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據說公元366年,得緣於一位法名樂尊的和尚,樂尊雲遊到此,忽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鑿下了第一個石窟。
鮮衣怒馬,往生極樂的壁畫印象,在色彩和精神食糧極度匱乏的古代,固然美味可口。但胡旋、鮮衣、酒器,壁畫色彩已不再鮮豔;人物、線條、構圖、藝術表達已是舊法;佛國、飛天、極樂,現代人也已無法感同。那我們又在欣賞著什麼?
欣賞一段文明的注入
當時的漢文化早已腐朽,主流文化過度成迷於僵化的禮儀、攀比的孝道。大半國家財富埋葬在祖輩的墓穴,青年人溫順不遠行,任何有別傳統即判有違背祖宗之嫌。如果不出意外,燦爛中華文明也應該與其它3大古文明一樣,默默斷檔在某一歷史時期,引來後世的莫名與費解。
然而在西北荒漠的地表,絲綢之路裹挾著西域遊牧民族特有的蠻勁與不服、對彼時道德的挑戰、對此間規則的輕蔑,一股腦的衝向了中原九州。其中蘊含的強大生命力,透過基因,為當時早已蒼白的漢文化,強行注入一抹豔色。
這抹色彩,在它順流河西走廊,殺向傳統中華文明的腹地時,些許片刻曾浸留在敦煌的黃土高崖上。這抹色彩,雖已褪色,但也足以讓我們後人透過想象,還原當時歷史大程序。我們需要欣賞這抹色彩,它助力傳統漢文化的進化,助力中華文明不間斷的傳承。
行動
我們每位後人,都要去一趟敦煌。懷揣著自己理解,而不是“大家都去我也去”的從眾。當旅行班車飛馳在茫茫山林黃土間,想象著自己就是樂尊和尚。只靠雙腿,雲遊到此,忽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若千佛。
或許那並不是心有所悟,不是佛祖招呼,而是中暑了吧!
但也的確開啟了一段大歷史的記錄。或許這就是一種佛的旨意呢。天佑中華!
(元旅預告:旅行元宇宙產品即將上線,足不出戶遊世界。歡迎關注,盡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