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墳嘴鄉場出發,沿著河風蕩蕩、楊柳依依的清水江支流上行五華里,穿過一個桃林環抱的山寨,寨邊有一棟木製的碾房,那水車、石水磨、石碾悠悠地轉著,古樸而頑強,彷彿不厭其煩地向路過這裡的人們重複著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在很遠很遠的年代,仙人張三丰趕著一群豬西去靈山為如來佛祝壽,路經這裡,一座萬仞懸崖截斷了去路。他縱身躍上山頂,雙腳一踹,頓時天崩地裂,懸崖即被斬為兩爿,連豬也震死了。他一氣之下,在北巖上睡了七七四十九天,醒來時竟把酒葫秀和玉蠡忘在了南巖,悻然離去。
神奇的故事,更增添了這高山絕壁的神秘色彩。站在水車旁,舉目仰望,“八”字削壁扶搖直聳,倚天而立。早晨,旭日初照,把青灰色的巖壁塗抹得光怪陸離;雲出山岫,攔腰給它掛上一條綵帶。岸上古柏懸垂,藤蔓倒掛,鳥鳴鷹飛,輕雲繚繞,如仙鶴起舞。在兩巖的裂縫口,一條喧吼如雷的飛瀑從“一線天”直貫巖底,傾瀉奔湧,在狹窄險曲的石壕中急找出路,水聲轟隆,霧氣濛濛,在越過三重險灘之後向前奔去。
獨立巖前,欲凌絕頂,先朝北巖拾級而上,如攀雲梯,轉過九個僅寬2尺的之”字拐,己不下千級石磴,才到半巖處的“八步梯”。有民謠日:“八步梯,八步梯,爬到汗水打溼衣,有福之人歇一歇,無福之人去你的。”誰不希望自己有福呢?所以,來到這裡的人們總要歇上一氣。這“八步梯”是由一尊突兀如鷲的岩石自然形成的人級石坎,因此得名,據說聰明人還能指出九步來,所以,在這歇息的人都要認真地數一數,以檢驗自己的智慧。從這裡伏崖俯瞰,峽谷陰森幽邃,加上瀑水咆哮,震動山谷,面臨萬丈深淵,如身在雲端,目胘神搖,不寒而慄。傍壁而行,巖壁擦身掛耳,“擦耳巖”由此得名。壁下,支撐著許多參差不齊的木棍,這是行人從老遠的地方拾來,鄭重地支立在這裡。據說,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人多力量大,一人一根小木棍,也能撐住搖搖欲坍的懸崖危壁;二是爬這萬級雲梯不至手腰痠背痛。“抬望眼”處、一塊巨石裂開大縫,懸在半空,令人驚懼,這裡頭頂危石,足下深淵,迫使你落荒而走,疾步前行。
低頭一瞧,張三丰破巖時留下的一隻左腳印,約一尺長。細看其紋理猶存;睡覺時印下的臀跡,合圍無誤,形狀逼真。遊人往往以身相試,欲與道人尋異同。當小心地轉過一道小彎,你便會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幾十丈高、數百米寬的堅硬的石灰岩天然修鑿,線條分明,排列有序,神似如來佛遺失的經卷,當地人稱之為“萬卷書”。不讀完這“萬卷書”,你也會在其中一卷的下面,看到一個姆指大小、深度難測的洞穴,名為“玉皇角”。傳說從前,運氣輕輕一吹,“玉皇角”聲聞百里。後來,一牧童小便其中,褻瀆了神靈,其音啞然,不再嗚叫。
“萬卷書”旁邊,有一塊百尺見方,秀石林立的“平臺”,正中是身高十丈多的“石觀音”合十而坐,安祥慈惠,善男信女為它掛滿紅彩。旁邊的“蒲團”上,可遠眺南巖絕頂,那裡石豕濟濟,或臥或立,或昂首長嘯,或悠然自得,各具形態, 栩栩如生。而壁上小道,真如羊腸牽掛山腰,若斷若續。
爬完擦耳巖勝似“華山一條路”的雄關險道,使人想起歷史在這裡揮灑的一筆。1934年10月3日,偉大的中國工農紅軍的先頭部隊在垛丁關攻破守敵後,又如神兵天降,在這裡一舉全殲了奉命前來憑藉“天然屏障”堵防的國民黨猴場區團防隊,生擒敵隊長何安安及以下十數人,為主力部隊取道甕安掃清障礙,為順利到達烏江南岸突破天險打下了基礎。這奇山險路,也是紅軍腳下的“走泥丸”。
再回首,看看翠竹掩映的巖下村寨吧,山下炊煙裊裊,犬吠雞鳴時隱時起;遠山如黛,鳥雀歡嗓。美麗的大自然,寧靜悠雅的生活,一派盎然生機。這片神奇的山水,這留下紅軍足跡的土地,是這樣的充滿活力。
往回走時,夕陽西沉,餘霞成綺。翻過山坳,十里平疇,一溜坦途。回想這一路千迴百轉,艱難奇險的道路,不會留給人們許多許多的思考嗎?
END
甕安融媒編輯:猶淋雅(見習)
一審:黃英 二審:冉婷婷 李嶠橦
三審:李永春 監製:王富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