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在北印度孟加拉的河邊,英國陸軍上校威廉·斯利曼(William Sleeman)看到一頭淡茶色毛皮的母狼帶著三隻狼崽和一個正在爬行的男孩去喝水,他幫村民把“狼孩”抓住後帶回了村莊,並寫下了自己的見聞,從此,“狼孩”開始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1888年,權威刊物《動物學家》(《The Zoologist》)發表了對斯利曼的採訪文章,這讓著名作家吉卜林找到靈感,他寫下了以狼孩毛克利為主角的小說《奇幻森林》,轟動一時,2016年還被改編為迪斯尼真人動畫電影。
與動物在一起生長的孩子會受到動物的習性影響,而如果讓動物的幼崽從小生活在人類的家庭裡,會給幼崽帶來什麼變化呢?
1931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副教授、知名動物學家溫思羅普·凱洛格想要做一個逆向實驗,他選擇了黑猩猩的幼崽來撫養,因為黑猩猩是公認智力程度最高、與人類最相似的靈長動物:它們具有豐富的感情、會製作和使用工具,只是不會說話。
為了讓小猩猩儘快融入人類生活,他從動物園找來一隻7個半月大的雌猩猩,和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唐納德一起當成兒女撫養,他還把實驗的時間定為5年。
而9個月後,行事風格大膽超前的凱洛格卻主動中斷了這項實驗,把小猩猩送回了動物園,這是為什麼呢?
1、兒子與小猩猩成兄妹,共同生活
溫思羅普·凱洛格原本是位軍人,一戰開始時,他還是康納爾大學的一名學生,為奔赴歐洲戰場,他中斷了學業,戰後重新申請到印第安納大學讀書,主修心理學和哲學。
在印第安納大學,他碰到了自己的妻子呂拉,二人在1920年結婚。
此後,凱洛格又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心理學,並於1929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回印第安納大學任助教。
第二年,32歲的凱洛格因研究成績出色被破格提拔成副教授。
1920年,一位英國牧師在印度發現了兩名狼女孩,大的約摸七八歲,小的約兩歲,牧師想辦法把她們從狼窩裡救出來,並試圖讓她們迴歸到人類的正常生活中,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姐姐叫卡瑪拉、妹妹叫阿瑪拉。
但任憑牧師想盡辦法訓練、教育,這兩個狼孩最後也沒能恢復正常。
她們晝伏夜出、只吃生肉、手足並用地爬行、總髮出狼嗥一般的聲音,卻學不會說話,兩年後,妹妹阿瑪拉因病去世,姐姐卡瑪拉也在17歲時病故,直到臨死前,她剛剛掌握了45個單詞,勉強學會了直立行走。
這讓科學界認識到,童年的生活環境和習性對智力的影響是終生的,童年時由狼養大的孩子,生活習性和智力更接近狼。
當上副教授的凱洛格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他設計了一個觀察試驗,想將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丟到動物身邊、由動物撫養長大,好記錄下孩子的變化,由於他設計的實驗太大膽瘋狂了,根本沒人應承。
凱洛格自己剛生下兒子,也捨不得真丟給動物撫養,就反過來設計了一個逆向試驗:如果動物的幼崽由人養大,智力和習性會不會更接近人類?
他知道,在所有動物中,只有人類能夠自如地運用語言,而黑猩猩雖然智力程度相當於人類的孩子,卻不會開口說話,凱洛格打算找來一隻剛出生的小猩猩讓人撫養,看能不能教會它說話。
凱洛格的第二個實驗雖有人報名參加,他卻感到很不放心,認為這些志願父母不可能讓小猩猩享受到和親生兒女同樣的待遇,不可能從心理上將猩猩當成孩子,不會整天親吻和愛撫它們。
考慮再三,1931年,凱洛格獲得妻子呂拉的支援,親自到動物園裡挑選了一隻僅7個半月大的雌性小猩猩,給她起名“古婭”,讓她與自己10個月大的兒子唐納德成為兄妹,親自撫養。
凱洛格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精心而嚴格地設計了試驗的步驟、方法,從“古婭”來到他家的第一天起,他和妻子呂拉就嚴格開始測量各種資料:兩個孩子的體重、血壓、身高等,並測試他們對外界的自然反應,記錄下厚厚一大本筆記。
平時,他對唐納德和古婭一視同仁,彷彿古婭就是他親生的小女兒,每天都抱著她親吻、對她說話。
而幾個月後,事情的變化完全出乎了凱洛格的預料。
2、九個月後叫停為時五年的試驗
這個實驗一開始被設計為五年期限,這五年裡,在凱洛格家裡,不允許任何人把古婭當成一個動物對待。
親戚朋友們來他們家,都要像對待唐納德那樣親吻和擁抱古婭。
平時,凱洛格夫婦把兩個孩子放在嬰兒車裡一起推著走,教“兄妹倆”使用勺子吃飯,教他們學習用便盆大小便,還不斷教他們說話、給他們講故事,好同時開發唐納德和古婭的語言能力,給他們倆的穿著、玩耍、洗澡、飲食、玩耍、教導都一模一樣,並記錄下他們每個階段的記憶力、反應、知覺、運動、理解能力、情緒的變化。
在起初的三個月,古婭的表現非常出色,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除了外表有區別,它的行為表現就和正常人類的幼崽一模一樣,會主動和“父母”擁抱,做錯事時,會用親吻來乞求原諒,上廁所前,會用肢體語言進行示意。
由於黑猩猩的成熟期比人類短,因此,古婭雖比唐納德小兩個月,可行動能力卻發育得更快,她比唐納德更早地學會了轉動門把手和遇到阻礙轉彎。當唐納德把勺子裡的食物灑得到處都是的時候,古婭已經能正確地握好勺子;當唐納德還不明白怎麼用杯子喝水、只會用牙去啃玻璃杯時,古婭已經能自如地把杯中的水倒入嘴中;至於攀爬能力和運動技巧,那更不用提了。
古婭在行為上近似人類的舉動,讓凱洛格大喜過望,他記下這些絕佳的實驗資料,認為後天的環境可以讓猩猩學會人類的行為習慣和感情,並用這些資料出了一本書,名為《猿猴與兒童》,引起了一陣轟動,當然,也有人認為他的舉動實在太瘋狂了。
不久之後,凱洛格的妻子發現了問題,由於唐納德的智力程度更高,又整天和古婭在一起做遊戲、玩耍,他對古婭的模仿更加惟妙惟肖:他跟著古婭學會了用喘息聲向父母討要餅乾,還經常手足並用地爬行、用嘴叼東西。
這讓他母親呂拉大驚失色,古婭雖然會用勺子、會擁抱親吻,卻並沒有變成人類,她的本質仍然是猩猩,過了一歲仍無法理解語言,也不會開口說話,而唐納德卻幾乎要變成一隻小猩猩了。
平常孩子九個月就會說單詞,一歲後就會組織簡單的句子和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一歲半的唐納德幾乎不能夠與人進行語言交流,只能聽懂幾十個單詞,看來,還是動物原始的野性、肢體動作的表達更有影響力。
呂拉的擔憂讓凱洛格最終放棄了這個試驗,雖然比平常人膽大,但他終究不想讓自己的兒子變成一個“猩孩”。
他的這個逆向實驗最終還是恢復成了一開始的觀測試驗:智力正常的唐納德在與動物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養出了很多動物的習慣。
實驗結束後,古婭被送回了動物園她親生母親身邊。
而悲劇這才剛剛開始,由於九個月來它被當成人類的幼崽一樣培養,它的情感表達、生活習慣與同伴們全都格格不入,也就是說,古婭從內心裡已經把自己當成了人。正如凱洛格當初猜想的那樣,早期的教化養成會帶來終身的改變,這影響不會消失。
猩猩普遍有著較高的智商,記憶能力也非常強,由於古婭對自己的認知在小時候發生了偏差,她變得非常不合群,離開凱洛格夫婦身邊後,她一直鬱鬱寡歡,就彷彿被拋棄的孩子,與其他黑猩猩根本交流不起來,整天盼望著能被接回“父母”身邊,在心理和身體上經受了非常大的折磨。
一年多後,抑鬱痛苦的古婭在動物園裡死去,這讓凱洛格為這項實驗的結果感到十分悲傷和內疚,從此,他再也沒嘗試過把人類當成動物撫養。
而唐納德離開古婭後,恢復得很快,他在父母身邊迅速掌握了語言能力,看起來和其他孩子沒什麼區別。慢慢的,他似乎忘掉了與古婭共同生活過的那段時光。
在學校裡,唐納德是一名優秀學生,無論是學業還是體育,都比其他人表現得更出色。中學畢業後,他被哈佛大學錄取,畢業後順利當上了一名醫生。
3、與猩猩一起長大的孩子最終因抑鬱症自殺
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唐納德都一直表現傑出,但不知道是童年時這段經歷對他產生了什麼影響,或者外界對這個實驗的非議給了他什麼壓力,1972年,當他父親凱洛格去世後,唐納德陷入了深深的抑鬱之中。
此時,呂拉也已經不在人世,沒有父母的呵護,唐納德似乎不知道怎麼與外界交流,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儘管他已經是一名非常成功的醫生,卻仍然走不出自己的孤獨和痛苦,最終,就在同一年裡,唐納德自殺了,追隨父母一起離開了人世。
對唐納德的死,外界眾說紛紜、猜測很多。
幾十年間,從野外找回來的狼孩、猴孩幾乎都壽命不長,他們重新回到人類世界後,也都表現得格格不入,儘管研究者們花了很大力氣訓練他們,這些狼孩也沒學會多少人類的生活習慣和語言,更別說與人交流了。
因此,研究者們猜測,或許就是因為唐納德那九個月的童年經歷,讓他的自我認知也發生了重大偏差,他覺得自己更接近一隻猩猩,不能獨自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當凱洛格夫婦在世時,有他們的照顧和疏導,唐納德還可以正常學習、工作,而離開父母的指導,他就彷彿成了這個世界的棄兒,再也無法融入讓他備感冷漠、疏離的人類社會生活。
2016年,一位叫凱勒·喬伊·富勒的奇幻作家寫了部名為《我們都發狂了》的小說,就以唐納德與古婭為題材,連獲大獎,併成為全球暢銷書。
在小說中,露絲瑪麗一個月大時,她的心理學家父親從非洲領養了一隻三個月大的黑猩猩寶寶,起名費恩。露絲瑪麗與費恩像雙胞胎一樣在一起長大,五歲那年,姐姐費恩突然失蹤,從此,露絲瑪麗心中留下了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費恩認為自己是人類,而露絲瑪麗在學校裡被同窗們視為“猴子女”,這個共養實驗結束後,費恩被送走了,而露絲瑪麗始終思念著姐姐,23年後,姐妹重逢時,她發現費恩一直都記得她……
雖然如今倫理學已經禁止這類實驗,但對人與黑猩猩的共養實驗一直沒有停止,英國生物學家珍·古道爾曾前往非洲原始叢林與黑猩猩共同生活38年,併成為聯合國和平使者,但不管什麼樣的實驗,最終,黑猩猩仍無法像人類一樣學會說話,只能進行簡單的情感交流、學習一些簡單的人類動作。
看來,從動物到人,絕不是一場可短暫跳躍的進化,從人變成動物很容易,從動物變成人,難於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