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底,小米官宣了旗艦新機小米12系列的正式上市,這標誌著小米高階手機將正式對標蘋果。小米CEO雷軍表示,這是向蘋果的一次學習。而從市場的角度,我們看到的將是更為激烈的競爭。正如雷軍所說,在這場競爭中,“需要的不僅僅是實力,更是挑戰蘋果的勇氣和決心。”
作為中國第一大手機制造商,小米的勇氣可嘉。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小米擁有如此的底氣,敢於挑戰蘋果在全球手機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呢?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本《中國能超越矽谷嗎?》,深入探討中國企業與矽谷企業之間,在管理模式方面的異同,以及從中得到的啟示。
本書作者安妮卡•施泰伯博士,被譽為“數字時代管理領域的國際權威”。她在其著作《谷歌模式:快速變化世界中的持續創新管理》、《矽谷秘密》等書中,系統性地對矽谷企業管理模式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一、創新進取的“矽谷模式”
傳統企業多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但在商業環境瞬息萬變的時代,舊的管理模式已無法跟上市場變化的節奏。變化無處不在,而企業的應對策略,直接影響著其在市場競爭中的生死存亡。
新的管理模式應運而生,並且走上了與傳統模式截然相反的發展道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矽谷模式”。
矽谷以其在資訊和通訊行業內的變革和創新享譽世界。縱觀矽谷企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擁有一種“動態能力”,那就是:在不斷實施公司轉型的同時,感知和抓住機遇的能力。
矽谷模式與傳統模式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始終保持著創新性、創業精神和對環境的高度適應性。
特斯拉將自己的使命從“加速世界向可持續交通的轉變”,修改為“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一詞之差,格局和視野,瞬間提升;
臉書的扎克伯格,谷歌的佩奇和布林,都親身參與產品的設計研發,在創新中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矽谷企業對於人才的評判標準,不再是遵守規則,完成既定任務。保持創新,取得意料之外的成果,才是企業看重的能力。
依靠強大的動態能力,矽谷企業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頂級競爭力,始終站在全球科技發展的最前沿。
二、迅速崛起的“中國模式”
中國企業在過去40年的發展中,已經從單純地模仿西方,成功地轉型為走自主創新之路。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不僅要趕超西方,而且要重新站在世界技術創新的前沿。
這樣的雄心壯志,源自中國政府和企業對科技創新逐年加大的投入;源自中國從成本優勢向技術優勢轉變的大趨勢;源自中國從 “重文輕商”,到鼓勵“全民創業”的觀念轉變;源自儒家文化中倡導的“自我修養”和“終身學習”的理念;源自其巨大的國內市場帶來的激烈競爭壓力。可以說,創新已經成為了中國企業維持生存發展的不二法則。
隨著中國社會商業化程度的不斷增強,一批先進的中國企業,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全新的管理模式。海爾的“人單合一”、小米的“扁平、開放和創新”、阿里巴巴的“克服官僚和等級制度,擁抱變化”、百度的“簡單可靠,平等平衡”,既是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思路的體現,也代表著全新的“中國模式”。
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的迅速崛起、在經營管理模式方面的不斷探索,讓中國在成為“創新型國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穩。
三、“中國模式”能超越“矽谷模式”嗎?
海爾內部的數百個小型自主經營體,組成了強大的網路化家電產品供應體系;阿里巴巴從電子商務起步,逐步構建出全方位、多領域、跨平臺的龐大業務“生態系統”;百度藉助其在網路搜尋技術方面的優勢,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領域確立起先發優勢;騰訊對於QQ和微信功能的持續提升,彰顯了它背後強大的創造、開發和平臺維護能力;小米以智慧手機起家,龐大的粉絲群體,助力其業務版圖向智慧家居的無限延伸。
儘管業務與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擁有著:宏大的企業願景、強烈的使命感、遠見卓識、富於創新精神的高層領導人和極具創造力的員工。所有這些,都與矽谷企業有著高度的相似性。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在摒棄舊有的“自上而下、服從權威”的傳統管理模式,努力發展出更為靈活高效的管理模式。
未來,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矽谷企業,都面臨著持續提升管理模式的巨大挑戰。這關乎著企業未來的發展,更是企業生存的迫切需要。
中國已迎頭趕上,未來的世界將更加多元。如何相互借鑑,獨立創新,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全新管理模式?相信對此感興趣的朋友,一定會在這本《中國能超越矽谷嗎?》中得到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