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0師成功突圍的人群中,大部分是透過兩條路線脫險,即到達西北方向的鷹峰後繼續向北突圍、直接沿著馬坪裡公路向北行軍。不過,其中也有例外。539團政治處組織股長(副營級)梁保安先後收攏了與大部隊走失的17人“反其道而行之”,率領大家向東鑽進赤根山(又叫大成山)、進入敵人的腹地。這支小分隊在經歷了300余天的游擊戰生涯後,“奇蹟”般地成功突圍。
180師抵達鷹峰後再次被包圍,當部隊繼續突圍的時候,梁保安與539團失散,與他在一起的只有兩名組織股的戰友。之後,他們又匯合了團通訊連、偵察排、四連等部分戰士,組成了一個以梁保安為領導的戰鬥小組,共17人。下一步應該怎麼辦?
梁保安等人一共只有3支蘇式衝鋒槍、4支手槍和一些手榴彈,彈藥已經所剩無幾。更困難的是大家已經餓飯五天,全身像散了架,兩三個小時才能走出去二、三百步。四連副班長何大明說:“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衝出去。我們整個連都快打光了,早就夠本了”。
多年以後,梁保安在回憶突圍歷程時曾經提起過上述的片段:“多麼好的戰士,只要置身於他們之間,你就會信心百倍”。作為這支戰鬥組職務最高的人,梁保安不能讓戰士們“白白地”送死。以戰鬥組現存的武器裝備和身體情況,根本沒有突圍的可能性。退一萬步講,即使是死,也要死得有價值。
美軍和南朝鮮軍當時的兵力主要部署在西北方向的鷹峰和鷹峰以北的史倉裡地區。向東或東南方向是敵人的後方,戒備反倒沒有那麼嚴。於是,梁保安說服眾人:向東進入敵人的後方,一是有大山作為掩護,二是立刻尋找食物、以便恢復體力。
儘管上述的兩項“任務”都不容易完成,可對於梁保安來說卻並不陌生。他曾經是原太嶽軍區的“老八路”,有豐富的“反掃蕩”和游擊戰的經驗。在茫茫的大山中,想尋找游擊戰的戰機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
根據反覆偵察,梁保安把作戰目標首先鎖定在一支十餘人的南朝鮮軍運輸隊身上,他們每天都會徒步運送物資。梁保安把17個人分成兩組,當敵人進入伏擊圈後儘量不要開槍,“斬頭截尾”突圍發起攻擊,徒手解決戰鬥。
那些南朝鮮士兵做夢也沒想到在後方會出現一支志願軍隊伍,當他們慌忙地逃跑後,梁保安也沒有繼續追擊。戰鬥組最需要解決的是食物問題,在那個時段過於戀戰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按照當初在抗日戰場的經驗,梁保安讓大家撤退到20裡以外。即使敵人想報復,也找不到戰鬥組的蹤影。首戰告捷讓眾人信心大增,更關鍵的是獲得大量的補給品,這是他們能否繼續存活下去的基礎。
運輸隊被伏擊讓美軍意識到身邊有一支中國的游擊隊存在,他們從日本招募來當年在華北戰場上與八路軍交過手的軍官,仍然利用“鐵壁合圍”的老方法。從1951年8月至10月,梁保安等人確實遇到不小的麻煩,好在朝鮮的冬天來臨了。
對於梁保安等人而言,冬天的生活環境一定更艱難,可敵人掃蕩的次數也越來越少。面對被大雪覆蓋的崇山峻嶺,美軍也不敢輕易冒進。於是,戰鬥組一直堅持到1952年3月中旬。春天來了,梁保安也到了必須做出選擇的時候:他們要立刻突圍,否則就將面臨覆滅的危險。
在日本軍官的指揮下,美韓共集結了3000餘人到赤根山圍剿游擊隊(赤根山上不止一支游擊隊),形勢非常危急。4月初,幸運眷顧了梁保安等人。朝鮮人民軍第三軍團派出一支15人的偵察隊深入敵後探查軍情,他們與梁保安率領的戰鬥組不期而遇。
偵察隊的成員本就是朝鮮當地人,還帶著地圖、指北針和補給品(朝鮮人民軍知道敵後有志願軍的游擊隊)。除此之外,第三軍團還帶來一個重要的情報:12軍31師的前沿陣地距此不遠。
在歷經300余天的轉戰後,當初的17人還剩15人(有三人受傷被俘,又收攏了一位掉隊的戰士),加上15名朝鮮人民軍,組成了一個30人的混編戰隊。最終,30個人被分成三個小組、分三批先後出擊,而突圍的地點則選在12軍31師前沿陣地的對面。
梁保安曾經告訴過戰友:“死也要死得有價值”。毫無疑問,現在就是那個“有價值”的時刻。由於計劃周密、部署妥當,梁保安等人突圍得比較順利,有兩位志願軍戰士犧牲,另外28人回到31師的陣地中。
梁保安最終帶回13個人(包括自己),這個戰績也許算不上“卓越”。但是,他在180師身陷重圍之時,冷靜地帶著人向東進入美軍的後方,又在敵後堅持300余天(從1951年5月27日至1952年4月11日),並以傷亡5人的微小代價成功地突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梁保安都是一位稱職的指揮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