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時,我軍誕生了800多位開國少將,在這些開國少將中,蘇魯是其中不顯山不露水的一人,不過他的名氣卻不算小,網上和他有關的文章或者資歷中,都說蘇魯是唯一的正團級少將,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在授銜時,正團級幹部也能評少將嗎?當然不是這樣的。
蘇魯是湖南省瀏陽縣人,1927年參加紅軍,一生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晉中戰役中,時任華北軍區某旅副旅長的他,身先士卒,親率一個團和敵軍血拼,面對數倍於幾的敵軍,他沉著應戰,眼見有部分陣地丟失,打紅了眼的蘇魯抄起槍,率突擊隊衝入了敵陣,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最終把丟失的陣地全部奪回。在他的有力指揮下,華北軍區成功完成了追殲殘敵的計劃。
三大戰役結束以後,全軍施行整編,蘇魯出任華北軍區18兵團62軍184師副師長,此後他率部參加了太原戰役,當時184師的戰鬥任務是攻取太原東門外的紅房子據點。該據點易守難攻,部隊幾次強攻均失敗,為了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他親率突擊隊上陣和敵軍廝殺,終於殺開了一條血路,部隊攻克了紅房子據點。不過他也在這次戰鬥中受了重傷,右臂被炸斷,只剩左臂。他仍然很樂觀,說就算只有一隻手,照樣能為革命做貢獻。
太原戰役結束後,華北軍區18兵團劃歸一野指揮,參加解放大西北的任務,所以在蘇魯住院期間,他所在的部隊已經開拔奔赴了大西北。他傷愈出院以後,堅決要求歸隊回184師工作,但是組織上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不適宜繼續留在作戰部隊,於是就把他留在了地方工作,出任長治軍分割槽司令員。作為地方軍分割槽司令員,職責和作戰部隊完全不一樣,主要任務不是打仗而是國防動員,所以他當然會有失落感,不過他也沒在意,仍然兢兢業業地工作著。
蘇魯在長治軍分割槽司令員的崗位上工作了五年之後,山西省軍區考慮到他年紀偏大,而且在革命戰爭年代多次負傷,有意讓他離職休養。雖然組織上也是一番好意,但蘇魯卻覺得難以接受,因為他熱愛國防事業了,對部隊也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確實非常捨不得,為了繼續留在部隊工作,他向省軍區提出,希望安排他看守部隊倉庫。
當時軍隊的倉庫幾乎都是團級編制,最高也才是正團,長治軍分割槽是標準的正師級建制。蘇魯從軍分割槽司令員到部隊倉庫主任,相當於從正師級降為了正團級,這事在省軍區看來有些匪夷所思,沒敢答應,後來多次和他溝通,才同意了他的請求。此後他出任解放軍某部隊倉庫主任,檔案上記錄他此時的級別為正團級。
1955年9月的一天,蘇魯接到上級命令去北京接受組織上對他的表彰,在授銜儀式上,他被授予了少將軍銜,由此成為了新中國的開國少將。所以許多人說他是正團級少將,不過情況卻並不是這麼回事。
授銜時,將領們的軍銜基本上是由職級決定的,在職級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再根據資歷、功勳、代表性進行微調。那麼蘇魯授銜時什麼職級呢?是所謂的“正團級”嗎,當然不是。畢竟他在建國初期就已經是正師級的軍分割槽了,後續雖然當了正團級的倉庫主任,但級別沒有變化,仍然是正師級。那麼正師級幹部在55年授銜時,能授少將嗎?當然不能。
按照授銜時的規定,開國將軍的最低職級是準軍級,即軍參謀長、軍政治部主任或者同級職務。正師級當然低於準軍級,沒法授少將,那麼蘇魯的少將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正式授銜前夕,組織上把一批老資格的正師級的軍官,其職級提升為準軍級,這樣的幹部有100多人,其中就包括蘇魯。所以他授銜時的職級不是正團級,而是準軍級,符合授少將的標準。
其實軍官的職級是由組織上確定的,不是由軍官授銜時的職務來定的。如從國軍起義過來的兩位上將:陳明仁和董其武在授銜時擔任軍長,標準的正軍級幹部,最高能授中將。他們作為軍長能授上將, 是因為他們在52年評級是正兵團級,符合授上將的標準。他們在授銜時雖然是軍長,但是職級卻是正兵團級,這和蘇魯的情況比較類似。
同樣的還有莫文驊中將,他在解放戰爭末期擔任過四野兩個兵團的政委,本應是正兵團級上將,但是在52年評級時被降為準兵團級,所以沒被評為上將,只評了一箇中將。
所以所謂的蘇魯是“唯一的正團級少將”,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雖然他當時擔任正團級職務,但是組織上給他定的職級不是正團級,而是準軍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