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頭上,經常有些許不適,該怎麼辦呢?
就比如說,舌頭上有裂紋,舌苔有些發黃,或是舌質特別的紅,抑或是舌尖疼痛,甚至還有舌頭老愛出血的,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我想說的是,不要小看我們空腔中的一個小小的舌頭,他可算得上是我們身體臟腑的晴雨表。若是我們的體內有了火,或是有了痰濁,抑或是溼邪。我們都可以透過舌頭看出一二。
就比如說:
① 舌質紅且苔黃。這首先要考慮,是不是體內有了熱邪。
② 舌紅少苔有裂紋、嘴裡發乾。這首先要考慮是不是陰虛內熱。
③ 舌尖紅、舌尖痛,常伴隨潰瘍或是舌頭上有小刺生出。這首先要考慮的是不是
④ 舌頭上有滲血、流血。這就要考慮,是不是火太大,熱迫血行。
而上述的種種症候表明,為火熱之邪上犯於我們的舌體所致。從而引發一些列的健康問題。
要如何應對呢?
此時,我們就可以借鑑一下《普濟方》中所記載的地黃湯。而在日常生活中,方便運用,我們可將其化載為,取黃芩、生地相同等分。將兩者研成粗末拌勻。每次取其一錢左右,加開水反覆沖泡帶茶飲。每天反覆沖泡一劑,直至味淡。
當然,這個方法的唯一缺點就是口味太差,一般人無法接受。
而這則古方,早期主要用於清熱滋陰,調治小孩上火,舌頭出血的。
黃芩:性味苦、寒,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生地:性味甘、寒,能清熱滋陰、涼血以及養陰生津。
因此,將兩者搭配,可以清散上焦、和中焦的火熱之邪。尤其是在應對心火亢盛和肺胃有熱時,是比較對症的。
就藥性來看,黃芩可負責直折火勢,而生地則是負責滋陰清熱。這就好比兩個大人在訓小孩一樣,一個嚴厲、唱著黑臉;而另一個則是較為慈祥,唱著紅臉。因此,兩者的搭配,可算得上是相得益彰的。
需要注意哪些?
當然,這則古方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就比如說,舌紅苔黃膩的最好不要用。因為“苔黃”和“黃膩苔”是兩碼事;黃膩苔,主要多表現為溼熱。因此,首要任務是清溼熱。若是此時加生地,就會助長溼熱之邪。
另外,黃芩、生地都性寒。若是經常拉肚子,脾胃虛寒,就一定不要用。
此外,還有些人,乍一看像是上火,實際則是真寒假熱。這類人也不能用黃芩搭配生地。因為他們的問題根於脾腎陽虛、虛陽浮越。那麼此時就需要溫補脾腎,引火歸元了。
總體來看,黃芩搭配生地,主要適用於舌紅、苔黃,舌頭疼痛或是舌尖疼痛,甚至舌頭出血。同時還伴隨口乾、心煩、尿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