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長征是一次悲壯而偉大的征程,那麼,血戰湘江是紅軍史上的紅色驚歎號。那種悲壯、慘烈和輝煌讓後人刻骨銘心。
88年後的今天,我仍覺得我們只是完成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以後的路更艱辛、更困難、更偉大。而88年前的那一個驚歎號,無時無刻在書寫血與火,生與死,存與亡的歷史畫卷,那段不朽的歷史究竟給我們哪些啟示?又有哪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刻的反思?
湘江戰役(簡略)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三道封鎖線,由湖南南部向廣西北部進軍。此時蔣介石任命何健為“剿總”司令,務必將紅軍主機殲滅在湘江以東地區。何健指揮16個師共77個團的兵力分五路圍剿紅軍,加上桂系5個師在全州、興安、灌陽等地阻擊紅軍,粵軍4個師向三省邊境靠攏,貴州王家烈也趕往湘黔邊境,共計兵力30萬人,對紅軍形成合圍之勢,攔截紅軍南下。
而中央紅軍這邊,由於博古和李德的瞎指揮,消極避戰,邊打邊退,為了與湘西的紅2、6軍團匯合,博古、李德計劃將中央紅軍分兩路進軍,其中右路軍經保和圩青和圩向嘉禾方向前進,左路軍紅1、9軍團經梅田向武臨、藍山前進,軍委第一二縱隊及紅5軍團為中央縱隊,跟隨其後。
11月25日,中央軍委分四路縱隊從全州、興安搶渡湘江。紅1、2軍團擊破桂軍進入廣西北部,紅1軍團第二師渡過湘江,控制湘江兩岸渡口,第二天,紅3軍團第四師第10團也渡過湘江,紅5軍團扼守蔣家嶺、永安關,追擊國民黨軍,掩護其他部隊過江。
敵人有飛機支援,戰鬥更加激烈。紅軍與敵軍展開白刃戰,但終因力量懸殊,第二道防線被突破。30日,紅5師奉命撤出戰鬥,新圩由紅6師第18團接防。在新圩阻擊戰開始的當日,“追剿”軍第1路(湘軍)3個師從全州南下,企圖控制湘江各渡口,將紅軍攔腰截斷。傍晚,紅1軍團第2師警戒部隊在魯板橋與湘軍第16師交戰,隨後退至腳山鋪陣地。
在新圩、腳山鋪、光華鋪阻擊戰的同時,擔任紅軍總後衛的紅5軍團,在永安關、水車一帶阻擊“追剿軍”第3路的追擊,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及紅軍主力渡,第34師和紅3軍團第18團餘部被阻於湘江東岸,轉戰於灌陽、道縣一帶,雖經英勇戰鬥,予敵重大殺傷,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包括師長陳樹湘在內的絕大多數指戰員犧牲。
湘江戰役結果
湘江戰役,雖然經過英勇奮戰突破了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但是讓紅軍損失巨大,過湘江後,紅軍由8.6萬人銳減到3萬餘人。
全州旁邊的湘江轉彎處,由於水流變緩,這個地方叫嶽王塘,上游陣亡的屍體幾乎全部彙集到這裡。紅軍屍體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沒了以往的自然色,充滿灰色和紅色。
這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損失最大的一次,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
“左傾”冒險主義領導下的紅軍實行了逃跑主義,是造成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最後能渡江,是我黨指戰員有些高度的革命信仰和英勇奮鬥的精神,為了阻止敵人,衝破敵人的封鎖線,他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掩護中央軍委過江,雖然結果是已經渡過湘江,但是,這種戰略思想沒有發揮出紅軍的長處,教科書式的和敵人打消耗戰、堡壘戰,這是導致湘江戰役損失慘重的重要原因。
湘江戰役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一、輕敵冒進,不聯絡實際
湘江戰役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由於博古等人的冒進、脫離實際情況的指揮作風,幾乎讓紅軍毀滅於此。所以,博古、李德等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同志主張紅軍應當向西走,不能進入湖南。而博古等人不聽從建議,自以為是,一意孤行,還貶低毛澤東的“遊擊主義”、“逃跑主義”,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給紅軍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
博古等人忽視了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容不得他人提出的意見,總感覺紅軍可以和國民黨軍隊硬碰硬,這種紙上談兵的行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二、沒有統籌全域性,缺乏戰略眼光
正所謂兵貴神速,抓住重要的戰略時機至關重要,優柔寡斷是兵家大忌,錯過了戰機,就很難有翻盤的機會。
急行軍講究輕裝上陣,沒有必要帶上過多的物資,而博古等人,把所有能帶的東西都帶上,恨不得全部帶上,導致行軍速度慢,這些東西反而成為軍隊的負擔,導致行軍速度緩慢,讓敵人抓住機會。
如果能提前渡江,趕時間就是在趕生命,追兵就有可能不能到達預定地點,保留下來的力量就會多一點。
三、指揮是一門藝術
能作為軍隊的指揮,不單單是理論知識要豐富,實際能力也要夠強。趙括的紙上談兵就告訴我們,能說會道是不能指揮好軍隊作戰的。
博古李德等人,不懂隨機應變,不瞭解國民黨軍的變化,因循守舊,錯失了突圍的最佳時機。俗話說,戰場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抓住敵人的弱點和漏洞,尋找找戰機,方可打得敵人措手不及。
湘江戰役以紅軍“慘勝”告終,這種勝利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好在,湘江戰役為後來的遵義會議打下了思想基礎,能順利召開遵義會議,湘江戰役是一個重要的部分,黨和紅軍在生死關頭,選擇了正確的路線:確定了毛澤東重回黨中央領導。此時,才真正挽救了革命,研究了黨和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