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決定在蘇北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由陳毅任代理軍長,劉少奇任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五縱隊編為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治委員,主要任務是保衛和建設蘇北抗日根據地。
1942年,日軍為了配合太平洋戰爭,掠奪蘇北戰略資源,開始對新四軍蘇北根據地進行瘋狂的“掃蕩”。根據地軍民在共產黨、新四軍的領導下,多次粉碎日偽的“掃蕩”和“蠶食”,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10月,為展示力量,新四軍第三師在阜寧縣羊寨南的孫何莊舉行閱兵大會,大會由師長兼政委黃克誠主持。日軍獲知這一情報後,從各據點拼湊了千餘人的兵力,分兩路“秘密”向孫何莊撲來,企圖對新四軍第三師師部實施“奇襲作戰”。
日偽軍進攻孫何莊,必經佃湖鎮。佃湖鎮位於漣水縣城東北40多公里,東臨黃河故道,與河堤相接,該鎮東西短、南北長,南、西、北三面築有兩米多高的圍牆,雖是一個小鎮,其地理位置相當重要,是蘇北根據地的邊緣重鎮。
對於敵人的進犯,新四軍第三師首長早已透過地下工作者得到了準確的情報。經研究,新四軍第三師首長決定,派八旅二十二團和漣東縣總隊赴佃湖鎮迎擊敵人。
八旅二十二團和漣東縣總隊接受任務後,迅速趕赴佃湖鎮,用了3天時間,和當地群眾共同完成了對圍牆工事的加固,並在圍牆上加築了五個堅固的碉堡,碉堡之間又有交通溝連線。戰士們又在圍牆外擺滿了樹枝、鹿砦,更疏浚了圍牆外壕,注入寬3米、深5米的水。
一切準備就緒後,二十二團首長宣佈戰鬥部署:三營一個連負責堅守佃湖東南黃河故道北岸轉彎處的制高點,一個連對敵人機動阻擊;另一個連和漣東縣總隊進駐佃湖鎮,堅守圍牆工事;團部和一營、二營為總預備隊,準備天黑後對敵發起總攻。隨後各部按照部署進入陣地,加強戒備,耐心等待敵人的到來。
11月9日8時,敵人終於來到佃湖鎮外,見鎮內靜悄悄的,以為“奇襲”得手,遂兵分兩路,一路撲向大堤,企圖奪取制高點,一路直撲佃湖鎮。八路軍各部早已嚴陣以待,在敵人進至距陣地50米處時,各種武器同時開火,大批集束“麻尾彈”投向敵人,很快將敵人的第一次進攻擊退。敵人見狀,慌忙調整戰術,以機槍和擲彈筒向新四軍陣地實施火力壓制,再以幾個小隊的兵力分別向新四軍陣地撲來。新四軍各部依託既設陣地,沉著應戰,打退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
戰鬥中,三營長不幸受傷,營教導員利用戰鬥間隙,透過電話向團長做了彙報。團長立即派組織股長前往協助指揮。戰至下午,敵人發現漣東縣總隊駐守的陣地火力較弱,便集中力量對漣東縣總隊陣地發起新的攻勢。漣東縣總隊堅守陣地,和敵人展開激戰。危急時刻,二十二團一個排順著交通溝趕來增援,雙方齊心協力擊退了敵人的進攻。
戰至傍晚,敵人死傷慘重,只得躲在300米開外的“安全地帶”,依仗其武器射程遠的優勢,向新四軍陣地持續掃射、投彈,企圖以此開啟缺口。新四軍守軍立即調來自己秘密研發的槍榴彈發射器打擊敵人。這種槍榴彈彈尾有一尺多長的鐵柄,能打到500米開外。隨著幾顆槍榴彈呼嘯著飛進敵群中爆炸,敵人嚇得急忙逃竄,再也不敢向佃湖鎮陣地靠近。
入夜後,敵人退至附近村莊,企圖暫時喘息。19時許,作為預備隊的二十二團兩個營和團直屬部隊突然從兩翼向敵人發起衝鋒,佃湖鎮守軍也衝出陣地配合反擊。早已筋疲力盡的敵人被打得措手不及,陣地接連被新四軍攻佔。慌亂中殘敵使用毒瓦斯做掩護,突圍而逃。
打掃戰場時,戰士們在敵人屍體中發現一個軍官,脖子上掛著一架望遠鏡,腰間挎著指揮刀,一支手槍落在身邊。經核對,此人就是敵人此次“秘密奇襲”的指揮官大志萬憲治。
經過一天激戰,新四軍共斃日偽軍100餘人,並繳獲日軍“掃蕩”蘇北根據地的作戰計劃和軍用地圖一份。這份地圖在後來的反“掃蕩”戰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為表彰二十二團和漣東縣總隊在這次戰鬥中的功績,新四軍三師首長特別提出嘉獎。
原文刊登於2021年12月30日《人民政協報》第10版春秋週刊
作者:賈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