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對農村的印象幾乎都是交通不便利,不僅通勤的車輛比較少,每天只要幾趟固定時間的破舊大巴車;崎嶇不平的路面,遇到雨雪天氣會變得泥濘不堪,也使得人們的出現異常困難。有時候車軲轆會陷入泥坑中,需要乘客一起推車才能再次上路。偶爾兩車在“狹路相逢”,就到了考驗司機技術水平的時刻了。坐在車上的乘客都提心吊膽地害怕車子掉入路旁的水渠中。
近十幾年來,國家實行“村村通”政策,對大部分農村的道路進行修整,有的地方是板油路,有的地方是水泥路。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為何現在還有很多村民抱怨路況不好,村村通反倒成了“村村痛”,還不如不修?3個原因很現實。
車輛增多
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民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好,私家車的數量也在增多,原來一村一條路,只需承受少數車輛的使用,承載的重量也不是很大。現在需要滿足更多車輛,更多時間的使用了,自然很容易壞掉。加上路面老化,路況基礎不好容易破裂,暴雨天氣等也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就出現了需要經常維修的問題。有些事情是不能一步到位的,是要隨著實踐不斷地積累經驗,進行改進的。對於修路這件事情來說,十幾年前不可預知的事情很多,家家戶戶有汽車的理念實現得很快,當時修路的時候沒有想到長遠的發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些問題也使得村民們越來越看不慣這些崎嶇不平的水泥路。
道路提前被佔
在國家修整村路的政策實施之前,道路兩邊已經有了村民的房屋或者莊稼地,在修路時又不能毀壞之前的建築,只能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去修那段路面了,可能出現不夠寬的問題。同時,有些小路是剷車等工程車輛進不去的,只能靠人工搬運,那麼維修的難度也增大很多,導致路不能修成村民滿意的寬度。
資金去向不透明
有些地方的修路費用是國家和村民集資共同承擔的,由承包商來完成修路任務。在資金從下到上收集和從上到下的分配過程中,有些落入了相關人員的口袋裡並沒有全部用到修路中。有的承包商為了加大利潤,便採取了偷工減料的錯誤做法。路沒有達到規定的寬度標準,承載能力也大大降低,出現了使用一段時間就開裂、破損、坑窪的情況。在這些情況出現的時候,村民再去抱怨也已經晚了。希望有關部門可以重視這個問題,讓資金透明,減少村民的血汗錢被佔用的情況。
總結語
隨著祖國經濟的繁榮,我們的生活質量也在提高,國家在不斷地完善我們的基礎設施。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是不可避免的。還有在選擇承包商,選擇路面材料等過程中,也是要不斷改進的。因地制宜,滿足不同地區的使用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去修路。希望以後在維修道路的時候,相關人員可以高瞻遠矚,考慮得長久一些,不要讓年年修路年年補的情況再出現了。最後祝願村民能夠在國家的惠民政策下,生活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