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峽到白鶴灘,再到虎跳峽……一座又一座的電站從中國大陸上拔地而起,從平原到高原,基建的海拔和水平都走得越來越高。
這一次的主角——兩河口水電站也不例外,它坐落於四川省雅江縣境內的雅礱江干流上,西鄰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甚至接近3000米。
這座壩足有295米高度,比181米的長江三峽大壩還高114米,它是中國最高、世界第二高的土石壩。耗資664億,從立項到竣工,耗時16年才建成的它,又有怎樣的傳奇歷程?
環境如此險峻,為何非在這裡建壩不可?
高海拔,象徵著極低的氣溫、缺氧的環境和險峻的山勢,這些無一不是在給水壩的設計和施工工人們提出挑戰。
為什麼要在如此險峻的地方修建一座超級水電站呢?這裡要從雅礱江這條河來說起,它流經四川省的甘孜州、涼山州和攀枝花市,流量很大,天然落差也高,達到了3830米,水流下落的高勢能正適合建立水電站。
與此同時,四川也是中國的大省之一,常住人口位居全國第五,這樣一個省份的用電需求雖然不如那些超級大省,但也非常可觀,但現在川渝電網卻過度依賴煤電和三峽大壩的水電,呈現出了燃煤過多、汛期電量充裕、枯水期電量不足的用電形式,這時候為了改善這種“失衡”,兩河口水電站的存在就十分有必要了。
它除了發電,還可以幫助分擔長江中下游的防洪任務,使其水流在一年四季更加平均,這樣即便迎來枯水期也不會影響船隻的航運任務了。
在諸多的經濟意義下,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轟轟烈烈開建,國家從2005年起,國家開始準備籌建兩河口大壩工程,並將其設定為雅礱江干流規劃建設中的第7座水電站,2014年10月6日,工程經過國家核准正式開工。
兩河口水電站的選址在一個“得天獨厚”的位置,這裡的水量年徑流能達到210億立方米,且電站的下游至葛洲壩有近2600米的落差,設計的平均年發電量能達到110億千瓦時。
和混凝土澆灌的三峽工程不同,兩河口大壩是一座完全由土石堆成的大壩,也叫“粘土心牆堆石壩”,這種大壩首先要用防滲性優秀的粘性材料製造“心牆”,之後再用透水性良好的砂礫組成壩的“外殼”。
之所以採用這種建設方法,是由於雅礱江的中下游河灘極淺,地基的預估沉陷量偏大,不便採用全混凝土澆灌的傳統大壩。於是,設計師們想到了一個粘土心牆壩,用這種造法不僅可以解決地基問題,還能因地制宜將附近散落的大量砂礫石頭利用起來。
於是,一方一方的優質石料都被倒入倉面,經過機械碾壓造出了一個陡峭的壩坡,外層的碎石壩殼支撐了心牆的穩定,大量的透水砂礫排水性很好,保護著壩體和壩基不出現滲水現象。
遠遠望去,295米高的兩河口大壩壩體豪橫地立在兩山之間,江水洶湧,194千米/小時、名列世界第二的洩洪流速撞在這座龐然大物的身上,它卻依然巋然不動。
據統計,兩河口大壩的總填築方量達到了4300萬立方米,相當於6個“鳥巢”,把它鋪成1立方米的牆,可以圍繞地球一圈多。
工人的偉大奉獻
如此氣派的工程,是工人們一步一個腳印,花費16年時間才建成的。
高海拔的建設工地,空氣也非常稀薄,通常情況下這裡的含氧量只有69%,工程建設者們經常要面臨著缺氧幹不動、睡不著的生理性困難,就連機械在這種情況下都會降效約35%。
不僅如此,由於兩河口水電站位於川西高原,有著非常顯著的乾熱河谷立體氣候,全年有7個月都是旱季,每逢夏天,還會有乾燥的“焚風”刮過來,使得住在這裡的人如同身處烤箱內部。
而到了冬天,這裡的氣溫又可能達到零下15度以下,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冰箱”。
在這樣的環境裡,大多數建設工人的工作時間還超過了一年300天,但卻沒有人叫苦,他們無私奉獻,默默奔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兩河口水電站“添磚加瓦”,與艱苦的自然條件鏖戰,鑄就瞭如今的水電基建傳奇。
除了建設工人,還有一群“隱藏英雄”,他們就是雅礱江沿岸的原住民。三峽大壩建設的時候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兩河口大壩也不例外,四川甘孜州供1455戶的7160人,深明工程建設的大義,響應搬遷,離開祖祖輩輩生根生活的故鄉,為兩河口水電站的施工建設提供了最好的環境。
與此同時,雅礱江公司也為改善移民的生活建設了許多惠民工程,升級電站周邊的基礎設施,解決少數民族的交通、供水、住房等等問題。政府的努力,人民的配合,最終才打贏了這場基建大戰。
建成之後,這座巨大的水庫總容積達108億立方米,每年可以提供超過750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已經遠遠超過設計值。不僅如此,一個水電站足夠帶動當地很多百姓就業,有開挖機的、有幹運輸的……光是甘孜州的人民就有2635人在高峰期得到了穩定工作。僅在電站建設期間,拉動四川省生產總值就已經超過了1000億元。
不僅如此,水電站周圍的還有更多基礎設施得到了翻新和新建,其中包含道路近500公里,大橋32座、輸電線路530公里……一個圍繞著四川的經濟帶、經濟圈,正因為兩河口水電站的豎立而緩緩生成。
2021年9月29日,兩河口水電站首批兩臺50萬千瓦機組正式投產發電,為祖國的72歲生誕獻上最壯觀的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