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九六四年的九月,曾經在紅十四軍擔任重要職務的周方來到了江蘇南通地區西顏莊村,很快就在村長的召集下八名村民和周方會面,當天下午村民蘇國民就帶著周方一行人來到了村莊外的垛子口。這個所謂的“垛子口”其實就是一塊荒蕪的亂葬崗,這裡到處都是橫七豎八的墳頭。眾人在一個墳頭前停下了腳步,周方立刻組織大家挖開墳墓,在挖開墳墓後一口腐朽嚴重的棺材映入眼簾。開啟棺槨後眾人發現此人遺骨雖然完整,但是明顯不符合當地埋葬的規矩,他的遺骨異常扭曲,而當地埋葬的規矩必須要保持遺骨平直。為何眾人要開啟棺材搜尋此人的遺骨呢?此人究竟有何特殊身份,為何遺骨如此扭曲就匆忙下葬了呢?那棺材中的遺骨究竟是不是周方所尋之人呢?
渴望改變命運的青年人
紅十四軍周方所尋之人便是何昆,他受到開國上將張愛萍將軍的委託已經尋找此人三十餘年但一無所獲,為何他們要執著於要找到何昆的遺骨呢?這還需要從何昆說起。何昆出生在一八九八年的湖南永興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中,他們家庭所遇到的困難在當時也是無數家庭所面臨的困難,而何昆並沒有被這些困難和挫折影響自己的個性,他從小就喜歡見義勇為,性格極其倔強。
父親對這個個性極強的兒子也充滿了希冀,他希望何昆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所以父親頂著家庭的重擔將十歲的何昆送進當地的私塾中讀書,但好景不長,因家鄉天災讓何昆家中出現變故,父親實在無力繼續供何昆讀書。所以不得已何昆只能夠輟學回家,幫助父親承擔起家庭的重擔,父子倆終日在田間忙碌。
父子二人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但年復一年的勞作雖然二人筋疲力竭,但是隻能夠勉強為生。於是父親在何昆二十歲的時候帶他離開了家鄉,開始到外闖蕩。最後這對父子在韶關的一個小鎮上開了一家客棧。自此何昆不僅需要幫助父親操持客棧的生意,而且在空閒的時候挑貨沿街叫賣,補貼家用。
雖然父子二人透過這樣的方式收入要比之前多出許多,但是二人為此付出的辛勞卻沒有減少。但這一段時期的經歷讓何昆能夠接觸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等,這讓何昆意識到命運難以改變的原因隱隱約約是這個黑暗的社會所致,但從小個性十足的何昆並沒有被這種黑暗嚇倒,而是更加渴望著改變自己的命運,和這黑暗的社會作鬥爭。這也為他以後能夠堅定地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就在何昆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這幾年,中國的局勢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四處混戰的時代,但是革命黨人和全國民眾追求進步的力量和熱情不斷高漲,一場新舊勢力之間的交鋒已經悄然展開,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孫中山先生決定組織北伐軍討伐各地軍閥,結束這種四處混戰的亂局。
而黃埔軍校就成為青年人們夢寐以求嚮往的地方,雖然此時的何昆並不完全明白孫中山先生的理想,但是他知道軍閥混戰讓他們這些貧苦大眾難以翻身。所以在一九二五年的時候何昆便隻身一人來到廣州報考了黃埔軍校,最終也順利成為了黃埔軍校第四期的學生。這一年他已經二十七歲。
何昆對於其他黃埔軍校的學員來說年齡已經不算小,但是他在考入黃埔軍校後不僅努力學習各種新知識,而且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戰友。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何坤的思想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對於中國局勢的瞭解更加深刻。當然,他在黃埔軍校中接觸到我黨的許多優秀同志,透過他們何昆才意識到只有我黨才能夠真正地拯救窮苦大眾,幫助他們翻身。於是何昆就秘密地加入到我黨之中。
秘密從事革命活動
在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順利進行的時候,蔣介石在一九二六年卻為了擴大自己的地位以及權力,便陰謀製造了“中山艦”事件,我黨的許多成員都被蔣介石排斥並且開除,這就讓何昆的身份遭到暴露,於是何昆在組織的安排下離開黃埔軍校,來到廣東三水縣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這次事件是蔣介石最終暴露真實面目的一個縮影,也是一個訊號。不出一年的時間蔣介石就發動了“四一二事變”,這就徹底宣告著蔣介石背叛革命的真實面目已經暴露,在蔣介石背板革命之後就開始瘋狂地逮捕進步人士和我黨成員,一時之間全國各地都陷入了蔣介石製造的白色恐怖之中。
在廣東從事革命活動的何昆身份不幸再次暴露,他和二百多人被敵人特務暫時關押在一家電影院中,但是自小身手矯健的何昆並沒有坐以待斃,他知道等待下去的結局只有死亡。於是他和一些同志便趁著敵人看守放鬆之際爬到屋頂,最後從屋頂順利逃出來電影院。剛剛脫離虎口的何昆他們不敢大意,於是他們偽裝成逃難的農民,最終一路上有驚無險,順利逃出了廣東,一路輾轉來到武漢,並且及時和黨組織取得了聯絡。
何昆在和組織重新取得聯絡後便再次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的活動中,因為蔣介石的叛變使得大革命失敗,並且肆意逮捕我黨成員,這一切讓我黨遭受到巨大的損失。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局面以及指明我黨未來的發展道路,組織上便在漢口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而何昆也參與了這場重要的會議。
在這場會議結束後,為了反擊蔣介石對中國民眾的獨裁統治,便決定發起反抗蔣介石統治的起義計劃。而何昆便被組織安排到廣州並且組織領導廣州起義。不久後廣州起義爆發,在起義剛開始的時候戰事非常順利,起義開始後何昆帶著戰士們衝鋒陷陣,浴血奮戰,沒過多久廣州大部分地區就已經被攻克。
但是這場起義起義軍準備並不充分,戰士以及武器裝備遠遠不及當地的軍閥,而這些軍閥背後還有蔣介石以及帝國主義的支援,雖然在前期起義軍拿下了大部分地區,但是不久之後敵人就重新組織隊伍進行攻擊,起義軍孤軍無援,最後起義宣告失敗。雖然這次起義失敗,但是這次起義大大鼓舞了人民群眾武裝反抗軍閥和蔣介石的熱情和信心,為我黨之後的起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廣州起義失敗以後,何昆接受組織的命令先後前往武漢以及上海秘密從事革命工作,隨著鬥爭的形勢越來越嚴峻,何昆只能夠被迫撤出上海,最終來到江蘇的通海地區。因為何昆鬥爭經驗豐富,所以組織要求何昆在這一地區發展革命武裝。而何昆在接到組織的命令後就開始深入這一地區,並且透過夜以繼日的努力終於組建了一支革命隊伍,這支革命隊伍在不斷地壯大,最後在組織經過深思熟慮,便決定將這裡的紅軍游擊隊組建成一支工農武裝力量,何昆擔任軍長,帶領張愛萍等人一起組建這隻工農武裝。這支工農武裝也就是紅十四軍的起源。
和張愛萍結識 配合攻打老虎莊
當時被改編進紅十四軍的有兩個支隊,何昆不僅是紅十四軍的軍長,而且還兼任第二支隊的隊長,此時的張愛萍擔任第二支隊第二大隊的隊長,可以說何昆是張愛萍的直接上級。並且何昆要比張愛萍年長十二歲,他始終將其視為自己的兄弟和助手。他們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裡培養出濃濃的戰友情誼,在和敵人作鬥爭艱苦過程中張愛萍跟著何昆學到了許多軍事指揮能力,並且將何昆當做自己的親大哥一般對待。
但是在當時的鬥爭形勢非常嚴峻,何昆和張愛萍以及紅十四軍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紅十四軍建軍後活動的範圍在江蘇的通海地區,他們就如釘子一般狠狠地楔入敵人的心臟位置,這雖然讓敵人非常難受,但是在當時看來紅十四軍所處的地理位置處處都受到敵人的限制。其次紅十四軍的戰士以及擁有的武器裝備非常稀少並且老舊破損不堪。
但是紅十四軍成立之後,在何昆的帶領下戰士們不僅能夠克服一切苦難,軍長何昆親自帶著戰士們進行軍事訓練以及教授一些實用的武術動作。不僅如此,他也更加註意紅十四軍的思想教育和建設,他了解到部分戰士在之前不僅每月會領取六塊大洋的津貼,而且還會到老百姓家中吃飯。何昆認為這無疑給當地的老百姓的增添負擔,所以就帶頭動員大家向江西的紅軍戰士學習,每月都自覺只領取三元津貼,剩餘的錢都來補助老百姓的生活。最終大家在何昆的帶領下最終和老百姓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好。
紅十四軍初具規模之後,何昆就開始想方設法擴大其影響,於是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便決定主動向敵人的據點發起進攻,以便掌握戰戰場的主動權。一場大戰正在醞釀之中,在一九三零年的三月,何昆帶著紅十四軍從戈家堡出發出其不意迅速包圍了靖江縣的長安市,敵人完全沒想到我軍會突然發起突襲,所以毫無防備。
在戰場打響之後,驚慌失措的敵人沒怎麼抵抗就開始四處潰逃,其中一部分敵軍自知無法抵抗紅軍的攻勢,於是便龜縮在堅固的據點之中,嚴防死守,不敢援助的已經潰散的敵軍。何昆帶領紅軍佔據了敵軍的幾個據點後不僅獲得了紅軍所緊缺的武器裝備;而且還將敵人從老百姓手裡搜刮而來的糧食全部分給了貧苦百姓。
這一戰讓紅十四軍威名遠播,但也讓敵人聞風喪膽,尤其是如皋西鄉各個地主憂心不已。於是他們紛紛出錢出力組織起武裝力量,並且修築了許多堅固的堡壘勇於抵抗我軍。雖然一時之間讓這些村莊如同鐵通一般無法突破,但是其中有一個年輕地主季愷卻是北平大學的進步學生,他因父親去世繼承家業,但是在他的內心卻傾向於革命。於是他便暗中找到何昆希望能為革命事業做出一番貢獻。
何昆在接到他的書信後十分欣喜,當即命令一班戰士在季愷的帶領下偷偷潛入村莊之中,而何昆帶領大部隊開始攻打村莊的堡壘,正在激戰正酣的時候,那一班戰士如同“天兵天將”一般出現在敵人的後方,就在這樣的裡外夾擊之下敵人瞬間驚慌失措,不久之後戰士們就斃敵六十餘人,而村莊中的七八名經常魚肉鄉里的地主惡霸也被我軍抓獲。最終這些惡霸在群眾的強烈要求之下,何昆將他們就地處決。
紅十四軍在何昆的帶領下逐漸發展壯大,革命根據地也在不斷擴大。但由於紅十四軍有兩個地區的游擊隊組成,這兩個地區之間有一處重要的戰略要地老戶莊被敵人把守著,這塊地區嚴重限制了兩個隊伍之間的溝通。何昆深知如果任由他們發展,自己的隊伍將會被分割包圍,徹底陷入危機之中。於是何昆和同志們經過仔細研究,決定將老戶莊這根釘子拔除。於是紅十四軍便趁夜對老戶莊發起了攻擊,但是由於老戶莊中擁有敵人大量修建的堅固堡壘,所以這次進攻最終無功而返。
但是紅軍戰士們卻不會輕易放棄,在不出一個月的時間紅軍戰士們在何昆的帶領下再一次重新部署攻打老戶莊。這一次攻擊紅十四軍決定兵分三路,不久後戰鬥爆發,這場戰鬥十分激烈,敵人拼命地阻攔紅軍的步伐,何昆帶著戰士們衝鋒在隊伍的最前方,許多戰士英勇犧牲在衝鋒的路上,最後何昆帶領的先頭部隊佔領了一塊平坦的曬穀場。
在曬穀場的西邊就是一條護村河,敵人在護村河上面建築了大量的碉堡,而且敵人配備了交叉的的輕重火力,只要能夠拿下這條河,就能夠進入老戶莊之中。此時何昆帶領的先頭部隊已經在曬穀場之中,如果繼續向老戶村進攻那紅軍必定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敵人卻持續龜縮在碉堡之中堅守不出,這樣的形勢讓何昆十分著急。
何昆著急如果在拿不下老戶莊,那來自其他地區的敵人援軍將會來援,這樣會讓武器和數量本不佔優的紅十四軍導致全軍覆滅,但是何昆帶領的先頭部隊向護村河發起進攻的戰士們卻一批又一批倒在血泊之中。這讓何昆更加著急更加心疼。
但隨著戰場上的形勢愈發危急,何昆已經不能夠再猶豫,而是下定決心要拿下老戶莊。於是他便仔細觀察了河對岸的敵情,發現敵人雖然火力猛,但是依舊有很多射擊死角。於是他就對著張愛萍說道,我用機槍壓制敵人的火力,分散敵人的注意力!掩護戰士們過河!
說罷躲在谷堆後面的何昆就站到了張愛萍的肩膀之上,用全軍唯一一把機槍瘋狂地掃射敵人,他並沒有希望給敵人造成多大的損失,而是藉此能夠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即可。只要能夠給戰友們正確渡河的機會那麼戰場上的局勢就可以再次扭轉。
雖然敵人一開始注意到瘋狂掃射的何昆,並且調轉武器向他射擊。但是沒過多久敵人便意識到何昆的真實意圖。於是敵人在何昆開火的時候便停止了射擊。而是專門打擊準備I渡河的戰士。但即便這樣,戰場的局勢逐漸發生扭轉,何昆和紅軍隊伍們開始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但好景不長,突然出現了兩種情況讓敵人再次佔取上風。
其中第一個情況就是敵人的援軍已經趕到,我軍已經失去了最好的進攻時機;另一個情況就是由於何昆一時之間讓敵人的火力全部向他打來,這就讓何昆身中數彈,何昆在受傷後直接從張愛萍的肩膀上跌落下來,重重地摔倒在地上。
後來張愛萍在會議軍長何昆倒下的那一幕中這樣寫道:“當時我根本看不到何昆同志的表情,只能夠和其他戰士一樣聽到他大喊著向前衝,戰士們看到何昆將敵人的火力壓制住,紛紛往前衝鋒!在他倒下的那一刻,本以為是沒有站穩,但是這才發現他渾身被鮮血包裹!但是何昆卻倔強地將機槍交給我,讓我繼續進攻!”
最終因為敵人援軍以及我軍的攻擊無法持續,只能夠選擇先行撤退。受傷嚴重的何昆就在戰友的保護下向鄒家岱一帶撤退,在撤退的路上,紅軍戰士們抬著何昆來到一間破廟之中稍作休整,但是此刻何昆身體情況已經十分虛弱,並且血流不止。最終年僅三十二歲的何昆最終犧牲在破廟之中。張愛萍和其他戰士們對何昆的犧牲悲痛不已,戰士們只能夠抬著他的遺體進行轉移。
張愛萍三十五年的尋找之路
但敵人在“大勝”之後卻不肯放棄追擊,面對敵人窮兇極惡的追擊,戰士們為了快速轉移只能夠將何昆的遺體交給當地的村民進行處理,為了不讓老百姓受到連累並沒有向他們告知何昆的真實身份,由於當時敵人的反撲,所以這幾名老百姓匆匆將其掩埋,並且沒有留下任何明顯的標識,這也為張愛萍上將日後尋找何昆遺體帶來了諸多困難。
紅十四軍軍長何昆在犧牲後,紅十四軍在李時超的帶領下繼續英勇頑強地和國民黨軍隊繼續戰鬥,雖然狠狠地打擊了國民黨軍隊的囂張氣焰,但是這也給自身造成了很大的傷亡。最終紅十四軍在一九三零年的十月最終宣佈解散。
自從何昆軍長壯烈犧牲之後,張愛萍時刻惦記著這位曾經的老戰友,於是就三番五次託人到如皋縣西燕莊村尋找何昆的埋葬之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都無法查探到何昆遺體下落。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人民群眾迎來了安定的新生活,而張愛萍也被授予上將軍銜。雖然的張愛萍迎來了和平幸福的生活,但是心中卻無法忘記紅十四軍軍長何昆,他希望能夠找到軍長的遺骨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希望其能夠入土為安。
在此前張愛萍將軍已經三次託人專門尋找,但卻始終沒有發現何昆的遺骨。轉眼間何昆軍長已經犧牲整整三十四年,何昆的遺體仍舊下路不明。於是自己便再次找到當年紅十四軍中任職的老同志周方幫忙尋找,於是周方專門來到了當年的如皋縣西燕莊村,經過和當地相關部門的配合下,終於找到了當年參加掩埋何昆遺體至今仍然健在的村民孫國民。
孫國民這才透露出當年掩埋軍長何昆的細節,他們當時並不知道此人就是何昆,而是村裡各家人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並且每家派出代表到村中祠堂集合。而那天本應父親代表參加,但父親患有重病只能他前去參加。
他這才看到祠堂中有一具渾身都是血的屍體,村長找人送來了一口破舊的棺材將其裝起來,孫國民看清了死者衣服上特殊的金屬紐扣,這在當時並不常見。裝殮結束後這是幾個村民就將這具屍體送到了村子外的“垛子口”,由於時間緊張只是匆匆掩埋,這才讓屍體並沒有平直放到棺材之中,之後村長交代了一定要守口如瓶,不可和任何人說起這件事,結束後大家就匆匆回到了家,自此之後就沒有人在提過這件事。
最終在孫國民的帶領下經過仔細比對終於確認當年匆匆掩埋的那名紅軍戰士就是軍長何昆。在找到何昆之後,老戶莊為其修建了何昆軍長紀念碑,並且張愛萍將軍親自題寫了紀念碑文,以此緬懷這位曾經的老戰友!
圖文無感可觀看影片:11個農民秘密掩埋紅軍遺體34年間張愛萍6次下令定要找到此人遺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