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最漫長的復甦和最深刻的變革,我們揮別2021;滿懷最堅定的信心與對美好旅行生活的嚮往,我們擁抱2022。以下為戴斌院長對2021年旅遊經濟執行分析與2022年展望,全文如下:
2021年的旅遊經濟:最艱難的挑戰,最漫長的復甦
在過去兩年的時間裡,無論是國內旅遊、入出境旅遊,還是投資和就業;無論是旅行社、線上旅行代理商、星級酒店、民宿,還是旅遊景區、主題公園、旅遊車船;無論是一線城市、區域中心城市,還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邊境地區,旅遊業經歷了過去四十年最嚴峻的挑戰和最漫長的復甦。首當其衝的是入出境旅遊,除了必要的外交、商務、留學和邊境旅遊,過去兩年幾乎處於全面停擺的狀態。2021年,預計入境旅遊和出境旅遊分別為3198萬人次、2562萬人次,[1]然而這些必要的剛性旅行需求,很難轉化為傳統旅遊業的市場機會。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內地同步的旅行政策,對於部分時段的大灣區市場有提振信心的作用,但是對全域性的意義並不明顯。從國內市場看,飛機照飛,火車照開,公路也沒有封閉,公務差旅、商務旅行、教育、務工、探親等剛性旅行的基本消費依然存在,本地休閒和近程旅遊逆勢增長。但是旅遊業長期以來將中遠端觀光、休閒、度假等彈性需求做為基本盤,公務差旅、商務旅行和家庭出遊等剛性需求很難進入旅遊業者的視野,導致這些資料只具有統計意義而無明顯的市場意義。[2]
從節假日旅遊市場資料來看,出遊距離、目的地遊憩半徑、人均消費總體呈加速收縮的態勢。以2021年國慶節假日為例,城鄉居民平均出遊半徑141.3公里,同比減少71.7公里,降幅達33.66%;目的地遊憩半徑13.1公里,同比減少7.7%。[3]在過去兩年裡,本地遊和近程遊為代表的“近出行、淺需求、低消費”,已成為旅遊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市場。原來的旅遊投資、產業供給和旅遊需求是同步增長的,一些深層的結構性問題被髮展速度遮蔽了,現在需求驟減,供給卻一時減不下來,剪刀差就會越來越大,加上游客、居民和政府對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期許,企業家信心搖擺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這次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與曾經的政治風波、非典型肺炎、金融危機不具有可比性,歷史經驗也不能直接借鑑。2020年春節,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遭遇戰,無論行業還是系統都對嚴峻性和長期性缺乏充分的應對準備。儘管主管部門出臺了暫還旅行社質量保證金等紓困政策,並在第一季度恢復了省內遊、第三季度恢復了跨省遊,但是2020年整個行業還是被悲觀情緒所主導,多次面臨信心消逝的風險。與市場蕭條、投資收緊、就業不足、停工停業相比,企業信心和消費預期才是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指標。說實話,我不怕聽到不好的訊息,可是我很怕聽不到聲音了,整個系統和行業都沉寂了,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小康社會的旅遊夢想消逝了,如果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市場信心消散了,那才是旅遊業的至暗時刻。
從過去兩年的市場資料和產業動向看,剛性旅行需求的基本面還在,本地休閒和近程旅遊已成為旅遊經濟新的消費增長點。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身邊的美麗風景和日常的美好生活,哪裡的疫情得到控制,哪裡的文化休閒和旅遊消費就會快速恢復,哪 裡的旅遊業就會呈現繁榮發展的氣象。今年“五一”勞動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2.3億人次,同比增長119.7%,按可比口徑已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3個百分點;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132.3億元,同比增長138.1%,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前同期的77.0%;遊客滿意度達到了84.8分的歷史新高。[4]這是旅遊業復甦程序的重要轉折點,也是旅遊業堅持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源泉。從上個月召開的2021中國旅遊集團化論壇釋出的成果來看,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在主客共享的理念指引下,在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科技賦能和數字化轉型、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方面已推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產品,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歷史一再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在危機和挑戰面前,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在當前的形勢下,業界要保持信心,政府要傳遞信心,社會要注入信心。
從全年四季度環比、過去兩年的同比和2019年基比資料來看,儘管旅遊消費需求還有待釋放,動能還有待積聚,疫情仍是最大的影響因素,但是2021年旅遊經濟仍然保持著波動復甦的程序。前三季度,全國旅遊經濟執行綜合指數(CTA-TEP)同比上升了26.96點,跨過榮枯線,進入104.06點的“弱景氣”區間。預計全年國內旅遊出遊人數為34.31億人次,旅遊收入3.02萬億元,同比增長19%和35%,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57%、53%。[5]
過去兩年的旅遊經濟:最堅定的信心,最真實的創新
在過去的兩年裡,旅遊業正在從猝不及防的疫情遭遇戰,轉向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業的持久戰。我們保持了復甦向上的勢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無論是消費主體、行政主體還是市場主體,每個人都了不起,都在旅遊抗疫的偉大程序中打下了時代烙印。旅遊人為抗疫和復甦程序中的付出,歷史都不會忘記,共和國也不會忘記。
人民對美好旅行生活的嚮往從未停止,對休閒度假的需求從未散去,這是旅遊業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的永恆信心。有人說旅遊業是脆弱的,我看不見得。旅遊業是敏感的,也是韌性的,遇到風風雨雨它會象含羞草一樣閉起來,可是隻要有了陽光它就會再次盛開,而且越來越有韌性。我們的信心是真實的而非虛幻的,我們的韌性是持久的而非短暫的。我們既要看到疫情期間入出境旅遊全面停滯,中遠端國內旅遊市場全面收縮的一面,也要看到近程旅遊市場和本地休閒市場需求旺盛的另一面。從2021年春運60天期間的景區接待資料來看,工作日平均每天660萬人次,週末1090萬人次,春節期間平均3630萬人次。張家界、伊犁、南京、鄭州、上海、北京等區域性地區散點疫情每次得到控制後,都會迎接一個相對穩定的旅遊休閒小高峰。這意味著人民已經走出了最初的恐慌,渴望在疫情常態化時期能夠過上正常的美好生活。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人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奮鬥的目標,也是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動力。
市場主體的創業創新從來沒有停止過,文化創造和科技創新的動能一直都在加速積聚,這是旅遊業戰勝一切困難的可靠力量。春秋的“城市微旅遊、建築可閱讀”、攜程的星球號和鄉村建設、中旅的研學旅行、開元的森泊度假酒店、南京旅遊集團的“長江傳奇”、嶺南中國大酒店的“消失的名菜”、浙旅的“百縣千碗”、四季文旅的藝術匯等文旅融合創新專案,以及北京環球影城度假區的開業、迪斯尼五週年慶典、珠海九洲的“船說”、海昌海洋公園和MBK的戰略合作,以及大連博濤的巨型模擬裝置,更讓我們看到了文化之美和文化自信,也看到了科技之光正在照耀旅行旅遊業前行的道路。與此同時,旅行社和線上旅行代理商走向廣義的旅行服務業、星級酒店和民宿轉向真正意義上的旅遊住宿業、旅遊景區開始向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間轉型,都意味著典型旅遊業態不再迷思於過去,而是擁抱無限的未來。旅遊是市場化程度高、經濟屬性強的現代服務業,任何時候都會有人離場,也有會有人進場。誰能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誰就是主力軍和嫡系部隊。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們很欣喜地看到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旅遊復甦的程序中來,更多的年輕人願意讓青春在旅遊創新之火中燃燒。正是因為生生不息的創業,綿延不絕的創新,旅遊業才是有力量的,而不是虛弱的,現代旅遊業體系的建設才是務實的程序而不是表面的口號。
黨和政府一直在關注關心和支援旅遊業的發展,紓困解難的政策從未弱化,推動復甦發展的措施一直在強化。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的同時,中央和地方更加關注旅遊市場主體的紓困解難和復工復業。面向廣大中小微型企業的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是穩定的是普惠的。哪怕國慶節假期以來出現多輪多地散發的涉旅疫情,國家也沒有停止過跨省遊,而是採取了更有針對性的熔斷與恢復機制。行業主管部門在延續既有的質量保證金暫還政策的同時,還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工作部署,出臺了更多的創新舉措,加強了規劃和投資引領。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級和省級旅遊度假區的建立、夜間和文化旅遊消費示範區、國家級和省級旅遊休閒街區,特別是世界級旅遊城市、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冬奧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研學旅行,都在持續彰顯國家發展旅遊的決心和信心。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是時和勢在我們這邊,這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的定力和底氣所在。國家對旅遊業的支援是清晰可見的,與消費主體和市場主體是相向而行的。
2022年的旅遊經濟:謹慎的樂觀和發展的信心
疫情仍將是新的一年裡影響旅遊經濟發展的最大變數,旅遊市場還將面臨更多更新的困難和挑戰,但是復甦向上的程序不會停止,創新發展的勢頭不會減弱。
剛性出行的基礎市場將進一步穩固,文化休閒、科技體驗和度假消費的新需求將得到進一步的釋放。2022年的旅遊市場大機率不會出現報復性反彈的熱鬧場面,而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正常生活的渴望會持續釋放和成長,推動旅遊市場穩步復甦。動態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還有科技助力和大資料加持的精準防控,將為旅遊消費營造更加有利的市場環境。小康社會的旅遊夢想已經融入國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一定會在春天裡綻放和盛開。城鎮居民的休閒度假、農村居民的觀光休閒,將共同託底新時代的旅遊市場。從既有的城鄉居民出遊意願、旅遊目的地搜尋量、旅遊產品預定量等先行指標來看,一個市場下沉和消費升級的時代正在到來。當然,我們也要科學研判明年的困難和挑戰,特別是作為外生變數的疫情變化,還有各種可能的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都可能會隨時打亂旅遊復甦的節奏。這兩年經濟下行的壓力已經傳導到包括旅遊在內的終端消費,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減少,導致旅遊消費規模、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出現了收縮跡象。本地休閒和近程旅遊、散客出行和自助旅遊、家庭休閒和文化體驗成為越來越明顯的趨勢,而市場主體對於自駕旅遊、研學旅行、避暑康養、民宿+、專列遊等新需求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創業創新者雖然感覺到了市場機會,卻不知道怎麼把握,更不知道如何找到相應的商業模式。主客共享、內容創造、數字化轉型等概念,從提出到共識再至市場匯入和商業實現,是一個漫長而有風險的過程,還需要企業家和旅遊人從產品到商品,從使用價值到交換價值驚險的一躍。
旅遊產業的變革、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程序,包括科技推動的數字化轉型將進一步加快。更多機構會攜資本、技術、文化等新要素新動能而來,並在旅遊創業創新的程序中逐步成為新型的市場主體。有來的,就會有走的。在此程序中,那些守著陳舊的思維,總想著一覺醒來回到從前,總想著政府來救自己,在危機和挑戰面前悽悽慘慘慼戚者終將被市場淘汰。競爭是強者的遊戲,要想危機中尋新機,變局中開新局,須具有遠高於常人的痛閾。那些在復甦程序中負重前行者,終將得到他們應有的榮耀。在疫情防控進入第三個年頭的時候,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這一點,並加入到這一程序中來。
入出境旅遊市場大機率會延續過去兩年的表現,但是國際和港澳旅遊交流將會更加頻繁。新的一年,政府會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和形勢的判斷,適時啟動入出境市場的政策研究,但是雙邊和多邊的旅遊交流仍將以線上為主。值得關注的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東亞、東南亞等周邊國家是值得關注的方向。義大利、希臘、中東歐等雙多邊旅遊交流活動以及古巴、多明尼加等加勒比地區,還有中國—非洲旅遊合作也蓄勢待發。有理由相信,政府會在RCEP、APEC、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框架內和主場外交中發出更多的聲音。
各級黨委和政府發展旅遊的積極性將更加高漲,推進旅遊業復甦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將會更加務實。在新的一年中,世界級旅遊城市、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國家級旅遊城市和街區、冬奧旅遊、鄉村旅遊、紅色旅遊,以及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和京張文化旅遊帶建設將得到務實推進,匯聚而成了投資拉動和創新驅動的旅遊經濟增長新動能。同時也要關注制度創新和產業政策如何提高精準化和有效性,讓地方、企業和廣大遊客有更多的獲得感。
綜合考慮宏觀經濟、疫情影響和市場因素,預計2022年國內旅遊人數39.80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3.8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和27%,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近七成。預計出入境旅遊人數同比增長達2成,恢復至2019年的25%左右。[6]
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穩步推進旅遊經濟復甦程序,加快建設現代旅遊業體系
一是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主基調,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業,把旅遊企業的紓困解難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來。做好旅遊業的“六穩”“六保”工作,千方百計保證旅遊就業不下降,旅遊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不出現大規模倒閉和系統性耗散。儘快釋出“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明確新形勢下旅遊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方向和最佳化路徑。宣傳貫徹即將召開的全國旅遊廳局長會議精神,多渠道傳遞發展信心,形成旅遊經濟復甦的思想共識和精神動能。
二是實施更加精準的疫情防控措施和更加積極的復工復業政策,避免因零散的疫情反覆而加劇遊客的恐懼和業界的恐慌。政策千萬條,市場第一條。市場恢復了,預期穩定了,企業自然知道怎麼去做生意。為保持正常的經濟發展節奏,在國家和省級層面上慎踩“急剎車”,可以在地市級行政區域隨疫情防控節奏“點剎車”。在穩住剛性出行基礎市場的同時,千方百計釋放觀光、休閒和度假等彈性需求。大力發展美食、研學、藝術、時尚、非遺、紅色、冰雪、避暑、體育等新業態,制定針對性強、易於落實的“旅遊+”“旅遊×”業態培育專項行動計劃。關注農村居民旅遊新需求,拓展適應散客、自助、自駕等新型旅遊消費空間,用新供給激發新需求。
三是為市場主體營造旅遊復甦和創新發展所必需的制度環境、市場環境和專案支撐。加快推進世界級旅遊城市、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國家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等重大專案建設,率先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先行示範區,引導世界級旅遊集團建設和中小微型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援力度,提升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水平。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公共服務,都要向各類國有和民營旅遊企業,特別是旅行服務商、旅遊住宿企業、旅遊景區和主題公園開放,引導、鼓勵和支援新型投資機構和技術研發機構開展旅遊創業創新。要在延續旅遊發展基金、暫退旅遊質量保證金等既有政策的基礎上,研究釋出旅遊企業紓困解難和穩定旅遊就業的專項政策。
四是加強科技創新,加快建設現代旅遊業體系,培育一批世界級旅遊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和旅遊裝備製造業的提升水平。不能用第一產業的思維和傳統的開發建設方式建設現代旅遊業體系,沒有科技支撐和數字化轉型就沒有現代旅遊業的發展。無論是遊艇、遊輪、房車、宿營地、通用飛行器、無人飛機等旅遊裝備,還是冰雪旅遊、山地旅遊、避暑旅遊的個人裝具,還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升。如果沒有5G、北斗導航、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加持,旅遊業的發展模式和作業方式將會在傳統中徘徊。要引導、鼓勵、支援旅遊業的現代化轉型,人員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培訓提升,還要注意引導、鼓勵和支援新型投資機構和技術研發機構進入旅遊領域中創業創新。
五是加強宏觀調控和微觀監管,特別是微觀監管體系的建設,推進旅遊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2021年治理不合理低價遊成果的基礎之上,著眼於散客、自助、自駕等新業態的旅遊市場,提高預測、預警、預防的能力。既要管好4%的團客,也要服務好96%的散客;既要管好旅遊景區度假區小空間,也要用好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既要管好導遊和旅行社小主體,也要培育新興多元的旅遊市場大主體。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有必要建立健全旅遊經濟執行定期分析研判制度,以需求側統計制度改革和大資料建設工作來牽引整個旅遊統計和市場建設工作、市場研判工作,重點做好宏觀政策、產業政策跨週期調節,保持旅遊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
六是加強世界旅遊形勢的研判,及時回應涉旅遊議題的國際關切。中國政府和旅遊業界應當,也可以為全球旅遊市場復甦和世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要創新方式,對外講好新時代中國旅遊故事,為疫後入境旅遊市場發展做好必要的政策儲備。
七是建設當代旅遊發展理論,完善旅遊統計體系,培育旅遊領域中戰略科學家和產業領軍人才。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旅遊工作,我們需要與新時代相適應的發展理念指引、理論指導和專業支撐。既要系統回答小康旅遊的內涵,高質量發展的指標,世界級旅遊城市、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世界級旅遊集團建設等重大現實問題,也需要深入研究當代旅遊發展是什麼、為什麼、做什麼和依靠什麼的重大理論問題。要引領理論和學術界對旅遊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基本方法開展理論探討,形成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從而為新時代的旅遊業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動能。
【1】資料來源於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旅遊經濟執行監測與預警課題組的專項研究成果,未公開。
【2】疫情期間,每次釋出節假日、季度和全年旅遊統計資料,總是會引起爭論。其實,政府依法統計的資料是真實的,因為包括了統計調查制度規定的剛性旅行資料,而業界的感受也是真實的,因為市場主體更關注那些可以有服務機會的彈性旅遊資料。從現在開始,有必要區分剛性旅行和彈性旅遊的結構性資料,以增進宏觀視野和微觀視角的統一,以及政府管理部門、統計專業機構和旅遊企業對旅遊經濟的共識。
【3】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國慶節假日旅遊市場報告,內部資料,未公開。
【4】中國旅遊研究院主要負責同志解讀2021年假日旅遊市場報告——旅遊業迎來全面復甦的轉折點,載中國旅遊研究院官方微信,2021年5月7日
【5】資料來源,中國旅遊研究院主編,《2022年中國旅遊經濟藍皮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即將出版。
【6】資料來源:中國旅遊研究院主編,《2022年中國旅遊經濟藍皮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即將釋出。
來源: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
作者:李莉
責編: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