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卿兒,關注一下吧!
近日,網紅魔改黃梅戲傳統曲目之一的《女駙馬》衝上熱搜。
網友在下面的評論褒貶不一,有很多人都認為,如果沒有這一次的“創新”,黃梅戲就會湮滅,應該感謝網紅。
傳統戲劇需要網紅的魔改才能重獲新生,可以說是登月碰瓷。
一
小潘潘,她最火的事件是2019年的時候神曲《學貓叫》,當時引發了一億次的閱讀和討論,但是近幾年網紅層出不窮,她很快的就沉寂了下去。
就一次黃梅戲的曲目,讓她獲得了40億的播放量,所以到底是誰蹭誰的熱度,應該一目瞭然。
如果沒有中國傳統曲目黃梅戲的頭號,沒有奇怪的唱腔和嬌柔做作的聲音,很難引發如此多網友的關注和討論,就更難說,讓她重新火一次。
而且很多網紅看到這一次的事件之後爭相模仿,這也是很多網友批判這件事情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這一次我們說她是創新,說她幫助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那下一次就會有更出格的事件出現,因為在現在這個博取關注度熱度的流量時代。從來就沒有最出格,只有更出格。
要知道,靠罵人成為網紅的人不在少數,低俗文化的出現也成為大家追捧的現象,那什麼事情不會發生呢。
小潘潘的這件事情配不上網友給她戴的高帽子,黃梅戲從來就不是靠她廣為人知。
二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而《女駙馬》又是黃梅戲的經典曲目之一,它講述的是馮素貞和李兆廷的故事。
除此之外,黃梅戲《牛郎織女》、《天仙配》也是廣為流傳、眾所周知。
它是來源於以前的山歌,茶歌和花鼓詞在不斷的發展中融合了其他戲劇的優點,但同時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和特色,名叫黃梅戲。
PS:昨天看到網友的評論說,以前的很多戲曲都來自於勾欄青樓的淫詞豔曲。
但是實際上,中國的一些戲曲源自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所做,或者是來源於一些傳統的故事。
三
黃梅戲的傳承也並沒有網友想象的這麼慘淡。
在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進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且往後的幾年,國家和安徽省以及黃梅戲的傳承人,都在大力發展和創新黃梅戲。
黃梅戲藝術節由中國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舉辦,有專門的紀錄片《黃梅戲》播出,2009年10月30日,成立了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投資8500萬元,這是中國首個以戲曲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
黃梅戲的創新也從來就不是靠嬌柔做作的唱腔和腰肢搖曳的舞姿來吸引眾人的目光。
除了傳承以前的經典戲劇《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以外,黃梅戲的發展者在實踐中還推出了新的曲目,例如說《雷雨》、《六尺巷》、《孔雀東南飛》。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重大文化活動中,也有黃梅戲的身影。
中國一直非常注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同時,創新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往更高的藝術層次上走,帶給人們更好的藝術享受。
藝術是用來陶冶情操的,有一些藝術,它只能在博物館,歌劇院等一些高大上的文化場所進行演出,而有一些藝術又是非常接地氣,可以走入尋常百姓家的。
真正想要觀看,可以抽時間帶給自己心靈更好的體驗。
PS:小潘潘到底是在創新、還是在魔改,網友的觀點各不相同,但總的分兩種,一種是支援,一種是反對。
反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既然是歌曲,就不應該拿黃梅戲的噱頭來炒作,吸引大眾的熱度。
很多年輕人,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無法沉下心來,真正的欣賞這些經典的東西,與自己的年紀有關,與時間閱歷也有關。
如果這個樣子可以稱作是黃梅戲,那以後很多年輕人可能會認為這就是黃梅戲,那經典的黃梅戲的扮相、唱腔、韻律就更難傳承下去。
2:忽視了故事的背景,聲音略顯輕浮。
這個故事其實表達的是對這個女性的讚美,讚美她有這種勇氣,同時也讚美她對愛情的忠貞,用這樣子的聲線來演繹,不是很合適。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由侵權,請聯絡
今日話題:你喜歡這一次的改編嗎?歡迎在下方評論,發表你的觀點,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