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文化廣場,北起中山路,南到範西路,東臨東大街,西至西大街,是河北省綜合性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總建築面積53128平方米,展覽面積22000餘平方米。
河北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5萬件,其中一級品334件(套),二級品1910件(套),三級品16313件(套)。博物院以滿城漢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窯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畫以及抗日戰爭時期文物最具特色。另外,館內藏書5萬餘冊,不少是明清善本圖書,博物館還是河北省地方誌主要收藏單位之一。
01
場館概況
河北博物院共有三層,每一層都分為南區和北區,主要的常設展覽都位於南區,北區則以臨時展覽為主。
博物院的三樓有燕趙故事、石器時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三個展廳,展示了從石器時代到戰國時期的河北歷史,有很多陶器、鐵器和金銀裝飾品,其中有透過多媒體手段對“胡服騎射”、“完璧歸趙”等故事的演示。
博物院的二樓是中山古國、滿城漢墓兩個展廳,這裡主要展示了從中山國都靈壽故城和中山靖王劉勝的王墓中出土的文物,西漢時期的玉器、青銅器、宮廷用品和珍貴的陪葬品眾多。在滿城漢墓展廳內的長信宮燈和金縷玉衣兩件國寶級文物更堪稱全國聞名。
博物院的一樓有名瓷名窯、曲陽石雕、北朝壁畫三個展廳,以瓷器藝術、石雕藝術和壁畫藝術為主。由於河北曾經有歷史上非常輝煌的四大名窯,北朝時的佛教壁畫和曲陽石雕也十分著名。這一層的展品藝術性極高,其中名瓷名窯展廳中的元代青花釉裡紅開光鏤雕花卉蓋罐更是國寶級文物,也是鎮館之寶之一。
河北博物院共9個常設陳列:“石器時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趙故事”“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抗日烽火——英雄河北”“北朝壁畫”“曲陽石雕”“名窯名瓷”。這9個常設展透過5000餘件(套)精美的文物和現代化的展示手段,記錄了河北200萬年來承先啟後的人類發展史。
河北博物院每年還舉辦多個有關當代文化藝術、社會熱點透視、國內外文物交流及其他各型別的臨時展覽。
02
常設展覽
--- 石器時代的河北 ---
“石器時代的河北”展現河北石器時代的歷史,展示面積873平方米,展出文物300餘件(套)。展覽分為“舊石器時代的泥河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兩部分。
“舊石器時代的泥河灣” 圍繞著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遺址展開,分為舊石器時代早期、舊石器時代中期和舊石器時代晚期3個單元,重點展現馬圈溝、小長梁、侯家窯和於家溝等著名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從河北上百處新石器遺址中選取了3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址加以展示,分為南莊頭文化遺址、北福地文化遺址和磁山文化遺址3個單元。
展覽透過大量實物、照片、模型及復原景觀,生動再現了史前時期河北先民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生活場景,展示了人類祖先由矇昧落後走向文明開化的歷程。
--- 河北商代文明 ---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統治中國。河北是商王朝的主要活動區域之一,商早、中期在豫北、冀南一帶五遷其都,有學者認為今邢臺市曾為商王朝國都。
至今河北省已發現商代遺址100餘處,河北商代先民不僅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還在用鐵、漆器、陶瓷、紡織、醫藥、建築、釀酒等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河北商代文明”展覽展示面積972平方米,展出文物203件(套)。透過銅鑄文明、中國最早的鐵器、木盤水井、先民用陶、厚葬習俗、最早的平紋縐絲織物、古老的醫療器具、原始瓷的出現、高超的漆器工藝、臺西先民的房屋建築和中國最早的實物酒麴11個單元,展示河北商代先民創造的燦爛的青銅文明,展現了商代河北的社會風貌。
--- 慷慨悲歌 ---
燕趙,是周代在今河北地區分封的燕國、趙國兩個諸侯國的簡稱,位列“戰國七雄”之一。在兩千多年前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歷史舞臺上,譜寫了一曲曲壯懷激烈、跌宕起伏,而又發人深省的不朽篇章。“燕趙”由此成為河北省的別稱。
“慷慨悲歌——燕趙故事”展示面積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710餘件(套),展現戰國時期燕趙兩國可歌可泣的歷史,追尋燕趙文化的源頭,體現河北慷慨豪爽、誠信忠義地方風骨的形成脈絡。
展覽分為兩個展廳:“燕國故事”分為燕國故都、禮樂之邦、金戈鐵馬、鐵器時代、王者餘輝5個單元,透過眾多文物、圖表、大型繪畫等全面展示燕國概況。其中燕下都出土的透雕龍鳳紋銅鋪首、大型陶禮器、成組鐵範、金銀飾品等,充分體現出燕國的磅礴氣勢。
“趙國故事”除展出趙國墓葬出土的銅器、玉器和陶器外,還運用多媒體展示手段,演示“胡服騎射”“完璧歸趙”等歷史故事,表現趙國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
--- 大漢絕唱 ---
滿城漢墓位於保定市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國第一代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1968年發掘。兩墓依山岩開鑿,規模宏大,結構複雜,隨葬品奢侈豪華,堪稱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共出土金、銀、銅 、鐵、玉、石、陶、漆、玻璃器等類文物一萬餘件,其種類之豐富,製作之精美,在已發掘的漢墓中是罕見的,被評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展示面積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1605件(套)。共21個單元,佔用兩個展廳。
第一展廳分為驚天發現、陵山古墓、劉勝其人、棺具、金縷玉衣、玉器、玻璃器、人俑、車馬、幄帳10 個單元;第二展廳分為燈具、爐具、日用雜器、文具文玩、醫療、錢幣、兵器、鐵工具、烹飪飲食、石磨、陶器11 個單元。
兩個展廳全方位地展示了滿城漢墓的全貌和那些巧奪天工的珍貴文物,顯示了高度發達的漢代經濟和文化,也表現出大漢王朝昂揚豪放的時代氣度。其中劉勝和竇綰的金縷玉衣是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的完整玉衣。展廳內展出的鎏金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鎏金銀蟠龍紋銅壺、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璧等都是舉世聞名的珍寶。
--- 戰國雄風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戰國時期五個“千乘之國”之一,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諸侯國。但由於中山國為遊牧民族所建,歷史短暫,史載缺略,遺蹟湮沒於地下,兩千多年來鮮為人知,故稱“神秘王國”。
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村附近勘探了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發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餘座平民墓,共出土文物兩萬餘件,許多文物工藝精湛,造型華麗,是戰國時期藝術作品中的珍寶。
“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展示面積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1400件(套),佔用兩個展廳。
第一展廳“古國風貌”分為國史、國都、經濟、文化、征戰、王陵6個單元,展示了中山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第二展廳“王室寶藏”分為青銅器、陶器、玉石器3個單元,展出了戰國中山國帶有鮮明遊牧民族風格的禮器、武器、日用器具、裝飾品、明器等眾多文物精品。
展覽全面展示中山國遺址出土的精美文物,完整體現縱橫捭闔的中山雄風和昂揚不羈的戰國精神。其中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底座、銀首人俑銅燈、錯銀雙翼神獸等文物造型奇特,工藝精湛,在戰國出土文物中絕無僅有,獨樹一幟。
--- 名窯名瓷 ---
河北在中國瓷器史上舉足輕重,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商代,河北人就開始使用原始青瓷。至遲在北朝,河北人已在燒造瓷器。唐宋時期,河北系重要的瓷器產地,邢窯、定窯、磁州窯瓷器遍佈國中,聲名遠播。元明清三代,河北地處京畿,因此,世界罕見的元瓷和明清官窯瓷器得以在河北流傳收藏。
“名窯名瓷”展示面積873平方米,分為北朝瓷器、邢窯瓷器、定窯瓷器、磁州窯瓷器、井陘窯瓷器、元瓷遺珍、明清官窯精品7個部分,展出瓷器精品276件。
這些瓷器時代跨度大、釉色豐富、造型各異、地方特色濃郁,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充分展示了河北古代瓷器的輝煌成就,彰顯出河北瓷器在中國瓷器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北朝青瓷蓮花尊、唐代邢窯白釉鳳首蓋貼花皮囊壺、宋代定窯白釉刻花龍首淨瓶、元代青花釉裡紅開光鏤雕花卉蓋罐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
--- 北朝壁畫 ---
壁畫是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從東漢至明清各個朝代,河北都有壁畫發現。河北南部是東魏和北齊的國都所在地,陸續發現了一批北朝皇室墓葬,如東魏茹茹公主墓、元祜墓,北齊高洋墓、高潤墓、高孝緒墓,墓中壁畫胡漢交融,奇幻瑰麗,上承大漢遺風,下開盛唐先聲,用線自由飛動,揮灑自如,有滿壁風動之感,展現了北朝繪畫藝術的巨大成就。
“北朝壁畫”展示面積850平方米,展出這些墓葬中出土的壁畫原件6塊、陶俑158件和按原件繪製的壁畫摹本400餘平方米。其中最壯觀的是按原件繪製的長37米、最高點達8.2米的北齊文宣帝高洋墓墓道臨摹壁畫,表現了53人組成的儀仗佇列護送引導墓主人昇天成仙的出行場景。
--- 曲陽石雕 ---
曲陽是中國著名的石雕藝術之鄉,白石雕刻尤為著名。石雕所用當地白石潔白瑩潤,細膩堅硬,被世間稱為漢白玉。從滿城漢墓出土的石俑到元明清三代的宮殿主要建材,再到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代表的當代建築,曲陽石雕無處不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活力延續了兩千餘年而長盛不衰。
“曲陽石雕”展示面積729平方米,按時代分為西漢、北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現代8個部分,展示了從漢代到元代的曲陽石雕精品132件,大部分為佛教造像,還有石像生、墓誌、石雕藝術品等,顯示了曲陽石雕悠久的歷史、曲陽工匠世代傳承的高超技藝和曲陽石雕獨特的藝術魅力。
其中北齊釋迦牟尼說法像、北齊鏤雕彌勒七尊像、唐脅侍菩薩立像、五代彩繪散樂浮雕、奉侍浮雕等更是獨一無二的精品。
--- 抗日烽火 ---
“抗日烽火——英雄河北”主題展覽展示了八年抗戰期間河北軍民的鬥爭史實,內容包括烽火狼煙、日軍暴行、河北敵後抗戰和偉大勝利等四個單元,陳列面積1300平方米,展出文物240餘件,歷史圖片350餘幅。
展覽重點展示了河北軍民在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敵後抗日根據地艱苦卓絕的鬥爭,表現了八路軍發起的齊會戰鬥、大龍華戰鬥、陳莊殲滅戰及著名的百團大戰等戰役,描述了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地道戰、地雷戰、村落戰、麻雀戰、雁翎隊等戰法戰術,謳歌了無數英雄模範和群體的英雄事蹟。
03
最新展覽
--- 樂享河北 ---
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河北博物院承辦的“‘樂享河北’非遺會客廳——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2021年6月30日起在河北博物院北展區5、6號廳對觀眾免費開放。
目前,河北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專案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16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990項。
展覽以情景式設計打造,梨園鄉韻、百工百藝、遇見非遺、非遺旅行等多個版塊內容豐富,盲盒購物、道具體驗、現場視聽、網紅打卡等多種形式趣味盎然。
展覽將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民俗、燕京八絕、雕刻塑作、名窯名瓷、紡染編織、剪刻畫繪、康養生活以及非遺創意產品、傳習體驗、休閒打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活動和具有河北地域特色的非遺展品500餘件彙集展廳。
--- 英雄的土地 輝煌的歷程 ---
由中共河北省委主辦,省委辦公廳、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檔案館和河北博物院承辦的“英雄的土地 輝煌的歷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河北黨史圖片檔案文獻展”,於6月26日在河北博物院北區7、8號展廳正式開展。
展覽分為“慷慨燕趙 浴血新生(1921—1949)”“艱苦創業 探索前行(1949—1978)”“改革開放 富民強冀(1978—2012)”“團結奮進 走向輝煌(2012—2021)”四個部分。透過520餘幅歷史圖片、230餘件檔案文獻、50餘組實物,全景式展現中國共產黨帶領燕趙兒女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偉大實踐和取得的巨大成績。
--- 松石間意 ---
由河北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辦,河北省稍可軒博物館協辦的“松石間意——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古琴展”,於2021年7月28日開展。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現藏古琴的質與量在國內博物館界名列前茅,年代序列完整,反映了古琴的演變軌跡。此次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22張古琴首次聚冀,河北博物院珍藏的2張明代古琴更是首次展出。
展覽擷宋、元、明、清四朝之珍品,如集數位文人題刻於一身的宋代“松石間意”琴;用銘文訴說太平天國故事的明代“雪聲”琴;碧玉水晶豪裝的清代“瀑飛”琴等。
--- 江南生活美學 ---
由河北博物院與浙江省博物館合作推出的“江南生活美學展”帶領觀眾走進詩意江南,感受沉浸式觀展體驗。展覽於2021年9月26日在河北博物院北區15/16號展廳開展,至11月25日結束。
展覽分為“香”“聞”“味”“意”四個單元,透過70餘組香料、茶樣、瓷器、創意古琴、非遺絲織工藝品等文化載體展現古代江南文人的風雅情趣和詩意生活。
04
館藏珍品
--- 長信宮燈 ---
1968年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高48釐米,形狀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通體鎏金。燈盤可轉動,燈盤的屏板可推動開合,以調節燈光亮度和照射方向。宮女身體中空,菸灰經右臂進入體內,從而保持室內清潔。全燈分為頭、身、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部分,可以轉動及任意拆卸。
根據燈上刻有的“長信尚浴”、“陽信家”等銘文9處共65字,專家推斷它在竇太后居所長信宮中使用過,所以叫它“長信宮燈”。
--- 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 ---
這件輔首體積巨大,為燕國宮門構件,有我國輔首中的巨無霸之稱。1966年易縣燕下都遺址老姆臺出土,長74.5釐米。作獸面銜環狀。獸面為卷眉,凸目,捲雲鼻,飛卷的鬍鬚間露出獠牙,口銜八稜形環。獸額上站立花冠尖喙、展翅欲飛的鳳鳥。兩條長蛇纏繞鳳鳥雙翅,曲頸回首奮力掙扎。
鋪首兩側各有一條攀龍。龍頭、鳳首和蛇頸均為圓雕,通身雕細密的羽紋和捲雲紋。器形巨大,紋飾華麗,形象生動,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系燕國代表性器物,已被用作新館大廳環境裝飾。
--- 戰國中山王鐵足大銅鼎 ---
戰國中山王鐵足大銅鼎為禮器,於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墓出土,高51.5釐米。是戰國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外壁刻有銘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見銘文最長的一件戰國銅器。
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銘文字型修長秀麗,文句典雅優美。
--- 戰國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 ---
戰國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於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案面已朽,僅存案座,邊長47.5釐米。底部是兩雄兩雌跪臥的梅花鹿,四龍四鳳組成案身。四龍獨首雙尾,上吻托住斗拱,雙尾向兩側盤環反勾住頭上雙角。四鳳雙翅聚於中央連成半球形,鳳頭從龍尾糾結處引頸而出。集鑄造、鑲嵌、焊接等多種工藝於一體,複雜精巧,無以復加。
--- 戰國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座 ---
戰國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座於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墓出土,長51釐米。猛虎身軀渾圓、色彩斑斕,弓身右曲,三足著地,一爪騰起,正將捕捉的小鹿送入張開的巨口之中。老虎的兇猛與小鹿的弱小形成鮮明對比。典型的戰國時代風格。動物腹下刻有銘文,說明製作時間及官匠姓名。
--- 西漢劉勝金縷玉衣 ---
西漢劉勝金縷玉衣是我國首次發現、規格最高、最完整的玉製葬衣。1968年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長1.88米。按人體結構比例製作,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全套玉衣由各種形狀的玉片組成,玉片四角有孔,用金絲加以編綴,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與玉衣同時出土的有鑲玉鎏金銅枕、玉眼蓋、玉鼻塞、玉口琀、玉耳塞、生殖器罩、肛門塞,組成一套完整的葬玉。
--- 西漢錯金博山爐 ---
西漢錯金博山爐為薰香用具,於1968年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通高26釐米。通體用金絲和金片錯出舒展的雲氣紋。爐盤上部和爐蓋鑄出高低起伏的山巒。爐蓋上因山勢鏤孔,雕塑出生動的山間景色,神獸出沒,虎豹奔走,輕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巒峰高處、或騎坐在獸背上嬉戲玩耍,獵人手持弓箭巡獵山間。爐柄透雕成三龍出水狀,以龍頭擎託爐盤。工藝精湛,裝飾華美,舉世聞名。
--- 北齊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畫 ---
北齊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畫於1989年在磁縣灣漳村高洋墓出土,長37米、最深處8米。墓道呈斜坡狀,在墓道兩側和底部地面都彩繪圖案,面積約320平方米。地面繪蓮花和纏枝花卉組成的裝飾圖案,東西兩壁繪製106個真人大小的儀仗人物和41個祥禽瑞獸。內容豐富,技藝高超,代表了北朝時期繪畫藝術的最高水平。
--- 五代白石彩繪散樂圖浮雕 ---
五代白石彩繪散樂圖浮雕為墓葬牆面裝飾品,於1995年在曲陽縣西燕川村王處直墓出土,長136、高82釐米。由15人組成,表現了樂隊吹奏表演的熱鬧場面。右邊第一人著男裝,可能是樂隊指揮。12名演奏者皆為女子,身著窄袖襦衫,長裙曳地,分前後兩排,所持樂器有箜篌、箏、琵琶、拍板、座鼓、笙、方響、篳篥、橫笛等。樂隊指揮下方有孝子2人。盛唐風格,國內僅見。
--- 元代青花開光鏤雕紅藍釉花卉大罐 ---
元代青花開光鏤雕紅藍釉花卉大罐於1964年在保定市永華南路小學元代窖藏出土。通高42.3釐米。罐體使用彩繪、鏤雕、堆貼等多種裝飾技法,共有11層紋飾。腹部作四組菱花形開光,開光內鏤雕四季花卉和山石,枝葉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釉裡紅塗繪。青花色澤濃豔,釉裡紅顏色純正,藍紅輝映,工藝高超,為元代青花瓷器代表作。
類似的元代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器物在世界僅存4件,其中兩件流失到國外,一件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此4件器物相比,河北省博物館這件儲存最為完整,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完整的青花釉裡紅極品。
◇ 本文部分資訊來源於河北博物院官網
◇ 本文未標註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