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鷹覓君
房地產這兩年賺錢不容易,當利潤碰到天花板或掉頭向下的時候,上市房企該怎麼辦?
金地給出了一個解決辦法——投資私募基金。
臨近年底,金地又撒出了一個大單——3000萬與人組建私募基金。2021年一整年,金地投資私募基金的總額超過了5個億,拔得了A股上市公司參與這一領域的頭籌。
這些私募的投資物件都是新興領域的創投公司,最終目標直奔IPO。
對於地產公司而言,5個億不過一塊地錢的零頭,而用來投資私募資金,說不定能獲取不菲的收益;如果投資不順利,損失也不過九牛一毛。
金地把算盤珠子撥拉得山響,看起來這真是一門好生意,但地產界跟隨者實在寥寥,為什麼?
主要還是投資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超高。鷹覓君之前採訪過IDG創始人熊曉鴿,他們之前投資成功了一大票知名的大廠,包括百度、騰訊、攜程等等。熊總曾經告訴我,前期投資最經常面對的是失敗。
對絕大多數搞投資的機構而言,一般投10個創業期的公司,最後能成功一兩個就算幸運的事了。
對這種蘊含著極高不確定性的投資,金地卻樂此不疲,這背後其實是公司的主營——地產開發業務遭遇瓶頸,業績成長性正面臨嚴重考驗。
扣非淨利潤由停滯到下滑
近兩年來,金地的扣非淨利潤下滑明顯,連續兩年的前三季度都是負增長。對於主業是地產開發的金地而言,營收增長而淨利潤在下滑,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地拿貴了。
資料來源:雪球 製圖:鷹覓房產
拿地成本越來越高,高到遠遠超過了營收的增長率,便會嚴重侵蝕毛利,再加上“四費”(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也在上漲,就導致了淨利潤下滑。
金地拿地成本的上漲程度,同向和其他公司比一比,就知道有多厲害了:
資料來源:雪球 製圖:鷹覓房產
金地拿地為什麼會這麼貴?
這和公司近年來的成長模式有關。
金地從2016年跨越千億以來,只用了四年功夫,就達到了2400億規模。只不過,實現這一規模,金地沒用常見的加槓桿,而靠的是和同行合作的方式。2400億規模,實際是把所有涉及專案的銷售額加總起來的全口徑數字,包括參股的聯營和合營公司。
這樣的規模其實很水,但很多時候市場和金融機構就是樂意看到這種浮華。
從2016年到2020年這五年間,金地土儲面積增長很快,但權益佔比只有50.8%、51.2%、52.3%、53.5%、53.1%,差不多就是剛過一半的水平。
這一模式有利有弊,好處是規模躥升很快,行業地位上升了,名聲好聽了,融資價格變便宜了;弊端是分賬後的實際所得較少,與宣傳業績的落差較大;還有一點,就是拿地成本的不可控。
在土地公開市場上,不時會發生合作方一拍兩散的事情。發生這樣的事,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主導方把地拿貴了,另一方算不過來賬便只能退出。
金地土地成本快速上漲,與合作模式高度相關。地拿貴了,然後還照單全買,這也說明了公司整體上對成本這塊的研究或控制能力較弱。
另一方面,金地在各地還以小股操盤的方式進行合作,如果合作方把地買貴了,並表到公司財報中,最終也會推高營業成本;同時,小股操盤獲得收益少,對應的卻是全部的土地成本,也會讓收益和成本不成比例。
地產公司現在的業績,反映的是前兩年的運營情況。在當下,金地依然高度倚賴合作模式,少數股東權益佔比還在提升,三季報顯示高達43%,去年同期還在34%。如果公司繼續缺少對成本的把控能力,以及延續小股操盤模式,也就意味著未來的利潤情況同樣不樂觀。
資料來源:雪球 製圖:鷹覓房產
蹊蹺的投資收益
上面我們說到一點,合作模式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暴漲的規模與淨利潤的不匹配。
因為規模這種數字遊戲,可以隨便拿去怎麼套在自己頭上都行,但落在賬面上的淨利潤可是實實在在的業績,高就是高,低就是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高度依賴合作模式的金地,用了一個大招來化解這個問題——用投資收益來彌補地產主業的利潤不足;並且,為了得到更好看的扣非淨利潤,一直將非經常性損益當成經常性損益計入到扣非淨利潤裡面。
這句話有的拗口,簡單來說就是,金地將非主業收入計入到了最關鍵的盈利指標裡面。
鷹覓君從公司的2021年半年報,截了一張這樣的圖:
圖片來源於公司2021年半年報
這是一張公司2021年中報裡的投資收益的明細圖。可以看出,公司的投資收益來源很廣,除了常規項——按權益法核算的來自合聯營企業的收益外,還有眾多其他收益專案。
對於大部分其他項,金地應該都將其列入了非經常損益,這其中卻沒有包括佔比較大的股權重估收益,就是上圖中紅框裡的內容。
什麼是股權重估收益?
簡單說,一個公司賣掉了全資子公司的50%股權,如果這部分股權升值了,那麼剩下持有的50%股權價值也會升值,這部分溢價就是股權重估價值;買入合聯營公司的股權,如果股權升值了,那麼之前持有的股權溢價,也屬於股權重估價值。
在所有A股實業公司中,沒有一家公司是以買賣下屬公司股權為主業的,所以股權重估收益是妥妥的非經常性損益,而金地的扣非淨利潤卻沒有把這部分收益剔除掉。
今年上半年,金地的扣非淨利潤是18億,如果扣掉5億的股權重估收益,稅後實際數字應該是在14億左右。
最新的前三季度報告顯示,公司投資收益為41億,其中21億是來自聯合營公司的常規收入,剩下的20億為其他投資收益。
三季報一般都是粗框架,公司沒有披露剩下這20億投資收益來自哪裡,但對比半年報明細,應該還是來自原來的專案。
三季報列示的非經常性損益只有8200萬,計算一下就知道投資收益裡有19億的非經常性損益,被計入到了扣非淨利潤裡面。
公司前三季度的扣非淨利潤為32億,如果扣掉這19億的非經常性損益,稅後本來的數字其實只有18億左右。
對於一個2000億朝上規模的地產公司來說,橫向和同行比起來,這點主業淨利潤是不是太寒磣了。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金地的扣非淨利潤即便經過大筆修飾,依然難改下滑趨勢,可見地產主業的盈利能力可能已經十分危急。
管理層應該早已提前知曉了公司的困局,所以才會用搏一把的心態去投資私募基金;與此同時,公司還加大了對股票和其他金融工具的投資。這些急於提升和拼湊利潤的做法,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公司主業疲弱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