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高先生來到內窺鏡室就診,說最近幾個月大便帶血,顏色偏暗紅,有時候還伴有腹痛。吃了治療痔瘡的藥,一直不見好轉,這可急壞了他。
6年前,他在外院做過一次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一枚息肉,約0.8cm,當時建議他行內鏡下治療,他覺得沒有啥不舒服,便未接受建議進行治療。考慮到高先生58歲,且之前發現息肉未行治療,醫生立馬警惕起來,讓他做腸鏡檢查。檢查開始後,剛進鏡到約直腸8cm處,就看到一個約2*1.5cm大小的腫物,質脆易出血,醫生初步診斷為腸癌,但看樣子還不算太晚,經過規範治療,預後應該還不錯,只不過此時已經不能進行內鏡下治療了,需要行手術治療。
其實90%以上的腸癌都是腸息肉演化而來的,這個過程大約5-15年;在其癌變之前我們及時做一次腸鏡檢查,就能很容易發現,並能在腸鏡下予以切除。像高先生這種情況,在6年前做第一次腸鏡時還是一顆綠豆大小的息肉,如果當即切掉就不至於發展成腸癌進行手術治療了。
需要經過肛門進行操作的腸鏡檢查讓很多患者十分抗拒。然而腸鏡檢查是發現大腸早癌和癌前疾病的金標準,能夠有效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率,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它吧!
什麼是腸鏡
腸鏡檢查就是透過肛門插入一根軟管,透過軟管前端的“攝像頭”檢視整個大腸的技術。通常腸鏡內部還有可以放置操作器械的通道,從而能夠在腸鏡下鉗取組織做病理檢查,甚至進行切除病變等操作。
為什麼要做腸鏡?
早期時腫瘤很小,比較容易治癒,透過腸鏡發現並切除息肉,可以防止息肉癌變。如果在腸癌的早期階段就發現病變,治療效果會很好,大多數早期病人經過治療後不少都能治癒。但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腸鏡檢查的重要性,腫瘤在悄悄生長,身體卻沒有一點感覺,一旦出現了症狀,往往腫瘤已經發展到進展期,治療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哪些人需要做腸鏡?
由於人到50歲以後,長腸息肉的機率很大,且最近研究表明,結腸息肉約佔到70%。因此建議在50歲左右做第一次腸鏡,發現息肉並切掉,就等於排除了定時炸彈。
在此要特別強調,並不是沒有症狀就不需要做腸鏡。目前大腸癌呈現高發趨勢,對於沒有任何症狀的成年人,為了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從50歲開始建議每5-10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對於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實際上很多醫生更傾向於在40-45歲左右做第一次腸鏡,並且增加檢查次數,認為這樣更為保險。這些高危因素包括: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病史的;有炎症性腸病病史的;有大腸癌或息肉家族史的;有遺傳性大腸癌綜合徵的,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林奇綜合徵。
做腸鏡時要做哪些準備?
因為醫生要透過腸鏡觀察腸道內部的情況,這樣就必須有一個乾淨的腸道,都是大便就看不清楚了,所以檢查前必須做腸道準備。便秘的患者,檢查前兩天進食半流質飲食(白粥、軟麵條等),戒食纖維食物(青菜、水果)。
預約上午檢查的,檢查前一天晚餐禁食,晚上6-7點開始服用清腸劑,以排出清水樣便為最佳,如排出物仍有糞渣,則需繼續飲水。因為會頻繁去廁所,所以儘量待在上廁所比較方便的地方。預約下午檢査者,檢査日禁食早餐,上午服用清腸劑。腸道清潔不徹底者,檢査前1-2小時可行清潔灌腸或大腸水療。進入檢査室前需排便一次。
檢查後需要注意些什麼?
檢查後初期因空氣積聚於大腸內會感到腹脹不適,可到廁所排氣,數小時後症狀會逐漸消失。如有持續性腹痛,大便帶血且量多時請立即通知醫護人員。單純檢査者,檢査後1小時可進食少渣飲食;已做治療者,具體根據治療情況決定飲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