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怎麼看“戰鬥”這個詞兒,有人可能會說我們現在是和平年代要以德服人、以和為貴,但事實上在社會中仍然有數不清的人再戰鬥。他們或彷徨或孤獨,不肯屈服於眼前的被“統治”,總是希望能夠為自己的自由而戰,這樣的人或許就是你和我。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個相關的故事,那就是於19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世界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作品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個小城市裡,祖父和父親都曾是公爵的樂師,可以算得是音樂世家了。但可惜非常的窮,不過沒關係小克利斯朵夫的祖父堅信人窮志不能窮。於是整日地和克利斯朵夫灌輸英雄創造世界的觀念,所以從小克利斯朵夫就立志要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大人。克利斯朵夫從小就非常具有音樂天賦,祖父便偷偷的把他隨口而出的片段綴成樂曲,題名為《童年遣興》獻給了公爵。於是小克利斯朵夫被邀請到公爵府演奏,還被誇讚為“在世的莫扎特”,可見人生有一個給力的祖父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啊。
但可惜小克利斯朵夫的父親卻十分掉鏈子,在祖父去世後父親整日酗酒,家境愈發的敗落,養家餬口的重擔就落在了克利斯朵夫的身上。克利斯朵夫在附近一家豪宅找到了教鋼琴的兼職工作,還與年紀相仿的學生米娜之間互相產生了好感。不過兩人當時都沒意識到雙方家境懸殊的問題,克利斯朵夫在遭到米娜母親的一番奚落後憤然離去,不久後父親也去了,克利斯朵夫的童年就在這樣種種的打擊下結束了。
此後的日子也不怎麼順利,在公爵府演奏混日子的克利斯朵夫經歷了兩次失敗的愛情,意志更加消沉,整天和一幫不三不四的人在酒館裡泡。好像有舅父的指引他才重拾對生活的信心,一次克利斯朵夫去聽音樂會突然感覺到觀眾聽得都是百無聊賴,而演奏呢其實也的確是毫無生氣,這好的音樂不應該是這個效果呀?於是克利斯朵夫回到家後把自己所景仰的幾位音樂大師的作品拿出來看,竟發現其中同樣充滿了虛偽和造作。桀驁不馴的克利斯朵夫隨即便發表了對大師們的反面意見,結果可想而知他不但失去了公爵的寵愛,還把所在的樂隊和觀眾得罪了一遍。
一個星期日,克利斯朵夫在酒館裡借酒消愁時替一位姑娘打抱不平和人發生衝突闖下殺人大禍,無奈之下他逃到巴黎去避難,你說這個克利斯朵夫聽起來怎麼的也是個正人君子,但就總是命運不濟。在巴黎他同樣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好不容易才在汽車製造商家裡找到了一個教鋼琴的工作,製造商善良的外甥女葛拉齊亞對主人公是既欣賞又同情產生了好感,於是便想方設法幫助他完成事業。克利斯朵夫用交響詩的形式寫了一部音樂劇,然而他卻因為拒絕一個聲音庸俗肉麻的女演員出演自己的音樂劇,從而給自己惹來了麻煩,演出被人搗亂搞得一團糟。由於這次不成功的音樂會克利斯朵夫教課的幾份差事也丟了,生活又一次陷入窘境,而深愛他的葛拉齊亞也因無法幫助他而傷心的離開了巴黎。
其實我們也都看出來了,就克利斯朵夫這樣高傲的個性不諳世故,其實是很難和人相處的很好,但人家偏偏還真就結識了一個好基友——青年詩人奧裡維。在一個音樂會上兩個人一見如故,甚至還住在了一起。不久後克利斯朵夫創作的《大衛》出版了,他再一次贏得了“天才”的稱號,生活也出現了轉機。然而在一次“五一”節示威遊行中他的好友奧裡維死於軍警的亂刀之下,克利斯朵夫出於自衛也打死了警察。最後不得不逃亡到了瑞士,在瑞士克利斯朵夫思念亡友悲痛欲絕。
在一個夏日的傍晚,他外出散步時竟然與喪夫的葛拉齊亞不期而遇了,兩人都沉浸在重逢的喜悅中。然而葛拉齊亞的兒子卻十分仇視克利斯朵夫,所以兩個人即使重逢也沒能走到一起。時光荏苒歲月流逝,克利斯朵夫老了,葛拉齊亞去世了,那個曾經充滿激情與鬥爭的生活開始離克里斯多夫越來越遠。他回到了法國生活,但已經沒了當初那般的反抗精神,他甚至和敵人和解反過來一起譏諷那些反抗社會的新一代。晚年的克利斯朵夫開始專心於宗教音樂的創作,此時的他已經完全成了一個世故老人,清明而高遠。
或許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令自己感到不快,義憤填膺的事情,我們總覺得自己懷揣著什麼樣的使命,自以為是個強者,卻又不得不在生活處處碰壁之下磨平了稜角。或許總有一天大家都會驚醒般意識到所有的一切都未曾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只能是自己。
——羅曼·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