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已經過去。對於全球汽車產業而言,經歷了新冠疫情反覆和供應鏈短缺的種種困難,除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比較順利以外,其他都差強人意。但是,2021年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史上值得關注的一年,因為中國汽車產業從此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會遇到新的問題和挑戰,也需要提出新的發展思路。
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新階段
2021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有效遏制了疫情在國內的傳播,保證了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正常進行。因此,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秩序正常,自主創新順利開展,技術進步明顯。受全球供應鏈,特別是晶片供應緊張的影響,汽車產銷總體上與2019年相當。不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外在條件和內生動力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產業已進入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新階段。
1. 自主創新已成為驅動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首先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形勢大好,年產銷均超過300萬輛,增長超過1倍以上,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之所以能取得這一出色成績,主要因素有四點:一是突破了技術關。續駛里程、安全效能問題基本解決,解決冬季續駛里程問題的技術也較成熟;動力電池總體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專用底盤設計、投產領先於世界。二是過了成本關。中國動力電池售價率先達到國際期望的每瓦時0.1美元,在政府補貼較少的前提下,大多數中國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有邊際貢獻,有些企業已有真實的利潤。三是過了市場關。私人使用者佔市場80%以上,各消費群體對新能源汽車認同度普遍大幅提高。四是充換電設施建設跟上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步伐。
其次是技術創新蓬勃開展,中國品牌汽車競爭力明顯增強。主要表現為四方面:一是中國品牌整車市場價格突破10萬~15萬元天花板。蔚來、紅旗等品牌部分車型價格甚至達到50萬元以上,20萬~30萬元價位的中國新能源車型比比皆是,中國品牌不再是“低質量、低成本”的代名詞。二是新技術來源不再主要依賴引進技術,自主創新成為中國品牌整車企業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三是新市場開拓能力明顯增強。五菱宏光MINIEV開拓了國際品牌所沒有的新市場領域;中國品牌汽車在突破傳統4S店銷售模式、貼近市場開發產品方面有諸多創新。四是原始創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包括華為、億華通、地平線等一大批創新企業,或從其他相關產業轉型,或由高校孵化,或由整車企業集團內部產生,紛紛開展未來汽車新技術原始創新活動,並且得到了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援。
第三,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汽車產業的技術研究開發基地。這主要是由於中國汽車技術創新的環境和條件越來越好。一是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力增強,全社會研發投入已超過很多發達國家;二是中國有雄厚的科技人才資源;三是中國有良好的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發展的氛圍,中國汽車市場對新技術接受程度高;四是在中國新技術研究開發應用速度快,開發效率高。因此,各大國際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加強在中國的研究開發活動,部分國際品牌整車企業在中國開發車型已佔中國市場的1/3以上。此外,眾多國際品牌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都加強在中國的研發投入,提高中國研究開發中心的級別,其研究開發活動也正在由產品當地化開發轉向未來新技術研究開發。
2. 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的汽車產業轉型已成為行業共識
首先,國家已確立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汽車產品作為碳排放大戶的重要交通運輸工具,必須承擔應有的責任。新能源汽車普及以後,還可以實現與智慧電網的互動,成為全社會減碳的重要途徑。
其次,實現汽車產業和汽車產品的轉型,轉向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共識。這一轉型不但包括汽車動力由石油、天然氣為主轉向更有利於利用綠色能源的電力和氫能,還包括汽車產品全產業鏈製造都要轉向綠色發展。今後,全球範圍的汽車產業競爭,除效能、質量、成本、服務以外,還會增加全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賽道。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規模最大,應該成為綠色轉型的主力。
第三,市場升級和使用者環保意識的提高,為中國汽車產業綠色轉型提供了重要保障。
以新思路應對新階段的新挑戰
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新階段以後,企業發展的驅動力、產業內的生態、生產企業與供應鏈及銷售端的關係,以及政府管理汽車產業發展的思路,都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諸多新挑戰。很多在跟隨發展階段成功的經驗已不再適用,甚至會成為創新發展的障礙,所以全行業乃至政府管理部門都需要有新的思路來應對新階段的新挑戰。
1. 整車生產企業
首先是技術來源主要由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轉向自主創新發展。企業需要加大對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要加大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以及創新型企業合作的力度;要加強對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與招聘、研究型裝置的研發與採購;要重新考慮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部門的機構設定,包括增加電化學及新型電子電氣架構的研究部門,最佳化產品開發部門與前瞻技術研究部門的關係等。
其次是供應鏈重整。整車與零部件的關係不再是過去那種簡單的你賣我買、你造我用,只需要關注效能、價格、交貨期即可,整車企業需要加強零部件整合的能力,要把零部件的新技術、新功能變成使用者確實能感覺到的、喜歡的新體驗。對於創新型企業提供的可能還不夠成熟的新技術和新部件,整車企業需要幫助其成熟,達到車規級。
第三是銷售和服務環節。在交通、通訊條件取得巨大進步,網際網路已經普及的今天,使用者需要更加直接的響應。整車企業需要改進或改變以4S店為主的間接銷售服務模式,要與使用者建立直接的聯絡,質量維護部門要給使用者及時的反饋,研究開發部門要及時瞭解使用者的抱怨和改進意見,以便迅速改進產品。軟體的線上升級模式將成為改善使用者體驗的主要渠道,並可能成為整車企業獲利的重要模式。
2. 零部件生產企業
首先也要考慮技術來源主要由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轉向自主創新發展,要加大研究開發力度,改善技術進步模式。
其次,需要改變單純為整車廠服務的思路。要注重新技術、新型零部件的使用者體驗,協助整車企業做好技術整合和使用者體驗穿透。
第三,順應供應鏈重整新趨勢,注重新技術、新型零部件生態建設,重建與整車企業的關係。正如博世中國提出不但要做好一級供應商,還要做好二級供應商,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針對部分中國整車企業技術積累薄弱的現實情況,零部件企業還應有幫助整車企業用好新技術的準備。
3. 外資企業
在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新階段後,外資企業可能會有失落感。因為原有的技術優勢逐漸喪失,中方合作伙伴實力增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各地方政府的歡迎與優惠程度也有所下降。但是在新階段,也有更利於外資企業發展的一面,包括中國外資環境進一步改善,合資企業的中方貢獻度增加,中國新技術創新條件明顯改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更加完善等。中國仍然是全球潛力最大的市場,同時正在成為創新發展的熱土。
建議外企一方面要調整戰略,改變單純將中國視為巨大市場的觀點,要加強在中國的研究開發投入,包括針對未來新技術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更重視與中國夥伴和其他中國企業的合作,以更加平等的態度對待中方合作伙伴。此外,還需注重區域內產業鏈建設,規避可能發生地緣政治的風險。
4. 新技術創新企業
隨著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新階段,創新條件大為改善,資本市場密切關注支援,新技術創新企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建議新技術創新企業密切關注產業發展規律和汽車產品的特殊要求,迅速融入汽車產業。
首先,產品要達到車規級要求。汽車是集新技術之大成的產品。新技術、新型零部件應用於汽車產品,需要達到車規級,主要包括質量和產品一致性要達到ppm級,成本比一般消費產品要低1到2個數量級,這樣將會擁有大批次、長期供應的市場。
其次,汽車是長週期產品,整車企業對於主要零部件不接受獨家供貨,有一定實力的整車企業也不接受“黑盒子”供貨。所以,新技術創新企業要注重與整車企業的合作,注重新技術生態的建設。
5. 汽車行業層面
在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新階段,整個汽車產業的生態都會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全行業都要跟上這個變化。
首先,在創新發展階段,需要有適應創新的生態。目前,動力電池技術還需不斷完善,智慧網聯汽車各項技術並沒有完全成熟,新型電子電氣構架正在形成。因此,全產業鏈、全技術鏈都需要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形成有利於新技術發展完善的生態。這與引進技術、跟隨發展階段大不一樣。在跟隨發展階段,由於技術已基本定型,企業的主要任務是搶佔資源、競爭發展,誰能夠爭取到政府批准建立合資企業引進技術,誰就搶得了發展先機。在搶佔資源以後,企業的主要任務也是管好質量、降低成本、搞好銷售,與友商合作是排在第二位的任務。而在創新發展階段,組織密切合作的技術鏈,團結合作突破關鍵技術,建立相對完善的供應鏈,才能真正實現新技術的市場應用。將新技術發展完善,並且建成相應的生態和供應鏈,是排在第一位的任務;友商之間相互競爭,應該排在第二位。
其次,在綠色發展方面,除了需要突破關鍵技術以外,還需要把握市場節奏。綠色發展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但綠色發展往往也意味著成本提高,企業孤軍冒進會增大運營風險。因此,需要行業形成技術進步的群體,共同把握技術進步的節奏。此外,也需要與政府有良好的互動,營造適應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環境。
第三,在創新引領、綠色發展階段,需要大量適應新技術應用的新標準,還需要建立把握全行業進步節奏的法律法規。對此,行業協會、工程學會、各個產業聯盟責無旁貸。這是單個企業無法完成的任務,國外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引用。這就需要行業組織廣泛聯合企業,與政府管理部門反覆溝通。另外,在中國汽車產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需要構建在目標市場適應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各行業組織需肩負起相應的責任。事實上,當初發達國家的車企進入中國時,就是這麼做的。
6. 政府相關管理部門
首先,需要政策導向,建立有利於創新發展的社會環境。政府要加大力度重點支援基礎技術、共性技術發展,在汽車新技術發展重點區域,建立技術服務平臺。對於產品技術,政府應採取技術中立路線,支援、允許多種技術路線發展。
其次,法律法規要包容新技術發展,建立對新技術包容的“沙盒”管理或者“豁免”制度。要注重掌握技術進步、使用者利益和產業安全之間的平衡,避免“一放就亂、一管就死”。要及時修訂不利於新技術發展的法律法規。
第三,主管不同領域的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合作,形成促進新技術發展的合力。技術進步、產品管理與基礎設施建設要互相配合,互相適應。
第四,新技術發展和市場培育需要時間,促進新技術發展的相關政策應保持較長的週期。
第五,在新階段,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市場對於產能過剩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政府有關部門可適當放鬆關於產能的控制。應允許企業之間“代工”,這樣有利於創新型企業迅速進入產業化階段,也有利於過剩產能的利用。應降低其他行業進入汽車行業的壁壘,支援更多新技術進入汽車行業,促進汽車行業的創新發展。
總而言之,進入新階段,面臨新挑戰,需要新思路。無論如何,中國汽車產業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有著更強的行業實力,有著更好的發展環境,我們建設汽車強國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本文作者系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
文:董揚 編輯:李卿 版式:劉曉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