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3 月,日本北海道,捕食中的虎頭海雕。張炎龍 攝
動物與人類錯綜複雜的關係,其蘊含的豐富想象力,是長久不衰的文化主題。我們祖先對此已有充分意識:兔死狐悲、塞翁失馬、亡羊補牢、鷸蚌相爭、螳螂捕蟬、驚弓之鳥、狐假虎威、獻鳩放生、黔驢技窮、守株待兔……諸多的寓言或故事,就是明證。
蘇州攝影師張炎龍拍攝的《假日旅遊》,乍一看似乎有點“文不對題”,但隨著閱讀的進行,有心的觀眾終會有所感觸。組照的內在喻示超越了時空之單純經驗的範圍,喻人,也喻世。
2013 年 8 月,肯亞,在火烈鳥群中游玩的大雁一家。張炎龍 攝
《假日旅遊》趨向呈現注視中的細節,說明作者並不打算拿這些照片進行單向的記錄性表達,而是透過選擇、轉換、編輯加以重新檢視,將這些照片作為某種程度的精神載體介入到“它們”和“我們”的共同處境中去。一個攝影師把拍攝物件當作潛在的構成基礎、目標和路徑,拍攝才是創造和開放的。
2008 年 2 月,南極,海浪與海鷗。張炎龍 攝
《假日旅遊》裡面的動物,既是圖樣和象徵的符號,又是可供觀眾格物致知的視覺景緻,使其能夠在接受過程中喚起相應的馳思遐想,造就感受的生成,並由此啟用領悟性的精神體驗。
2019 年 10 月,捷克布拉格,霓裳舒展的疣鼻天鵝。張炎龍 攝
張炎龍之所以要透過這些存量照片去創作新主題,不僅是因為主題的表象或事物本身,更是他在主題之上的積極發現,這種發現的互文性和轉喻性,啟引並充實了知覺和心緒的流轉,真切地想象著一個非同尋常的現實世界,在如此圖景中,“它們”和“我們”的關係牽纏交織。
2013 年 3 月,日本北海道,覬覦鶴群的赤狐。張炎龍 攝
羅伯特·亞當斯講過:“在我們最幸運的時候,我們拍照是因為那些站在鏡頭前的東西,是為了紀念比我們更偉大、更有趣的東西。我們從未完美地完成過這個任務,但是作為回報,我們得到了一些完美的東西 —— 一種被包容的感覺。”
2010 年 8 月,奈米比亞,草叢中警惕的藍背狐。張炎龍 攝
每一種視覺藝術都有屬於自身的載體,經由作者創造性加工後,往往會出乎意料地變得敏銳,並以獨特的視角被塑造成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難以細察的況味。《假日旅遊》就是這樣的佳例。澄清這一事實我覺得很有必要,這意味著攝影所運用的語言應該有別於以教化或闡釋為目的的語言,它可以更寬廣,更包容,更富有建構性。
2013 年 3 月,日本北海道,棲息在樹林中的白尾海雕。張炎龍 攝
姜緯
攝影評論家、策展人、出版策劃人。擔任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全國青年攝影大展學術委員和中國攝影年度排行榜終審評委,“藝江南”長三角攝影藝術周總策展人,以及浙江攝影金像獎、上海市攝影藝術展、“徐肖冰杯”中國紀實攝影展、“伯奇盃”中國創意攝影展的評委等。曾獲得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評論獎、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傑出策展人獎、上海國際攝影節最佳策展人獎、麗水攝影節最佳策展人獎和上海青年攝影藝術大展優秀導師獎。
責任編輯:黃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