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歲月荏苒,八千年以來,有多少歷史故事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中,留給人們諸多疑問。一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存在的事實,現今也依然如同謎境一樣,仍舊或眾說紛紜,或以訛傳訛,或疑惑重重。今天我們就說一說上古姓氏的故事---井姓。
井姓同張姓一樣,同屬二十八宿之一。井宿屬朱雀七宿的第一宿,星象如同網一樣,井字如網,因此命名。井宿在二十八宿裡面的的動物圖騰是犴(an),犴即駝鹿。按木金土曰月火水順序排位,井宿排在木部,因此為井木犴。
井姓出現很早,並且與井姓改姓有關的傳說也很多,有說法景,京,荊,金,靳由井姓避難而改姓。此說若成立,那麼這段歷史也應在三代時期,因為春秋時期,景姓楚人已是名門望族,荊已作為楚的主要地名而存在久遠。那麼改姓可能應在龍山時代至商代時期之間。
井宿作為朱雀宿之首,統領朱雀七宿,朱雀宿是主責攻擊的方位,因此,井宿是戰神的稱號。炎帝東遷之前,處於共工氏和屈家嶺文化範圍的代表南華的神農氏的共同夾擊,於4800年前,城破政毀,導致今鞏義,新密,鄭州,新鄭等地,諸多古城有距今5300-4800年的年代分期,5300年前為東華立國所建,4800年前為破國所毀。4800年前後,黃河有過猛烈的泛濫,直接造成了傳說中的雷澤消亡,成為平原,雷澤即今天河南省的黃泛區。炎帝遷宛丘居15年,又遷柘城,這和黃河氾濫造成的地貌變遷有一定關係。後來炎帝遷柘城,井宿部,柳宿部,張宿部,軫宿部亦跟隨北遷,並且相繼北渡黃河,在共工氏領地與九黎族蚩尤領地之間的沖積平原地帶開拓求生。平原地帶黃河氾濫威脅,又無險可依,因此共工氏與九黎族均無據守。井部率朱雀宿佔領濮水,留張宿據守濮陽,餘部繼續向北開拓,驅逐倉王部落,佔據其領地,最終在邢臺一帶築城,為井城(井字加右耳旁),後井城通假為邢城。這時候井宿部的首領原名是井天,建邢城後,因邑改姓邢,即傳說中的戰神邢天。邢天與蚩尤不是一個政權系統裡的戰友,刑天是炎帝政權裡的諸侯。
沿濮陽,邯鄲,邢臺,石家莊,衡水,保定這一線狀地帶,應有龍山古城會有4700-4500年的年代分期,並且這個分期的文化是多元的時期,不會很單一。這一時期,這裡是多部落混居的狀態,應有倉王部落、炎帝部落、九黎部落、共工氏部落等特徵因素,從文化上來分,應有分屬於受紅山文化、仰韶文化後崗型別、廟底溝型別、大汶口文化的影響和遺存。傳說的倉王部落可能在冀中範圍內活動,倉頡是倉王部落後期的重要人物。在考古上冀中的古文化大多歸類到仰韶文化圈,雖然明知冀中古文化與仰韶文化有一定的區別,但由於缺少考古證據,暫時未單獨分類。這一點,將來是有必要重新認識和歸類。
倉頡是倉部首領,倉部是由承襲磁山文化發展而來的部落,掌握著最古老的文字系統,又因掌握了地窖儲藏糧食的技術而稱倉部,部落首領稱倉王。井部佔據的地域是倉王部落的領地,倉王戰敗被俘,先囚於柘城,後囚於濮陽的南樂一帶。倉王的一部分宗室則向東避禍於渤海之濱,繼續使用倉族的名號。囚禁王和侯(後),這是春秋以前的通行做法,禪讓只是孔子的政治工具,真正的歷史事實是滅國後只有囚禁和驅逐。不過,即使囚禁,也享有太廟祭祀。
井宿建邢城之後,以邢城為中心,繼續擴張,向北直抵今天的北京市南。在井宿擴張之時,不可避免會觸動東方九黎族的利益,於是觸發炎蚩開戰,炎帝不勝,轉而求助於黃帝,炎帝與黃帝融合。之後,黃帝與蚩尤開戰,最終戰勝蚩尤,九黎貴族被迫離開家園,向南遷徙。遷徙途中,也難免與沿途各族發生衝突,良渚文化的消亡,種種跡象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蚩尤戰敗後,九黎貴族不得不離開故土,走向尋求新的生活樂土。說是樂土只是美好的嚮往,九黎貴族戰敗遷徙的路途幾乎是民族遷徙的血淚史。黎族、苗族就是這部血淚史的兩個主角民族。沒有遷徙的九黎族群就地投降臣服於黃帝,被黃帝部落鎮壓和奴役,黎民是對他們的稱呼,黎民一直是對下等民眾的稱呼,這一稱呼就來自九黎之民戰敗後的社會地位的反映。百姓則是當時對貴族的統稱,直至戰國時代,百姓的稱呼才淪為對普通民眾的泛稱,黎民百姓均指一般民眾。
九黎餘部臣服於黃帝之後,黃帝則主動發動了對朱雀四宿的攻擊戰鬥,結果刑天戰敗被殺。朱雀宿因選新的領袖而動盪了一陣,最後鹿部取而代之,成為新的朱雀宿首領,這才有了後來的逐鹿之戰。
相比而言,邢姓人數比井姓人數多,因邢姓有城邑領地屬性,從井姓演化而來,此消彼長。
井木犴之犴,也寫作豻(an),根據二十八宿規律,做姓時去偏旁,幹姓在中國很早就有,幹做城邑時為邗城。邗是古老的地名之一。
中國南方有舞犴的習俗,這個習俗有幾千年的歷史。犴是駝鹿古老的說法,保留犴字的說法,也只有古老的習俗才能流傳至今。
本文觀點:由井木犴直接演化而來的姓氏是井姓、邢姓、幹姓、邗姓,井姓、邢姓、幹姓、邗姓的吉祥物是駝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