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1:唐高祖李淵(566-635年),公元618年-626年在位,在位8年,當太上皇9年,享年70歲,李淵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官二代,祖上是赫赫有名的北周關隴貴族,隋煬帝楊廣的親表兄,李淵本來也不想成“謀反逆臣”,可是不想歸不想,但隋末天下大亂,加上表弟隋煬帝的猜忌,大隋的忠臣不好做,在多種因素下,李淵決定自立為王,並於公元617年正式起兵,剛起兵時並沒有馬上開創大唐,而是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帝,李淵自任大丞相一職,“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大隋已經名存實亡,隋恭帝楊侑被迫禪位於李淵,強盛的大唐帝國由此開始。
2: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大唐第二位帝王,高祖李淵嫡次子,“玄武門之變”的勝利者,周邊小國口中的“天可汗”,公元626年-649年在位,在位23年,享年51歲,李世民少年成名,17歲時便以奇謀解了“雁門關之圍”,成功救出隋煬帝楊廣而成名,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不僅解決了太子和齊王,還迫使高祖李淵提前退位,繼位之初,大唐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局面,內有建成死黨的屢次反叛(如羅藝)、外有突厥的虎視眈眈,經過李世民二十多年的努力,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龜茲、高昌等周邊小國,使得四海臣服,開啟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世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3: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大唐第三位皇帝,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公元649-683年在位,在位34年,享年55歲,李治的勝出是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得利的典型案例,由於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奪嫡行為,導致後期這兩人均被廢黜,而一直“默默無聞”的晉王李治成功晉級太子位,李治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將父皇李世民的才人武則天重新召進後宮,並逐步坐視了她的壯大。
4:唐中宗李顯(656-710年),大唐第四位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三子,公元683-684年及705-710年兩次在位,總計在位6年,享年54歲,前章懷太子李賢被逼自盡後,李顯被立為皇太子,高宗李治病逝後,李顯繼位為帝,此時的朝政大權已經被母后武則天掌控了幾十年,李顯企圖以皇后韋氏外戚力量組建自己的勢力,但操之過急,登基不到兩個月便被母后武則天廢黜皇帝位,貶為廬陵王遷出長安,武則天稱帝后,經過名臣狄仁傑的勸誡,重新立李顯為太子,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李顯二次登上皇位。
5:唐睿宗李旦(662-716年),大唐第五位皇帝,中宗李顯同母弟,公元684-690年及710-712年兩度在位,總計在位8年,享年54歲,李旦的人生幾乎和哥哥李顯一樣,雖然兩度在位但不過是別人手中的提線木偶,中宗李顯第一次被廢后,李旦被母后架到了皇位上,成了大唐名義上的皇帝,中宗李顯被韋皇后毒殺後,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共同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迎立李旦二次復位。
6:武周皇帝武曌(624-705年),即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在位15年,享年81歲,曾是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高宗李治的皇后,在高宗李治晚期,藉著李治的疾病、不能治理朝政之際,逐步把控朝政,經中宗、睿宗的過渡,終於在公元690年登上皇位,改大唐為大周,在位期間,大肆屠殺李唐宗室,重用酷吏將忠於大唐的老臣幾乎屠戮殆盡,而且開啟了女主天下的先例,導致後來幾十年都有人效仿她,在位期間國力強盛,重用瞭如狄仁傑、張柬之一般能臣幹吏,經“神龍政變”後,武則天還政於太子李顯,並於當年病逝死前自去帝號,稱天大聖皇后。
7: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睿宗李旦第三子,712-756年在位,在位44年,享年77歲,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李隆基出生在一個政變多發的年代,從小見慣了血腥政變的場景,也由此鍛鍊了處變不驚的能力,公元710年,26歲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迎立相王李旦復位,因迎立有功被立為太子,後來姑姑太平公主又想學母后臨朝,睿宗李旦無力平衡這種矛盾,提前禪位於李隆基,著名的安史之亂就是發生在他執政時期。
8:唐肅宗李亨(711-762年),玄宗李隆基第三子,756-762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49歲,唐朝第一個在長安以外繼位登基的皇帝,李亨是“馬嵬坡兵變”的直接策劃者,在誅殺楊貴妃後,本想逼迫玄宗退位,奈何左龍武衛大將軍的誓死護衛玄宗而作罷,因為與玄宗失和,只能分道揚鑣另謀發展。最終在公元756年抵達靈武,並在此繼位稱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9:唐代宗李豫(727-779年),肅宗李亨的長子,762-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2歲,代宗李豫還算頗有功績的,在位期間平定了安史之亂,而且早期曾勵精圖治,將宦官干政的弊端革除,連輔助他上位的李輔國都被除掉了,可是他也開啟了大唐從此藩鎮割據的局面。
10:唐德宗李適(742-805年),代宗長子,779年-805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63歲,李適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所以他繼位後曾奮發圖強,想徹底革除藩鎮割據的局面,不想由此引發了藩鎮叛變,再次攻進長安,迫使李適再次走上逃亡之路,在位早期痛恨宦官干政,也曾想徹底革除這一弊端,可是經過多次的武將叛變,使得李適對誰都不信任,在“涇師之變”後,李適改變了對宦官的看法,後期又開始重用宦官,甚至將他們派往各地公開索賄,滿足李適的貪慾,堂堂一國之君,竟然向自己的臣民索賄,也真是千古奇聞了。
11:唐順宗李誦(761-806年),德宗長子,大唐首位被宦官謀害的皇帝,李誦在做太子期間還是頗有賢名的,德宗病逝後,李誦繼位,並迫不及待地施行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宦官干政,可是他太急了點,觸動了宦官的權力,在位僅6個月,便被宦官們陰謀改立太子李純,逼迫順宗退位,退位後做了5個月的太上皇病故,這位可憐的皇帝,據《妖貓傳》裡說,他是被一隻妖貓附了體,才導致如此短命的帝王,當然,這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他還沒有即位時,就患了中風,幾乎癱瘓,不能言語。在醫學相對落後的古代,他能活著完成即位,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12:唐憲宗李純(778-820年),順宗長子,805-820年在位,在位5年,享年42歲,李純在位期間還是有一些作為的,曾重用賢良、改革弊端,尤其是在消除藩鎮割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李純在位後期漸漸驕奢淫逸,性格也變得極為暴躁,動不動就打罵身邊的人,最終被宦官毒殺。
13:唐穆宗李恆(795-824年),憲宗第三子,820-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29歲,李恆在位期間幾乎什麼事都沒幹,整日只顧著自己享樂了,導致河北三鎮再次叛亂,不過他的兒子很厲害,其中有三個兒子都當了皇帝。
14:唐敬宗李湛(809-826年),穆宗李恆長子,824-826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17歲,李湛繼承了老爸的“優良傳統”,繼位後除了給自己找樂子就沒幹過正事,整日不是踢球就是打獵,而且他特別喜歡晚上出去打獵,俗話說一朝學會狗攆兔,從此踏上不歸路,李湛後來正是在“打夜狐”的途中,被宦官給害死了。
15:唐文宗李昂(809-840年),穆宗李恆次子,826-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1歲,本來大唐的皇位跟他沒關係,可是宦官劉克明在殺死他的哥哥敬宗後,企圖擁立憲宗的兒子李悟為皇帝,而另一派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則不同意了,誅殺了劉克明和李悟後,迎立李昂為帝。
16:唐武宗李炎(814-846年),穆宗李恆第五子,840-846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32歲,武宗李炎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他也是宦官干政才上的位,但是他在位期間卻革除了宦官干政的弊端,解除大宦官仇士良的兵權,加強了皇權。
17:唐宣宗李忱(810-859年),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子,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846-859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49歲,李忱出生時,大唐的皇權基本被宦官把持,他從小少語寡言,被人認為是“不慧”,十歲時,生了一場大病,病好後行為更是怪異,世人皆認為光王是個傻子,敬宗、文宗在位期間,常常拿光叔取樂,即使是被侄子大臣們羞辱,李忱也是面無表情,因此世人都認為光王傻得很徹底,不過武宗李炎卻不這麼想,他認為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沉默不語,要麼是真傻要麼是深不可測,武宗上位後,光王李忱的日子就不太平了,經常會發生意外,遊獵時好好的能從馬上摔下來,大雪天能被侍衛遺忘在冰天雪地裡,但不論怎麼折騰,李忱就是死不了,後來武宗乾脆讓人把李忱扔進了宮廁裡,企圖淹死光叔,不過宦官馬元贄認為一個傻子王爺最好控制,所以偷偷救下了李忱,武宗病逝後,馬元贄以長者為賢做理由,擁立“傻子”李忱繼位,企圖把控朝政,不過繼位後的李忱立馬變得耳聰目明,首先便除掉了馬元贄的勢力,這讓人都傻眼了,直到這時,大家才明白李忱不僅不傻,而且是十分聰明,他只是裝傻充愣而已,李忱繼位初期,加強皇權整頓吏治,使大唐為之一新,被後世稱之為“小太宗”。
18:唐懿宗李漼(833-873年),宣宗李忱長子,859-873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40歲,李漼的一生就四個字“驕奢淫逸”,而且他不光自己整天花天酒地,還喜歡賜宴,奉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事沒事就召集大臣一起花天酒地,在他的眼裡,看不到大唐的岌岌可危,只看到了身為皇帝的快樂,把老爸宣宗好不容易積攢的家底給敗光了。
19:唐僖宗李儇(862-888年),懿宗李漼第五子,873-888年在位,在位約14年,享年26歲,大唐繼位最早的少年天子,12歲時在宦官田令孜的擁戴下,於懿宗靈柩前繼位,他是大唐出了名的昏君,在位期間一心踢球,所有朝政均交給“阿父”田令孜打理,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進長安,李儇倉惶出逃,並在途中調集各鎮節度使平叛,使得各地節度使權勢越來越大,到公元884年黃巢兵敗後,李儇才回到長安,但此時的大唐已經名存實亡。
20:唐昭宗李曄(867-904年),懿宗李漼第七子,888-904年在位,在位6年,享年37歲,李儇臨終前,將皇位傳給這個弟弟,不過此時的大唐已經名存實亡,李曄倒不是昏君,在位期間也曾想恢復大唐的雄風,可惜積重難返,經過剷除宦官、發動平定河東、四川的叛亂,大唐禁軍已經消耗殆盡,只得坐視朱溫的壯大,使朱溫漸成霸主,為唐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21:唐哀宗李柷(892-908年),昭宗李曄第九子,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6歲,朱溫(朱全忠)斬殺昭宗李曄後,並沒有急於篡位,而是輔立了李柷繼位,實際朝政皆由朱溫把控,李柷這是實實在在的傀儡公元907年,被迫禪位於後梁太祖朱溫,大唐亡。
唐朝的國號為“唐”,曾是晉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 李淵以尊“隋”為名起兵,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定都長安,因國君姓李,故稱李唐,尊稱為大唐,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濫用國力,加上三徵高句麗的失敗,導致民變四起,李淵見天下大亂,隋朝滅亡的形式不可扭轉,於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頭,於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勢如破竹,佔領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晉封唐王,攜天子以令諸侯,後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冊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唐朝初期,由於經歷了長期戰亂,國家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也從隋朝初年的八百萬戶驟降至二百餘萬戶,此外,唐朝的北方邊境也受到了來自漠北的東突厥的威脅,當時的突厥勢力空前強大,包括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等國,甚至是中原地區的竇建德、薛舉、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地方割據勢力都臣服於突厥,李淵入主關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崗軍領袖李密,使其成為中原的屏障,到唐朝建立時,各派政治力量繼續在進行角逐,李淵則以關中為根據地,不斷髮展自己的力量,著手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公元618年,李世民率唐軍攻打割據隴右的薛舉、薛仁杲父子,薛仁杲兵敗出降,唐軍佔有隴右,次年(619年)唐又以反間計策動武威豪族安興貴、安修仁生擒李軌,不費刀兵便盡有河西之地,620年,李世民擊敗勾結突厥入侵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恢復了對代北的統治,至此,唐朝不僅鞏固了關中根據地,而且發展了實力,可以集中力量經營中原和江南,此時,瓦崗軍已瓦解,山東大部分郡縣已降唐,幽州的羅藝也歸附了唐朝,中原地區還有洛陽的鄭帝王世充和河北的夏王竇建德兩大勢力,621年,李世民擊潰鄭夏聯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竇建德被處死後,其餘部劉黑闥起兵反抗,旋即被李世民、李建成擊潰,唐朝統一了河南、河北、山東地區,621年,割據江陵的蕭銑被唐將李靖、李孝恭率軍平定,同一年,嶺南地區的豪族馮盎降服,除割據朔方、依附突厥的梁師都以外,唐朝基本已在全國建立起了統治。
唐初局勢平定後,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為了爭奪皇位而展開了內部鬥爭,李淵曾答應李世民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聽從魏徵的引導,收服被李世民重創的劉黑闥嘗試拿回兵權,李淵也嘗試任用裴寂,最終導致大敗,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領兵,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隨著李世民在外屢立戰功,威望日高,李淵先後封他為司徒(三公之一)、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中書令(亦相當於宰相),乃至無可再封時,便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之職授予他,位在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僅次於李淵和太子建成,且擁有眾多支持者;秦王府內人才濟濟,與李世民的支持者們一起形成了秦王黨,與太子黨相抗衡,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擊殺李建成、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被迫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九日,李淵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
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從隋末民變中認識到群眾的力量,吸取隋滅教訓,重視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重用魏徵等諍臣;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促進了民族融合,穩固邊疆,唐太宗則被四方諸國尊為“天可汗”,在唐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是為唐朝的第一個治世,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經濟基礎。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奪帝位,結果都被廢黜,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李治即位,即唐高宗,高宗借房遺愛等謀反一案,將諸宗室、勳貴中的反對勢力一網打盡,力排眾議,廢皇后王氏,立昭儀武氏(即武則天)為後,武皇后逐漸參預朝政,武則天原為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被高宗召入宮中,在權力鬥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她“素多智計,兼涉文史”,後高宗因身體原因讓武皇后協助處理朝政,她因此得以與高宗並稱為“二聖”,高宗駕崩於紫微宮貞觀殿,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因李顯與之不合,將他廢為廬陵王,另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實際上此時的權利已經被武后獨掌了,同時將東都洛陽(唐太宗時營建洛陽宮),更名為神都,而後武則天平定徐敬業反叛,廢唐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掌權與稱帝期間,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她開創殿試和武舉, 打擊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中原、關東與江南等地計程車人得到提拔,如狄仁傑、張柬之、張仁願、姚崇等名臣, 期間社會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該時期佛寺興建頻繁,擴建的龍門石窟為其代表,史稱“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或“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在奪位的過程中,武則天大肆殺害唐朝宗室,即位前後又興起“酷吏政治”,待到在位末期,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聯合禁軍將領敬暉等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大唐國號,社稷、宗廟等恢復永淳以前舊制,中宗復辟後,一直受到妻子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氏舊黨如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敬暉等先後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安樂公主則曾要求成為皇太女,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唐殤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臨淄王李隆基在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協助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復位,睿宗復位後,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睿宗決定讓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次年,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其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朝廷內鬥,玄宗統治下,唐朝國力空前強盛,史稱“開元盛世”。
天下太平日久,國家無事,統治者逐步喪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忽視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朝政日益敗壞,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為相,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玄宗後期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從而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計程車兵結合在一起,導致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祿山最為著名,安祿山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東都洛陽,唐玄宗率眾逃至成都,史稱“安史之亂”,長達八年時間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後,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安史之亂戰後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藩鎮割據的現象形成。
代宗時改善了國家的財政,德宗任用楊炎為相,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發生了持續5年的奉天之難戰爭,最後雖叛將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其即位後,經常閱讀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等文獻,他都仰慕不已,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總結歷史經驗,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李純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很晚才退朝,在位15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年間削藩的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憲宗晚期,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黨爭局面,這兩個“朋黨”在後來分別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其鬥爭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後代唐文宗與李訓、鄭注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但以失敗告終,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從而埋下了晚唐藩鎮、宦官相沖突的種子。
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最終爆發民變,唐朝經濟重地的江南地區經過黃巢之亂打擊後把唐朝的經濟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起義後,發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唐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國,崔胤聯合孫德昭打敗劉季述,迎唐昭宗復位,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溫的支援下,宰相派勝利,宣武節度使朱溫入宮盡誅宦官,朱溫發兵攻陷長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後將唐昭宗殺害,朱溫大肆貶逐朝官,並將三十餘位朝臣殺死於白馬驛(今河南滑縣),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征討淮河以南地區失利,所以提早逼迫唐哀帝禪讓,唐朝滅亡。
安史之亂之後農民起義軍越平越多,連年乾旱,外憂內患,中央力量越來越弱,各路軍閥割據土地,開始了藩鎮割據,大唐被四分五裂,五代十國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