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業內人士對物理療法的概念理解並不清晰。嚴格來講,物理療法分為運動療法和物理因子療法兩大類。運動療法即透過人體組織的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獲得治療效果的治療方法,關節活動度訓練、關節鬆動、力量訓練、神經發育療法等均屬於運動療法。物理因子療法又稱理療,是指利用物理因子(包括但不限於聲、光、電、磁、冷、熱)對人體組織實施影響並獲得治療效果的方法,超聲波療法、紅外線療法、熱敷等均屬於理療範疇。
這裡有三個容易混淆的地方:1、運動療法是物理療法的一種,但不屬於理療(理療並不是物理療法的簡稱,而是物理因子療法的簡稱,運動療法和理療是物理療法的兩種類別);2、理療不應被簡單地概括為物理療法,理療是物理因子療法的簡稱,它僅僅只是物理療法的一種;3、運動療法不僅僅包括肌肉力量訓練、步態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等常見手法,就連關節鬆動、神經鬆動(神經張力手法)、按摩、推拿等被動的、小範圍的被動運動也被歸納為運動療法的範疇。
具體來講,運動療法的常用手段如下所列。
關節活動度訓練
1、主動運動。透過自主肌肉收縮排行關節活動,以實現促進血液迴圈、促進關節液分泌、消除組織粘連、牽拉軟組織等功能。又可細分為隨意運動(完全自主運動)、助力運動(在其他力量的輔助下進行關節活動,可用於肌肉力量不足或傷口未完全癒合的情況下,也可用於關節活動度不足時的強制性活動)和抗阻力運動(在關節活動的同時附加外部阻力,有助於促進癒合、強化力量)三種類型。
2、主動助力運動。在外力輔助和自主肌肉收縮的情況下進行關節活動,多用於傷口未癒合、肌肉力量不足等情況下的關節活動度訓練。比較常見的如肩關節滑輪練習(如下圖所示,一條繩索穿過上方定滑輪,雙手交替拉拽繩索兩端,在安全、可控、小抗阻的情況下進行肩關節活動度練習)。
3、被動運動。完全被動的關節活動,主要包括:1、在合理範圍內進行被動的關節活動;2、使用CPM機進行持續被動活動;3、關節鬆動(手法治療,透過關節面的滑動、牽引、擠壓、轉動、滾動等方式改善關節活動度)。
肌肉力量訓練
1、主動助力訓練。在外力(包括重力)輔助下,透過自主肌肉收縮驅動肢體運動,主要用於肌肉力量微弱時的力量訓練。例如,肩關節損傷後的鐘擺運動、仰臥屈肩狀態下的肩部輔助運動,都屬於此範疇。
2、無負重主動運動。既不依靠外力,也不附加額外的阻力,憑藉自身力量克服肢體重力的力量訓練,主要用於肌肉力量獲得初步恢復時的力量訓練。直腿抬高、自重深蹲都屬於無負重主動運動。
3、抗阻力運動。在運動過程中不僅能夠克服自身重力,還要克服附加的阻力。負重深蹲、啞鈴彎舉、肩關節彈力帶外旋等都屬於抗阻力運動。
牽拉運動
牽拉運動的功能在於拉伸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使攣縮的軟組織重新獲得延展性和柔韌性。牽拉運動既可利用自身力量和重力加以實施,也可在器械和治療師的手法輔助下實現。常見方法如下。
1、手法牽拉。由治療師針對關節實施的牽拉,具有良好的針對性,主要針對康復早期患者。
2、器械牽拉。透過器械對攣縮的關節和軟組織實施持續牽拉,主要在康復中後期用來進行關節活動度和組織延展性的恢復。例如:用動力型膝關節伸直矯形器使膝關節逐步伸直。
3、自我牽拉。在健側或重力輔助下進行自我牽拉。例如:將患側足踝搭到椅子上便可對膕繩肌及髖關節囊進行牽拉。
4、運動神經抑制下的肌肉牽拉。透過特定技術克服神經組織牽張反射,以獲得更多肌肉延展性的牽拉手段。例如,在對肌肉實施牽拉的過程中,讓目標肌肉進行小力量的等長收縮,使運動神經的自主抑制功能被削弱,然後立刻對目標肌肉進行牽拉,可獲得更好的牽拉效果。
神經生理治療
所謂神經生理治療,是指利用預先設定的動作流程,在主動或被動運動過程中,透過感覺(包括觸覺、視覺、語言訊號、本體感覺等)的反饋重新建立中樞神經的運動功能,使受損的運動中樞逐步恢復的一種治療方法。整個過程如同發育中的胎兒及嬰兒重新學習如何控制肢體。主要有兩種型別。
1、神經發育療法。從最基本的等長收縮和離心動作開始,在外力的輔助及感覺的反饋中獲得初步恢復,然後再將日常動作分解成相應的肢體動作,進行分解動作的訓練,並在訓練過程中進行多種感覺的反饋,使神經中樞重獲運動功能。Bobath、Brunnstrom、Rood、PNF等均屬於此範疇。
2、運動再學習療法。和神經發育療法一樣以中樞神經的可塑性為基礎,並強調運動過程中的感覺反饋。與神經發育療法相比,運動再學習療法更加強調同一個動作的功能性、針對性和重複性。
心肺功能訓練
1、輕量級心肺功能訓練。透過治療性行走、康復體操、按摩、太極等輕量級耐力活動調動呼吸功能和物理功能,逐步強化心肺功能。
2、中高強度的心肺功能訓練。較長時間的行走、健身車、騎車、水中跑步等訓練均可改善心肺功能。在恢復良好的情況下,還可透過跑步、游泳等方式進行中高強度的心肺功能訓練。
原文連結:http://www.jinlaiba.com/archives/3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