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積善成德
太極拳真正的打人之力來源於胯骨。所以拳師圈子裡有“傳拳不傳胯”之說,把胯的練法和用法視作看家本領,輕易不外傳。王宗嶽《十三總勢行功歌》首句即雲:“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腰隙”指的就是腰椎和胯骨的契合處(這方面有很多爭議,有的認為指命門,有的認為指丹田),即胯的部位。
腰和胯是兩個不同的部位,腰是指人體臀上肋下中間部分;胯是指人體骨骼之一,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髖骨、恥骨、坐骨組成,統稱胯骨。腰體現在外,胯隱藏於內。襠和胯很容易混淆。襠是兩腿的夾角,胯是骨盆的一塊地域。比如,摟膝拗步是提胯開胯出腳,不是提襠;馬步開橫檔,既圓襠又夾緊,既下沉又上拎。弓箭步開直襠,使下盤穩固。襠勁要虛,要開,而後心氣發動;開胯能打通上下的通道,但是開胯很難。叉劈開了並不意味著開胯了,開胯是傳統武術不傳之秘,劈叉最大的作用就是松筋展胯。練劈叉的方法是,先壓腿,再溜腿,然後下叉。
內家拳就是找感覺的拳,感覺找到了,拳技就會突飛猛進;找不到感覺,就止步於形似。比如陳氏太極拳盤架子單鞭斜形拗步勢、前膛拗步勢時,左右膝外展旋轉,以身領手,丹田運轉,定式動作為兩膝微微內合,使胯撐開,上下相隨,形如城牆拱門,達到“胯撐襠圓”的要求。
而太極步的要領更能說明胯在行拳走架中的重要性。如楊氏太極拳的太極步:
前進步
開胯、碾腳、扣胯、松肩垂臀、向前一大步;松胯圓襠,後腳蹬地向前,前腳跟落地後撐、落胯後,身正勢穩弓步定式。開胯、松胯、落胯,都講胯。如摟膝拗步、野馬分鬃。
後退步
扣胯、松肩轉胯、後退一步,成半馬步;轉換重心,後腳由虛變實,轉腰塌胯,邊沉邊轉,成半馬步定式。扣胯、轉胯、塌胯,同樣離不開胯的作用。如倒攆猴。
橫行步
扣左胯、垂臀松肩、右腳向左橫進,右腳由虛變實;扣右胯,左腳提起橫進,右腳蹬地撐起,轉換部分重心到左腳成馬步定式。扣左胯、扣右胯,也有胯的作用,如雲手。
邁步如貓行,腰胯帶領下肢,把太極步、拳架、樁功三者結合起來練,就會走步更穩重、更輕靈,長功力很快。
在太極拳的不傳之秘中,胯之外,還有脊。力由脊發,往往做成力由背發,把背和脊混為一談。此為後話。
為什麼初學者有時候感覺迷茫,就是因為太極拳不是簡單的動動胳膊、動動腿,像體操那樣。它有許許多多的規矩,需要長時間地學習和實踐,按照拳理打拳。否則,糊里糊塗打拳,背離太極拳的規矩習練,就會南轅北轍,“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如果能夠打出一手好拳,透過鍛鍊,中老年朋友們就會從中受益:正骨骼,宜肺,健腸胃,促進氣血迴圈,健腦,修真養性等。所以學拳練好胯(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要舉一反三),功夫學到家,好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