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盛世古董,亂世金”之說,乍一看,似乎“古董”、“黃金”才會被世人珍藏;但隨著時代發展,收藏圈也在不斷擴容,除了古董、黃金之外,“郵票”也曾炙手可熱;70、80後的朋友或許還有印象,曾經的“集郵熱”堪稱是一個時代的標誌,尤其連小學教材都曾出現的“猴票”,其價值甚至超過了某些古董、文物。
當然,珍貴的可不止“猴票”一種,還有“藍軍郵”,1999年甚至拍出了347萬的天價,這其中還隱藏著一段“撿漏”的故事;回到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主人公叫“孫德勝”,原本只是印刷廠的普通工人,他與“藍軍郵”的緣分要從廢品站開始。
1988年4月15日,“孫德勝”在家搞衛生,收拾出不少廢紙箱、舊報紙等;那個年代的朋友或許還有印象,家裡的雜物是不會隨便丟棄的,而是賣給廢品站換點零錢。
“孫德勝”也是一樣,將雜物收拾在一起,綁在腳踏車後座直奔廢品站;賣了廢品後也沒什麼事,“孫德勝”開始在成堆的廢品中東翻西找,本意是希望能找到一兩本舊書或其他可以再利用的東西。
在廢品站的大門口堆著不少舊紙張,“孫德勝”走近一看,這些紙大多被水浸泡過,就是有幾本書,字跡也已經模糊不清;一個不小心,“孫德勝”被一摞舊書絆了一下,氣得他用力踢了一腳。
也正是這一腳,紙堆被“孫德勝”踢翻了,一張小紙片也隨之飛出,飄飄蕩蕩地落了下來;這張小紙片約火柴盒大小,但孫德勝卻被小紙片的“藍色”吸引住了。
等撿起來一看,“孫德勝”更是被嚇了一跳,原來小紙片是一張郵票,藍色底板上還有“軍人貼用”幾個字;這裡說明一下,那個時代全民“集郵”,孫德勝雖然只是普通工人,但他也是一名郵票愛好者。
此時的“孫德勝”緊張萬分,撿起那枚郵票以及夾郵票的舊書,飛也似的騎著腳踏車“逃”出了廢品站;說到這或有朋友問“孫德勝這是咋了,難道撿到什麼寶貝,生怕別人看見嗎?”還真就猜對了。
回到家的“孫德勝”,來不及把腳踏車放好就抱著那本舊書跑進了屋,然後又翻出一大堆關於“郵票”的資料書籍;對比之下,孫德勝確定自己撿到的藍色小紙片是傳說中的“藍軍郵”,更為難得的是,這張郵票既沒有被水浸泡過,且票身上沒有“戳印”,說明還沒有被人使用過。
之後,“孫德勝”翻遍了那本撿來的舊書,結果除了“藍軍郵”再沒有其他東西;即便如此,“孫德勝”還是激動萬分,因為這張“藍軍郵”實在太珍貴了。
愛好集郵的朋友或許知道,所謂“藍軍郵”是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套軍人專用的郵票,最早發行於1953年。除了“藍軍郵”,還有橘黃、棕色,集郵界稱之為“黃軍郵”、“紫軍郵”;顧名思義,“藍軍郵”為藍底色,上印“軍人貼用”字樣。
相比之下,“藍軍郵”要比“黃軍郵”和“紫軍郵”發行得晚一些,也是這套郵票最晚發行的版本樣式,實發3250萬枚;乍一看,“3250萬枚”挺多的,但“藍軍郵”依然十分稀缺,這其中還有一段隱情。
真追究起來,黃、紫、藍這套郵票於1953年7月開始印刷,隨後分批發放於各地部隊和軍事機關;最初這套郵票的性質是“軍人專用”,當時每名官兵,每月有兩張這樣的郵票用於通訊。
隨著長時間的使用,逐漸有部隊反映,在沒有郵箱代號的情況下,使用這種“軍用”郵票不利於某些軍事領域的保密工作;而且,這種“軍用”郵票的適用範圍和人員物件也難以控制,為此有關部門決定“延期使用”,並最終停止發行。
之後,部隊有關部門決定,將這種“軍用”郵票全部銷燬,當時的規定是:還未下發的“全部銷燬”,已經下發的可以“繼續使用”;那個年代通訊手段主要是信件,且“一信一郵”,理論上這種郵票很快就能消耗完。
但不管怎麼說,這套“軍用”郵票還是有一些被保留了下來;尤其是最晚發行的“藍軍郵”,被保留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其市場價值也就水漲船高了。
再說“孫德勝”,對於“藍軍郵”的認識也僅停留在資料、書本上;如今竟然能“撿”到這種稀缺郵票,真可謂“天降橫財”,但孫德勝並不急於出手。
隨著時代的發展,“藍軍郵”的數量也愈加稀少,市面上的價值也愈加高昂;1994年的一場拍賣中,“藍軍郵”創出了新中國單枚郵票“80萬”的天價。
當然,“80萬”這個價格在上世紀還是非常離譜的,這中間不乏有刻意炒作的成分;在有關部門的介入下,“藍軍郵”的價格有所回落,但之後數次拍賣仍在45萬到60萬之間成交,足見其在集郵界的“珍郵”地位。
就這樣,“藍軍郵”一直被孫德勝珍藏著。直到1999年8月23日,孫德勝將這枚“藍軍郵”與北京太平洋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郵品拍賣專場”上公開拍賣;這枚“藍軍郵”一出場,馬上引起了各界的強烈關注,後經數百輪競拍,其最終成交價更是令人驚掉下巴。
孫德勝這枚“藍軍郵”,竟然拍出了“347萬”的天價,一舉重新整理了新中國“單枚郵票”的價格記錄;說到這不禁有人感嘆:這“漏”撿得也太誇張了,沒事還是要多往廢品站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