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於改裝車有一定興趣愛好的車友都知道,可調式避震器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絞牙避震器,基於不同的設計初衷和功能特性,其實也有很大的不同,並不是所有的可調式避震器都是一樣的結構,今天我們就透過一篇小文來科普一下可調式避震器的不同屬性。
上一篇科普文我們詳細介紹了避震筒分為單筒式和復筒式,不同種類的避震筒結構有著不同的屬性和功能。改裝屬性的避震器相對於原廠避震器來說,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具備調整車身高度和避震筒軟硬的功能,這也是原廠避震器套裝無法提供的重要功能。相信各位車友對於這類可調式避震器的功能也比較熟悉,都知道要想調整車身高度,那自然就是調整彈簧對於車身支撐的高低,來獲取不同的車身高度。當然這是大部分調整的自然屬性,但是其實大家都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其實這類可調式避震器的高低調整功能也分為不同的情況。
大多數的品牌的改裝避震器都是採用的“全長筒身可調”的設計,相對這點來說,自然就有另外一種,就是“非全長筒身可調”的避震器設計方式,例如我們熟知的高階品牌德國KW避震器。我們就先來說一下這兩種不同設計的差別。
從外觀上來看,“全長”可調避震器的固定座是採用長度可調整的設計,因此在調整車高的時候,可以透過轉動固定下座的上下位置,來改變車高,而彈簧的托盤僅僅是固定彈簧的作用。那麼“非全長”可調式避震器的固定下座與筒身是結合為一體的,無法調整上下高度,只能透過調整彈簧固定托盤來調整上下。
說到這相信很多車友還是不明的到底是什麼區別,我再把這這兩種調整方式通俗地解釋一下。“全長可調”避震器意思就是調整的是避震筒底座部分,讓避震筒變長或者變短,保持一個固定行程的前提下,調整車身高度。“非全長可調”避震器的意思是保持避震筒的長度不變,保持與原廠避震筒的長度位置統一,獲取更好的底盤穩定性,要想調整車高,只能透過調整彈簧對於車身的支撐來改變車身高度。
這兩個不同的設計方式,都有什麼優缺點呢?相信這也是車友們都非常關注的。“全長可調”避震器的優點在於調整車身高度的時候,不會改變避震筒的做功行程,也不需要預壓彈簧,從而出現彈簧過硬的問題,而且只要是相同型號的避震筒,只要更換固定下座,就可以配套不同的車型,對於生產廠商來說這是一個降低生產成本的有力方式。缺點這是會因為避震筒的長度出現了變化,一般都是變短,從而影響底盤其他部件的配合做功和角度,比如防傾杆、李子串、輪胎定位角度等等底盤結構件,這些底盤結構件出現的問題,勢必會影響到車子的行駛狀態,如果調校不好,甚至會對車子的操控起到反作用。
而“非全長可調”避震器在調整車身高度時,因為避震筒的長度跟原廠差異不大,因此不會改變底盤結構,這就是最大的優點。但是,如果過度降低車身的話,就會使得避震筒的行程過短,筒芯會極易觸底,產生異響,甚至損壞避震筒。所以,一般也都會採用復筒式設計,儘量增加筒芯行程。還有,就是因為這種調整高度的方式,會出現對於車身高度的調整範圍侷限性極強,可調整空間有限。另外,由於固定下座都是專車專用的,所以一般一套避震器就是一個車型專車專用的,所以生產成本相對就要高出不少,這種設計方式也就多出現在一些大品牌的改裝避震器上了。
對於車高調整的一些技巧,藉此機會我再給車友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之所以要降低車身,來達到降低重心的作用以外,還可以透過調整車高來控制四個車輪的平衡配重,達到前後車輪的配重平衡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來說,車子最重的地方就是發動機所在的車頭位置(後置超跑除外),所以我們需要調整避震器的高度,讓負荷較大的避震器低一點、荷重較小的高一點,如此便可以讓四支避震器獲得比較均衡的荷重量,做出均等的上下運動行程。
但是要獲得均衡的前後避震器配重,對於調校的技術要求極高,而且往往需要藉助專業的裝置進行測量資料,來輔助調校。
關於配重和車身高度二者的關係,基礎是車高上升,車輪的荷重會變大。而按照大多數原廠車的設定來看,前低後高的傾向是比較常見的,因此前後避震器高度調整到一樣的時候,代表了前輪的荷重增加、後輪減少,實際行駛的時候如果發現過彎困難,那就可以嘗試著將前輪再降低一點點,後輪升高一點點。如果出現轉向多度的情況,則用相反的方式調校測試。
至於如何能夠真正調校出“完美”的高度狀態,那就要看店家技師的調校水平了。一味地追求前後高低一致,或者追求極低的姿態,這些都可能出現不可預知的問題,加速底盤損傷,觸底,輪胎偏磨等都有可能出現。所以,我一般也都會建議車友升級了絞牙避震之後,前輪最少一指的高度,後輪最少一指半,相對來說比較穩妥,真的不建議再低了(氣動除外)。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是這麼多了,感謝各位車友們的支援和厚愛,如果還有問題,也歡迎您隨時給我評論或者留言,我都會一一回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