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從伯利恆(巴勒斯坦管控)去耶路撒冷(以色列管控),先去看以色列的國會大廈。以色列的政府部門外觀很低調,堂堂國會大廈(位於耶路撒冷新城區)看起來就是一棟平常普通的辦公樓:
青銅七枝燭臺雕像
國會大廈前面是由英國政府贈送給以色列政府的青銅七枝燭臺雕像。七支燭臺是猶太教的聖物之一。 1948年以色列建國的時候,將七支燭臺定為以色列國的國徽。七支燭臺的歷史早至二千多年前,是耶路撒冷聖殿山的猶太第一聖殿中供奉的三種特別聖物之一。
然後前往登上橄欖山,欣賞聖城耶路撒冷的全景:
聖城耶路撒冷
之後沿著棕樹主日路走下橄欖山,參觀耶穌為耶路撒冷哀哭的主哭耶京堂:
主哭耶京堂
沿著耶穌進城的路,步行至耶穌被猶大出賣的地方--- 喀西馬尼園。 園中這八棵巨大的橄欖樹相傳在耶穌時期即存在,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樹齡,仍然枝繁葉茂。
喀西馬尼園
順著喀西馬尼園的外圍小徑就直通到萬國教堂,這是耶穌在被捕前晚間禱告的地方。
教堂為拜占庭風格建築,有圓頂、粗大的列柱和鑲嵌圖案。教堂建於1919年到1924年,使用了12個(也有說16個)不同國家捐獻金錢所建,這也是萬國教堂的由來。
耶路撒冷老城有八個城門,其中的錫安門是其中表面經歷了戰爭摧殘最為厲害的一扇門。 錫安門位於耶路撒冷舊城南側,由蘇萊曼大帝興建於1540年,因為正對南面的錫安山而得名。 城門內是亞美尼亞區和猶太區。(錫安門又稱為大衛門,是因為大衛墓位於錫安山。)
彈痕累累的錫安門(Zion Gate)。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帕拉瑪赫在錫安門為爭奪猶太區控制權的戰鬥歸於失敗,今天仍可看見當時留下的密集彈痕。
沿錫安門外的牆走進錫安山路,進來後又分出左右兩條路。沿右側的路走可通向聖母安息堂;如果向左走,就可到cenaculum(cenaculum是拉丁語“最後的晚餐”)。聖經新約中最著名的是逾越節耶穌與十二門徒的最後晚餐就在那裡。
聖母安眠教堂。由螺旋式的樓梯通向地下教堂。地下教堂正中央是紀念聖母逝世的地方,安放著聖母瑪利亞安睡的雕像,是用象牙和櫻桃木製造的。據說是由象牙海岸國贈送的。底層的四周圍繞的是小型的祭壇,簡潔而肅穆。
馬可樓(在錫安山上)原意是飯堂,傳說是耶穌與12門徒最後晚餐,也就是猶大背叛耶穌的地方。
下午入住伯利恆酒店時,才5點鐘左右。因為下榻的酒店離著名的巴以隔離牆不到一公里,我們就約了另外一對夫婦,大概檢視一下方位就徒步過去,很快就走到了。下面的隔離牆照片是從巴勒斯坦管控區拍的。
晚飯後7點多了,聽說有個著名景點“馬槽廣場”(MANGER SQUARE)離我們下榻酒店也不到2公里的距離。看著天色還亮得很呢,我們兩夫婦又興致勃勃跑去“馬槽廣場”轉了一圈,來回也就1個小時左右罷了。
馬槽廣場
馬槽廣場是位於伯利恆中心的城市廣場,得名於耶穌降生的馬槽。到了那裡我們才發現,馬槽廣場上就在我們昨天遊覽過的聖誕教堂旁邊。其實當時我們已經走過了,由於所謂廣場的面積實在太小,我們當時就沒注意到它叫什麼馬槽廣場。結果當晚就是白白重走一趟,也算是多看一下街景罷了!
這次旅遊,各種歷史古蹟和名勝風景很多。而我人老糊塗,儘管遊覽和拍照的很多景點都是久聞其名,但我往往是看到後面就忘了前面,甚至當天晚上就記不起白天看的一些景點名稱了!
寫這次遊記時,重頭回放自己拍的照片,我差不多都忘了大部分照片的地點和名稱。只能以勤補拙,按照拍照時間和行程表,重新上網檢索比對。這也耗費了好幾天時間,才大概把自己拍的照片和對應景點查找出來,這也是挺費神的一件事情啊!如果有什麼錯漏的話,也請有心的朋友幫忙指正一下哈!
以色列+約旦遊記共8篇,到此全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