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又至、難免總結。
每當人們遇到可以重開的契機,總習慣對過去發出些感慨,似乎要證明過去的歲月都化成了養分,才有了我們的今天,然後勉勵自己繼續前進。此文亦是如此。
2021年,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發生過或正在發生著,裡面充滿希望也有瀰漫失望,與你有關或者與你無關。但總得來說,還算精彩。
1月:特斯拉國產版Model Y上市
2021年的第一天,特斯拉就帶來了新禮物——國產版Model Y上市。
新車上市時,曾推出長續航版(33.99萬元)與高效能版(36.99萬元)兩款車型,後續價格經過多次調整,如今價格分別為34.79萬元、38.79萬元。年尾,再推Model Y後驅版本車型,售價28.0752萬元。
Model Y作為特斯拉旗下第五款量產車型,也是特斯拉國產化後的第二款車型,它與Model 3一樣,都是特斯拉用來鋪開市場的“平價”車型。它的出現,直接改變了今年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的走勢。
據中國乘聯會的資料顯示,今年1~11月,Model Y的累計銷量已經達到159573輛,毋庸置疑的市場頂流;截止11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2021年交付量已突破40萬輛,其中Model Y的貢獻功不可沒。
1月:比亞迪DM-i車型預售
同樣是1月,比亞迪推出全新DM-i插混技術,它由雙電機EHS電混系統、驍雲-插混專用發動機以及DM-i混動專用刀片電池組成。
與DM-i一同登場的,還有比亞迪三款新車:秦PLUS DM-i、宋PLUS DM-i、唐 DM-i。接下來幾個月,三款新車陸續上市,瞬間點燃插混市場,訂單紛至沓來。熱賣到什麼程度?以至於比亞迪要對等待良久的預定使用者公開道歉。
就拿11月的銷量來說,宋PLUS DM-i和秦PLUS DM-i分別以12679輛和12495輛的成績佔據插混銷量榜的前兩名,而唐DM-i和漢DM則排到了第四和第五名。前五名有四席來自比亞迪的DM,俗稱屠榜。
據王傳福透露,目前比亞迪的DM-i車型手上還有超過20萬的訂單等待消化,平均交付期已經長達4個月,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自此,比亞迪也徹底統治插混市場。
4月:特斯拉車主車頂維權
特斯拉入華以來,始終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品牌,不僅包括產品質量、自動駕駛技術,還有特斯拉對消費者的態度。
4月19日,上海國際車展,一名特斯拉車主爬上特斯拉的展車,身著『剎車失靈』的T恤衫、口中高呼『特斯拉剎車失靈』,登上頭條。
事件起因,是該車主的父親駕駛Model 3時疑似出現剎車失靈,導致車主父母受傷住院。之後雙方就“車輛失速原因”、“特斯拉拒絕提供行車資料”、“不接受退車及補償”等事項引發爭議,雙方矛盾爆發。
然而,特斯拉中國副總裁陶琳針對此事的表態才是火上澆油:特斯拉沒有辦法妥協,這是一個新產品發展必經的一個過程。
之後,事件的重心便從“是否為剎車失靈”轉向了“特斯拉的公關態度”問題,引發網友熱烈爭論,目前該案件還處於糾紛之中,尚無定論。
諷刺的是,在被曝光的特斯拉車主起訴案中,許多原告車主最後都變成了被告——特斯拉選擇反告這些車主侵犯名譽權,索賠金額從50萬到500萬不等。該維權車主也是其中之一。
不得不說,特斯拉的公關應該是中國最硬的公關了。
4月:華為進軍造車行業
今年,華為進軍造車行業。它宣稱不造車,但又幾乎造了臺車。
4月上海車展,搭載華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極狐阿爾法S的HI版車型在上海公開試乘,引發關注;隨後,華為與小康聯合釋出賽力斯SF5車型,在華為旗艦店進行銷售;年底,雙方合作的全新汽車品牌AITO旗下首款車型問界M5在華為冬季旗艦新品釋出會壓軸亮相。
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在公開場合發表此宣言已有十餘次。
話雖如此,但除了造一輛整車,華為把剩下的幾乎都做了。
華為表示,將以保證駕駛安全為前提,將智慧服務、HMS-A功能以及鴻蒙軟硬體生態帶入智慧汽車的座艙,包括不限於華為Drive One電驅動系統、HUAWEI HiCar全場景智慧互聯絡統、華為Sound音訊系統,以及最重要的Huawei Inside(HI)模式。
其中,Huawei Inside將涵蓋智慧汽車數字化架構、智慧座艙、智慧駕駛、智慧聯網、智慧電動、智慧車雲以及30多個智慧化部件。
華為強調,將以自動駕駛軟體方面為重點,強力投資,推動整個汽車行業和全社會ICT的連線,堅持做汽車增量部件提供商。
7月:理想汽車的水銀門
已經忘記,這是李想是第幾次因為罵人上熱搜了。
今年7月,一位理想車主在社交平臺曬出多條影片,指出自己的理想ONE車中座椅出現大量不明物質,疑似水銀。
該車主於今年4月提車,6月時就曾在座椅縫隙中發現不明物質,但當時並沒有引起注意,直到7月又再次發現,於是將車輛開赴理想交付中心拆解檢視,結果發現座椅的支架縫隙、板材以及座椅皮座間等處,均有水銀殘留物,超過10個水銀溫度計的含量。
對此,理想汽車官方回應:理想ONE在產品設計、原材料、生產製造、運輸以及交付環節均未使用到水銀,且符合《汽車禁用物質要求》(GB/T 30512-2014)及歐盟ELV等有害物質相關要求,請其他使用者放心。
就在事件還在調查時,李想突然在微博破口大罵:
對於李想的回應,當事車主表示:“結果還沒出來,他就先罵上了,這種企業早晚做不大。”這名車主表示,自己原本是理想的粉絲,購車時放棄了賓士E而選擇了理想ONE。
靠罵人出圈,恐怕就李想一個。2020年8月,李想在理想汽車使用者活動上,因為增程技術線路的問題,現場直播國罵:“TMD,一幫搞臭技術的,天天衝我們BB,什麼增程電動是個落後的技術,請問,他們TMD搞出來屁技術了?對,讓一群毫無使用者思維,完全不關心使用者的這幫人,天天的研究技術路線,TMD什麼技術路線啊?胡說八道!”
有人說李想“膨脹了”,有人說李想“有傲骨”,作為媒體人出身的李想,或許具備豐富的引發話題、引導流量的經驗,但依靠“頻頻罵人”所帶來的流量與關注度對理想汽車來說,短期有效,長期來看,對品牌高階化戰略恐怕適得其反。
7月:滴滴出行被緊急審查
7月2日晚,國家網信辦突發公告:為防範國家資料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將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為配合審查工作,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使用者註冊。
7月4日,國家網信辦再發宣告:根據舉報,經檢測核實,“滴滴出行”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問題。網資訊辦依據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應用。
此時,滴滴剛剛低調赴美上市3天。
滴滴被緊急叫停,可以明確的問題有三個:第一是蒐集並存儲了大量使用者的個人資訊、行程軌跡等資料;第二是基於隱私資料而存在的“大資料殺熟”行為;第三是基於大資料和市場規模造成的行業壟斷。
關於出行隱私的問題,我們皆電也已經討論過很多次了,尤其是如今網聯化、共享化、智慧化之後的車輛,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移動工具,而是以使用者資訊為核心的智慧出行終端,潛藏著很多社會安全的問題。
隨著2021年《資料安全法》生效和《個人資訊保護法》立法推進,企業的網路、資料安全將面臨多部法律競合規制,需要考慮資料安全、個人資訊保護、國家安全等多個層面,合規門檻將更為嚴格。
數字時代,企業需要在“保障使用者資訊保安”和“利用資料為使用者提供更好服務”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
“是不是要給吳亦凡一個機會?”、“官宣請他做代言人,告訴大家壞人也需要機會。”、“哪吒精神就是給所有人重新做人的機會。”
8月3日晚,哪吒汽車的『品牌中心管理群』中,哪吒高管如是說,“這事五分鐘出圈,其實可以試試,大不了,回頭官方道歉,開除相關人員。”如其所願,這個只有14人的微信聊天組,瞬間就上了微博熱搜。
今年7月,北京朝陽警方釋出通報,吳亦凡因涉嫌強姦罪已被朝陽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從娛樂圈頂流徹底淪為眾矢之的。
就在此時,哪吒汽車居然挺身而出,準備請吳亦凡作為品牌代言人,希望借“前頂流人物”的最後熱度出圈,收割流量、熱度、話題、知名度。
按此計劃,哪吒汽車確實紅了一把,只不過這次是徹底的黑紅。圍繞“吳亦凡”話題的前前後後,都是潛力巨大的流量生意。用熱度最高的負面人物,代表企業價值觀輸出,這樣的“賭博式營銷”真的合適嗎?
9月:小米汽車成立
醞釀已久,今年小米今年終於開始造車了。
9月初,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宣佈,小米汽車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工商註冊,總部落戶北京經濟開發區。
公告顯示,小米汽車為小米科技全資子公司,由小米科技負責所有投資,首期投資100億元(註冊資本);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姿親自掛帥小米汽車CEO,以保障小米科技資源與小米汽車業務互聯互通。
其實從6月開始,小米就開始為造車瘋狂買買買。據不完全統計,自造車立項以來,小米今年已經投資了40多個專案,總投資金額高達168億,包括智慧硬體、生活消費、汽車交通和金融等領域。
在筆者看來,小米瞄準的是造車背後的另一片新藍海——AIoT生態。透過物聯網產生、收集來自不同維度的、海量的資料,再透過大資料分析,以及更高形式的人工智慧,實現萬物資料化、萬物智聯化。進而覆蓋消費者的所有網路入口,從而包裹人們的生活與消費行為。
從目前的行業趨勢可以看出,未來『人工智慧+物聯網』最大的應用場景就是智慧汽車。如果說手機是小米的昨天,那麼AIoT就是小米的未來。
11月:試駕新勢力單月銷量破萬
年末的造車新勢力們很爭氣,四家新勢力同時單月銷量破萬:
(1)小鵬汽車單月交付15613輛,環比增54%,同比增270%,創下月交付新高。其中P7交付7839輛,G3系列交付5620輛,於10月剛剛規模交付的P5也完成了2154輛。今年1~11月小鵬汽車共交付82155輛。
(2)理想汽車單月交付13485輛,同比增76.3%,環比增190.2%,同樣創下月交付新高。理想汽車在今年1~11月共交付76404輛理想ONE,歷史累計交付超11萬輛。
(3)蔚來汽車單月交付新車10878輛,同比增105.6%,也是創下月交付新高。蔚來汽車在今年1~11月共交付80940輛,歷史累計交付156581輛。
(4)哪吒汽車單月交付10013輛,環比增24%,同比增372%,已經連續10個月打破自己的記錄。哪吒汽車在今年1~11月累計交付59547輛,歷史累計交付85850輛。
在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的情況下,四家新勢力同時單月破萬,這是中國新勢力品牌的里程碑,也是中國新能源市場的里程碑。
12月:純電車新保險方案上線
2021年的最後幾天,來了一個大炸彈。
有電動車主炸群,2021年12月27日後,多款電動車保險費率發生變化,部分費用大幅提升。譬如一臺高效能版Model Y,原來保價是8000多元,一夜之間升至15000元。
原因是12月27日,上海保險交易所推出新能源車險交易平臺,掛牌了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等12家主流財險公司的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產品。新的保險方案有不少變動,考慮到純電車的事故率、理賠金額、電池成本、事故範圍等原因,保費出現上漲。
新方案,讓不少車主深感肉疼,也使準備購置電動車的消費者踟躕不前。但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還是利大於弊,畢竟細化後的保險方案有了更多針對電動車特性的保險條款,讓電動車的車險更加有跡可循。
非同尋常的2021年
以上,就是2021年新能源行業發生的重大事件。當然,短短一篇文章當然不足以概括這陰晴不定的一年,從2014新能源車行業爆發開始,經過了一年又一年的洗禮。大浪淘沙,行業的賽道更加明確,剩下的選手也更有活力。不禁讓人期待,在這個日新月異的行業,明年又會有什麼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