
尤其在教育上。
整個村子幾百戶人家,最高學歷只有兩個初中生,其中一個做了村書記。
大部分的孩子連漢語都不會說。
沒有教育,觀念自然跟不上。
老百姓不想讓孩子去讀書,因為覺得看不到未來。
孩子年齡一大,聽說可以打工賺錢。
但往往是在還沒走出去,就又回來了。
因為不識字,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甚至連出村的車票都不知道怎麼買。
在這種情況下,胡小明深知要想脫貧,根源上是觀念要先脫貧。
要搞教育。
他在村裡建了兩所幼兒園。
“不讀書,就是聾子瞎子”。
他就這樣挨家挨戶地勸說,把孩子送過來讀書學習。
一個都不放棄。
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博作村的輟學率降為0。
曾經的文盲村,從過去最高學歷初中;
到現在已經出來5個大學生了。
03
貴州坡頭村。
這是個被大山包圍的村子。
人出不去,希望進不來。
就連喝水這種最基本的事情,對村民來說也是奢侈。
徒步去挑水回來,來回要4個小時。
要是趕上天氣寒冷、行動不便,就只能接雨水來度日。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說的就是這樣的地方。
要救這些村民,唯一的方法就是異地搬遷。
駐村第一書記劉恭利,把上小學的女兒送進寄宿學校後,一心撲在這裡的工作上。
而易地搬遷,就像《山海情》裡演的那樣,一開始進行得並不順利。
對村民來說,感情是複雜矛盾的。
對於他們出生的地方,一邊恨,一邊又覺得自己無處可去。
“生在哪裡,就該死在哪裡。”
這是很多人的想法。
因此,村裡有的老人甚至抄起柺杖,打上門勸說搬遷的劉恭利和駐村工作人員。
對於這些困難,她從來沒放棄。
因為她甚至與貧窮做鬥爭,從來是“你死我活”。
這場戰爭,一定要打贏。
此外,對村民的生計問題,她更是絞盡腦汁想辦法。
村裡有個叫陳世偉的男人,因為事故雙目失明,左手只剩下兩根手指。
失去勞動能力的他,還有兩個女兒要撫養。
生活沒了希望,他經常不想活了。
劉恭利就開導他,幫他想辦法。
先是送陳世偉去學習按摩技術,又幫助他開了個小店。
現在有了技術,可以養活自己和女兒的陳世偉,有了好好活下去的希望。
就像村民們過得越來越好的日子一樣;
他相信透過努力也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
04
影片講的例子,還有很多。
但都只是第一書記們工作的一個截面。
他們的故事是說不盡的。
比如抓教育的胡小明,同時在村裡搞產業升級。
建養雞場,讓村民們的錢包逐漸厚起來。
比如幫村民就業的劉恭利,在安置點修公路、搞基建,事事緊盯。
一條條破舊的毛路,都換成了寬敞的水泥路。
而他們奉獻得太徹底,以至於經常忽略家人。
胡小明的名字,村裡沒人不知道。
除了他自己的母親。
因為得了阿茲海默症,兒子又常年駐守工作崗位。
即便兒子在自己的病床前,她都認不出來這是誰了。
當記者問他這些時,他只是擺擺手:
“這個不說,這個不說。”
與胡小明並肩奮戰的羅洪書記,擔負村裡四個孤兒的撫養重擔。
在他給這些孤兒們過生日的時候,他自己的孩子,其實也在盼著他回家。
雷厲風行的劉恭利,提到對女兒和母親的虧欠,忍不住流淚了。
她女兒每次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媽媽什麼時候走”;
而她母親摔倒、手部骨折,劉恭利也只是在家門口遠遠地看上一眼,又忙著回去工作了。
對於家人,他們滿是虧欠。
但同時又相信,家人會理解,更會為了自己而驕傲。
因為他們選擇了一條不能退縮的道路。
05
還有一些人,將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這個工作。
黃文秀,畢業返鄉。
幫助深度貧困村通水、電、路;教會村民們學習新種植技術。
在山洪暴發時,她返回村子檢視災情,卻在途中不幸遭遇暴雨洪流而犧牲。
年僅30歲。
馮永成,在扶貧崗位堅守16年。
他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牢牢刻在了村民們的心上。
2018年,他因患癌症去世。
在生病的日子裡,他曾說自己該做的工作都做了,沒有遺憾。
留下的最後一條朋友圈,讓人淚目。
文偉紅,駐村6年,幫助4個貧困村摘帽。
在工作中因觸電不幸犧牲,年僅45歲。
在文書記去世的那個晚上,村裡的大壩上站滿了送別他的人。
村民哭著說捨不得他。
還義務扶貧的退伍老兵王新法;
雲南90後扶貧幹部王秋婷;
還有許許多多的名字……
到2019年,全國有770多名扶貧幹部犧牲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
他們為了理想,為了責任,奉獻了自己的熱血和一生。
他們的離去令人痛心。
但人民不會忘記。
這就是為什麼要記錄這些的理由。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曾瞭解,那這些犧牲就沒有意義。
就如紀錄片的結尾所說:
“如果有一天孩子們問我美好從何而來,我會告訴他們關於奉獻的故事。”
如今,我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但這並不是結束。
後面還有鄉村振興,還有更多的硬仗要打。
依然還會有一批批的接力人,挺身而出、繼續奉獻。
為我們的幸福生活燃燒自己。
他們值得被記錄。
他們應該被看到。
他們應該比那些虛假的“榜樣”,獲得更多的目光。
來源:廣東共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