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陽鎮筀竹村美麗鄉村一景。賴俊權 攝 |
文/楊麗君
尋幽須到山深處,賞景當臨碧水灣。對筀竹村的嚮往和心心念念,源於這兩年來看到好多人前往打卡,並在朋友圈曬它的秀美容顏,一派詩畫田園的景象讓我為之神往。而我第一次近距離欣賞它的清秀風姿,卻是在前幾天。
綠色是筀竹村生態的底色。當我們走到臨河而建的觀景臺,環顧四周,但見村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河水蜿蜒淺淺吟唱,山風徐徐而來,村人遊客緩緩信步……感覺一幅“悠然見南山”的原生態水墨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此時,儘管已經入秋,但是絲毫沒有蕭瑟之氣,到處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尤其是門前的風車茉莉、野芋荷、薄荷、多肉等綠植,生機盎然,香氣襲人。這是筀竹村的生態底色啊!永恆的綠,青山、碧水、綠樹、翠竹,讓人們養眼又養心。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初次探訪,恰逢雨後初晴,我們驚喜地與美麗的彩虹邂逅。仰頭遠眺,萬里秋空一片澄明,如秀眉的山巒經過雨水的沖刷,讓整個山谷顯得更加清新空曠。一道七彩的橋橫跨在不遠處的山頂上,像是給筀竹村這位“秀女”的秀髮,戴上一個色彩斑斕的髮箍,讓“秀女”變得更加靚麗。此情此景,我脫口而出黃庭堅的詞“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共倒金荷家萬里,歡得尊前相屬。”是的,這樣的時候,來一杯由甘冽山泉釀造的又見·山村酒館的啤酒,或者深丘咖啡館的茶飲,舉杯邀虹、悠然自得,更應景、更有意境。
規劃是筀竹村留住鄉愁的亮色。獨具匠心的設計者,巧妙地“變廢為寶”,讓廢棄農舍、豬舍、小學以及撂荒地華麗蝶變。在遊賞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本真·山村書屋由原村供銷社農資倉庫改造而成,黃牆黛瓦依舊;深丘咖啡館將一間廢棄豬舍變身為休閒聚會的高雅場所;疊園民宿由停辦的小學教室、校舍改造而成,卻仿若能聽到當年朗朗書聲,能觸控到書香的味道……
不僅如此,景區規劃匠心獨運地把幾處休閒之地聚集在一起。幾百平方米的範圍內,小酒館、民宿、書屋、咖啡館、“天空之境”等比鄰而立,不遠處就是農家樂、火龍果採摘園,可以體驗農趣;潺潺溪水流經屋前,垂釣、濯足、玩石、戲水,一公里範圍內可以讓遊客實現豐富多彩的賞玩。氛圍如此輕鬆,遊玩如此自在,遊客不免來了就捨不得離開、就想坐下來消費、就想停下來品味。
文化是筀竹村留住遊客的特色。筀竹村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修舊如舊,修舊如新”的巧妙運用。故園磚瓦、故土人家,民居內搭配的木製桌椅、滿牆的書籍、民族風情的掛飾、奇趣可愛的工藝品、手碟鼓等,還有現代工藝風十足的釀酒器械、西式開放廚房、休閒茶座等,使得現代工藝和古樸藝術融合、城市元素和鄉土文化融匯、中西文化碰撞,完全沒有突兀感,一切都是那麼的和諧一致。這些巧妙運用,既喚醒了文化記憶,又延續了傳統文脈。
筀竹村為何如此具有文藝範兒?皆因它是由一群有著田園情結的文藝人打造的文化新地。本地的“敏姐”、歸來的“本哥”、美國的里斯等,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有趣的靈魂,做著有趣的事業,吸引有趣的人前來,品味有趣的田園風光。遊客來了,聽風聲,聽蛙鳴;品好酒,品好書;談風月,談人生;何等愜意,何等舒爽。
在筀竹村,我們宿在民居、樂在鄉野、遊在山水、醉在文化,忘了歸途。在筀竹村,時光變得很慢,像極了母親溫暖的手,溫柔地撫平了匆匆來客心頭的煩躁、焦慮和鬱悶,獲得慰藉、寧靜和愉悅。讓我們的腳步不知不覺慢下來,話音自然而然更加平和,笑容情不自禁更加柔和,表情發自內心更加友善。我想,這是筀竹村休閒時光的魔力所致,也是筀竹村田園風光的魅力所在吧。
“三色”筀竹,詩畫與休閒同在,風情與意境攜手。而我的心,也找到了另一個可以安放的“家”。我的腳步還沒離開,就已經決定,下次,還要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