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對於正常人來說,胃、腎臟、結腸等器官都在腹腔裡,可近期浙大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浙大四院)接診了一位奇怪的患者,該患者的膈肌上有個大“漏洞”,80%的胃,左腎以及大部分大網膜都透過這個洞,跑到了胸腔裡面,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患者石先生30多歲,安徽人,平時在義烏工作。三個月前,他突然感到左側腹部脹痛,原本以為是一般的胃痛,熬一熬就過去了,結果半天過去仍不見好轉,於是他來到浙大四院急診科就診。石先生一直說自己胃痛,請醫生配點胃藥吃吃,接診的醫生察覺患者情況不對勁,給他做了查體後開了CT檢查,CT顯示結果讓醫生也大吃一驚,原來石先生的胃和左側部分結腸都跑到了胸腔裡。
由於醫保報銷的差異,石先生堅持要回老家醫院去看看,他在當地醫院做了檢查後,醫生告訴他大機率是膈疝,但當地無法手術,建議他去省城大醫院治療。於是,石先生又回到了義烏,找到了浙大四院疝和腹壁外科楊曉暉專家。楊醫生仔細詢問了病史,發現石先生早在8年前就出現了進食後腹脹的症狀,只是最近一年症狀更明顯了。透過影像學檢查可以發現,石先生的左側膈肌有一個很大的洞,80%的胃,左側結腸脾曲,左腎以及大部分大網膜均透過這個洞,跑到了胸腔裡面。這個洞估計從石先生出生時就存在,起初洞比較小,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腹腔裡的器官就“跑”到了胸腔裡,結果還擠壓了左側肺部,導致左肺發育不良。
楊曉暉專家向石先生全面又詳細地介紹了他腹腔及胸腔的情況,並經過全面的術前準備,普外科楊曉暉和心胸外科梁靚兩位專家一起為石先生施行了膈疝修補術,把他胸腔裡的器官“搬”回了腹腔內,並用剩下的少量膈肌和一張人工補片,填補了膈肌上的大洞。手術後石先生恢復很順利,三天就出院了。
楊曉暉專家介紹,我們正常人胸腔和腹腔之間由一層肌肉結構分割,成為膈肌。石先生患的是一種先天性膈疝,在新生兒中,先天性膈疝(CDH)的發病率為3000例活產中的1例,在成人中非常罕見。據悉,膈肌上後外側是最常見的型別(70%-75%),也叫做Bochdalek疝,大多數(85%)發生在左側,石先生的缺損位置就是典型的Bochdalek疝。先天性膈疝的患者膈肌上有孔洞,所以某些腹內器官可經此洞進入胸腔,並壓迫肺,妨礙其正常生長,輕者無明顯症狀,重者可危及生命。大多數病例在新生兒期均有症狀,而在許多成年人中,它症狀隱匿,在因腹部或呼吸系統問題的就診中,只有約5%的病例被偶然診斷出。
先天性膈疝在出生前是無症狀的,可以透過孕期超聲檢查發現。醫生推測,石先生從小就存在這個疾病,因為症狀不明顯,同時受制於當時的醫療水平,沒有進行全面的產檢,從而導致了漏診。出生時無症狀的膈疝,隨著年齡增長,直到出現肺部疾病、生長髮育異常、消化疾患等才來就診。
楊曉暉和梁靚兩位專家介紹說,成年人的先天性膈疝處理則會相對棘手,原因有三:1.由於疝入胸腔的器官較多,無法完全利用微創技術進行修補。2.腹腔容積有限,無法容納之前在胸腔內發育的器官,手術中甚至可能需要切除部分腸管或者大網膜。3.膈肌缺損很大,單純縫合困難,需要利用補片進行修補。
專家特別提醒,現在醫療條件好,一定要重視孕期的各項檢查,一旦產檢發現孩子有先天性膈疝,及時諮詢專業的專科醫生,及時就診治療。
【來源:浙江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