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抗戰的喜峰口之戰,日軍沒料到的是,自己裝備精良的軍隊竟然敗在了29軍的大刀之下。戰後,面對著大量殘肢斷體的日軍屍體,日酋不禁哀嘆:
“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榮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西北軍大刀的起源
在軍隊中推行大刀,其實也是馮玉祥的無奈之舉。
清末民初,是現代軍事從冷兵器時代向熱兵器時代轉折的時期,不僅在軍事理論方面出現了質的變化,兵器的改變亦是如此。
但馮玉祥的西北軍所佔據之地都是地瘠民貧,根本無力為部隊配備大量的先進武器,為此,西北軍也只得因陋就簡,發揮潛力。在內,大力鼓勵部隊訓練武術,馮玉祥聘請了武術名宿馬鳳圖編創了“破鋒八刀”;在外,大力購買可以連發的手槍,然後把經過了嚴格訓練的武術隊編為手槍隊,再配備大刀,於是,一支精銳部隊出現了。
在民國時期,軍閥部隊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些番號為“手槍旅”或“手槍團”的部隊,只要是這個番號出現,那必定是精銳。
很多人都認為,一支僅持有手槍的部隊怎麼能被稱為精銳?其實,這是大家不瞭解這種手槍。這種槍,在中國被稱為駁殼槍、匣子槍、盒子炮,正式的稱呼是德國造毛瑟手槍。
在民國時期,西方列強為了控制中國的武器,優良的武器裝備是不賣給中國的。
在當時,中國最需要的是連發速射武器,而西方僅是賣給中國少量的,根本滿足不了需要。無奈之下,中國的採購人員只得選中了這一款被德國視為“雞肋”的毛瑟手槍。因為這種手槍在擊發的時候上下跳動的幅度過大,保證不了精度。為了保證精度,只得再給槍配備一個槍殼,作戰時把槍殼的下部插到地裡固定,把槍插到殼子上用以射擊,這也是毛瑟手槍為何被稱為駁殼槍的原因。
有總比沒有強。見實在是無法買到精良的速射武器,中國的採購員們只得大量購買這種駁殼槍。而德國人,正愁這種槍賣不出去,雙方一拍即合。於是,中國軍隊內就出現了大量的“手槍旅”或“手槍團”了。
還是國人比較聰明,除了把毛瑟手槍當衝鋒槍使用之外,國人還創造性把毛瑟手槍橫著打,這樣就解決了豎著打上下跳動的缺陷,有的用槍高手,還可以甩著打,這樣的射擊精度更高。
但由於毛瑟手槍的射擊距離問題,這就註定了這種“手槍旅”或“手槍團”只能限於近戰和夜戰。
中原大戰結束後,西北軍四分五裂,以宋哲元和張自忠為首的一批原西北軍將領透過一系列地謀劃成立了29軍,駐紮在熱河地區。
1933年3月,長城抗戰爆發。29軍首當其衝,成為了與日軍作戰的主力。
單憑武器而論,29軍是根本無法與日軍相比的,不僅重武器不在一個級別上,就連步兵的輕武器也相差太大。就以步槍為例,29軍的輕武器漢陽造步槍與日軍的標配武器三八大蓋相比就不佔優勢。
一戰之前,由於重型武器的出現,如坦克,各國對單發輕武器的設計思路也開始發生變化。因為輕步兵配合坦克作戰,步槍最佳的射擊距離為400米,而非原來的600~800米,因此,各國紛紛開始縮短步槍的長度,如德國的毛瑟98式步槍從1.24米調整為1.1米,蘇聯將莫辛納幹步槍從1.3米改為1.2米。
民國政府由於受德國軍事的影響較大,也開始把漢陽造從原來的1.25米改為995毫米。而日本,則完全不受這個影響,他們在明治38年(1905年)就已經完成三八式步槍的定型,並在明治43年(1910年)完全裝備部隊。三八式步槍的長度是127.6釐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而漢陽造加上395毫米(連柄517.5毫米)的刺刀,全長不過1.39米,與日本的三八槍相比短了35.4釐米,這要是拼刺刀,中國軍隊的劣勢顯而易見。
日本之所以不縮短步槍的長度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日軍認為士兵拼刺很有利於他們提倡的所謂“武士道精神”。
其二、日本的工業能力相比西方列強弱,坦克並沒有廣泛應用於一線作戰。
其三、日本士兵個子比較矮,1.5米就被視為正兵,屬於典型的短胳膊短腿,如果步槍的長度不夠,在拼刺的時候那可就太吃虧了。
而中國軍隊方面的,漢陽造雖然造了不少,但並沒有相應的配備刺刀,就以漢陽兵工廠為例,造出了百萬把的步槍,卻僅造了2310把刺刀。逼得中國軍隊沒辦法,只得把大刀當作了肉搏戰的主要武器了。
其實,早在東北軍駐守在平津時期,張學良就認識到中國軍隊日後的主要作戰對手就是日本,為此也進行了想了一系列的辦法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既然刺刀沒辦法,那就只能從大刀入手了。為此,張學良邀請津門著名的武術家韓慕俠到部隊指導訓練。
韓慕俠到了部隊之後發現了兩個問題,一是部隊教官教授的拼刺技術是少林槍法。少林槍法雖然厲害,但是掌握起來比較難,用來訓練部隊不容易快速見效,為此,韓慕俠就改用形意槍法來訓練部隊拼刺;第二個問題是部隊操練的“破鋒八刀”雖然厲害,但仍然顯得過於繁複了,為此,韓慕俠就在“破鋒八刀”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把原來的八個招式改為“順步砍、拗步砍、左右砍、連剁帶劈”。而且,韓慕俠為了讓大家認識到練好大刀的重要性,還現身說法,在與一位學員以大刀對刺刀表演之後,他讓這位學員用槍朝他射擊,並且再三強調一定要認真瞄準,千萬不能打歪了。那位學員在認真瞄準射擊之後,卻發現子彈打飛了。這時候韓慕俠才說了其中的道理,即便沒有用刀砍死敵人,可由於大刀和對方的步槍相碰,也會使對方槍的準星發生偏移,造成射擊不準確。
在韓慕俠的精心訓練下,參與訓練的部隊編為了一個拼刺大隊、一個大刀隊和一個長刀大隊。可由於軍餉的原因,這三支大隊的訓練停止,後被編入了宋哲元的第29軍。
因此說,29軍的大刀隊其實還是始於張學良。
長城抗戰爆發後,由於湯玉麟不戰而逃,熱河在短短几天內就淪陷於日軍之手。日軍佔領熱河省府承德後,分兵攻打古北口,東北軍112師張廷樞部和中央軍25師關麟徵部戰敗,丟掉了古北口;另一路日軍由鈴木旅團和服部旅團組成,兵鋒直指喜峰口。
3月9日,喜峰口戰鬥正式打響。
日軍兩個旅團來勢洶洶,在重武器的配合下攻佔了喜峰口主陣地。9日夜間,趕到喜峰口接防的第29軍37師217團團長王長海親率部下大刀隊向喜峰口日軍發起反攻並收復了陣地。
3月10日,日軍發起反撲,29軍在日軍武器的優勢面前雖然頑強守住了陣地但損失慘重。3月11日,為了破壞日軍的炮火對29軍的殺傷,旅長趙登禹決定發起夜襲,利用29軍手槍隊在近戰和夜戰上的優勢,先打掉日軍的炮兵陣地。在趙登禹的指揮下,500餘名大刀隊員兵分兩路對日軍發起夜襲,左路襲擊日軍的騎兵部隊和步兵的宿營地,右路襲擊日軍的炮兵陣地。日軍沒有料到29軍竟敢於在白天的戰事中損失巨大的不利局面下,在夜間仍然敢於發動奇襲,根本就沒有設防,很多日軍在睡夢中就成為了異鄉之鬼。
此役成為了日軍的夢魘,因為按照日本的風俗,一個人如果失去了首級,其魂魄就不能返鄉。以至於在日後的戰事中,日軍為了防止被砍頭,竟然在脖子上帶上了鐵箍。
29軍大刀隊一戰成名。
可是,29軍大刀隊也在屢次的戰鬥中折損嚴重,生還者寥寥。
大刀隊的戰功雖然輝煌,但也掩蓋不了當時中國軍隊武器裝備落後的事實。要想徹底戰勝日軍,靠的並不是冷兵器的大刀,而是全國人民的抗戰覺悟、決心與訓練精良的軍隊和強有力的武器。
長城抗戰結束之後,喜峰口的大刀之戰已經從具體的歷史事件,轉化為抗日戰爭和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徵。
那麼,除了29軍,其他的中國軍隊就沒有用大刀給日軍幾分顏色看的部隊嗎?還真有。
川軍的刀法也很驚豔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在國民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全國各路軍隊迅速統一了番號,分別奔赴抗日戰場,川軍第20軍楊森部是第一支奔赴抗日戰場的川軍部隊。
和全國其他部隊一樣,川軍同樣面臨著武器落後的情況,甚至比起其他部隊還多有不如,但這並未能影響川軍將士們抗日殺敵的決心。
1937年10月13日,20軍加入淞滬戰場。隨即接到了一道命令,接防頓悟寺陣地,這個任務又隨後被楊森交給了先頭部隊向文彬團。
戰事一開,向文彬部就開了眼界,日軍的機槍和火炮數量之多令川軍將士們眼饞得很,雖然損失巨大,但此時的川軍將士們已經忘記了傷亡數字,他們的第一想法就是如何把日軍的這些機槍給搶來。頓時,頓悟寺陣地前出現了其他戰場從未見過的一幕,川軍將士前赴後繼,不顧死傷地向日軍發起進攻,即便要死,也要把日軍的武器給搶來。
日軍也沒料到這支穿草鞋的部隊竟然這麼能打,這麼不怕死,被川軍趕出了頓悟寺。第20軍一戰成名。
但日軍地反撲隨即展開,在大量火炮地掩護下,日軍瘋狂地衝上了陣地要與川軍拼刺刀。按照日軍以往的經驗,除了在華北的喜峰口日軍在肉搏戰中吃了大虧外,與其他中國軍隊肉搏,他們還沒有吃過虧。可是,在頓悟寺之戰中,日軍終於領教了另一種刀法,雖然姿勢不好看,雖然沒有名氣,但也足夠驚豔。
長城抗戰之後,日軍善於拼刺的“名聲”早已在外,中國軍隊各部不會不想辦法破解。20軍的絕活就是每當日軍持槍刺來的時候,並不招架或者格擋,而是順勢仰面倒地,在倒地的瞬間揮起手裡的大刀砍斷日軍的手臂。就這樣,在頓悟寺陣地上頓時出現了無數條日軍的手臂。日軍根本就沒有見識過這種路數,死傷一片,被向文彬團連續突破了幾道陣地,敗下陣來。而向文彬團也在不斷地衝殺中損失慘重,待到與桂軍換防的時候,一個團的兵力僅剩下一個連。
作為一種冷兵器,大刀,已經告別了歷史舞臺,但是,大刀在抗日戰爭中建立的殊勳卻始終鐫刻在中國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