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年鐘聲敲響,2022年的大幕已經開啟,展現眼前的將是一片未知的世界風景。2022年這艘時間之舟,將載著人類駛向何方?分析認為,作為開啟2022年世界之門的“鑰匙”,疫情—經濟—地緣政治三者之間的關係將是觀察今年世界形勢的基本方向。
新舊秩序繼續碰撞
2021年雖已退場,一些記憶卻仍在場。“佔領國會山”、“喀布林時刻”、奧密克戎“接棒”德爾塔、耐人尋味的大國關係……一系列事件折射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也為2022年的世界圖景埋下伏筆。
對於今年的世界大勢,中國資深外交官、前駐外大使楊成緒如此展望:整體而言,多極化程序、“東昇西降”趨勢、國際力量對比趨向更均衡發展將繼續向前演進。具體而言,中美實力差距客觀上繼續縮小,全球左翼力量勢頭回升(從歐洲到拉美,左翼政黨或政治人物已經或有望上臺執政)。
楊成緒還特別提到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提出的“世界正危險地搖擺於新舊秩序之間”這一觀點。IISS認為,在一個基於規則但疏於維護的舊秩序和一個尚未成型、仍在擘畫的新秩序之間,世界處於動盪不安中。
楊成緒把新舊秩序理解為,工業革命之後美歐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基於規則的秩序與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大面積崛起後所追求的國際關係民主化、遵循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的秩序。而新冠疫情的發生加劇了新舊秩序之間的碰撞。具體表現在,在應對疫情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暴露了政治社會制度、自由民主體制的弊端,促使發展中國家更堅定地尋求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和治理模式;另一方面,美國欲糾集其他發達國家共同維護它們所制定的規則和秩序,正遭到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的反對。所以,2022年的世界,新舊秩序之間的碰撞甚至鬥爭還會繼續演繹,並向深度與廣度展開。
從某種意義上說,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黃仁偉提供了開啟2022年世界之門的“鑰匙”。在他看來,疫情—經濟—地緣政治三者之間的關係將是觀察今年世界形勢的基本方向。簡言之,疫情越嚴重,經濟越下滑,地緣政治緊張就越上升。
今年疫情會否遠去?
全球大疫,綿延兩年,已奪去萬千生命,今年進入第三個年頭。在世界多國領導人的新年致辭中,抗疫成為共同主題。如果2022年有年度之問,那一定是疫情在今年會否離我們遠去?
對此,兩位專家都持謹慎態度。
“從2021年的形勢看,德爾塔、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的出現給今年結束疫情的希望潑了冷水。”楊成緒說。不過,在全球合作抗疫方面,今年或可有所期待。在去年11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上,中方宣佈將再向非方提供10億劑疫苗。今年如果實現目標,將給非洲國家防疫提供很大幫助。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如果今年疫情有所緩和,可能也會加大力度參與全球合作抗疫,發展中國家有望獲得更多疫苗和抗疫物資。
有觀點認為,今後,新冠病毒可能會逐步流感化,危害性也將變小。黃仁偉對此並不認同。他的觀察是,疫情出現“量大質低”的走向,即感染者數量擴大,但死亡率在下降。但是“量大質低”並不代表疫情的危害程度有所減少。原因有三:一是感染人數擴大後,醫療系統將承受壓力。二是死亡率下降不等於死亡病例總數下降。美國就是例證。三是可能還會出現新的變異毒株,而且感染率越高,出現新變種的可能性就越大。
經濟復甦小心逆風
疫情起伏牽動世界經濟復甦程序。強復甦、不均衡、弱供給、高通脹,有經濟學家用這四個詞概括2021年的世界經濟走勢。2022年,全球經濟又將走出怎樣的變化曲線?
黃仁偉預計,2022年,世界經濟總體呈現微弱增長,尚難恢復疫情造成的損失,也不排除出現新的“灰犀牛”“黑天鵝”。進一步說,今年的世界經濟復甦前景仍將取決於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美國與中國的表現。但是,鑑於美國經濟基本面的不穩定性超過穩定性,其經濟復甦速度遠遠不能控制三個危險的巨大泡沫:美元、美債、美股,再加上高通脹“添亂”,依靠美國經濟帶動世界經濟復甦幾無可能,相反美國對世界經濟下一步復甦將形成很大牽制。相比之下,中國作為另一個火車頭,其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帶動力就特別值得關注。
楊成緒認為,今年世界經濟復甦仍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包括疫情反覆、美歐收緊貨幣政策、通脹問題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要加強風險防範。而美國欲重置供應鏈、高築貿易技術壁壘等做法,也將給復甦吹來逆風。
此外,今年,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會面臨一個共同挑戰,即如何解決被疫情加劇的貧富差距問題。“貧富差距擴大可以說是當前國際、各國政局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促使世界發生變化的一個深刻原因所在。”楊成緒說。
大國關係更加錯綜複雜
最近兩年,在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作用下,國際政治局勢也在發生深刻演變,特別是震動了大國關係的“地殼”。2022年,大國在世界棋局中會如何對弈?
黃仁偉表示要繼續關注國際局勢中的兩個變化:其一,美國盟國體系正在發生複雜變化。2021年,拜登政府上臺後,重建被特朗普政府拋棄的盟國體系,但其實質仍是單邊主義,只是用多邊主義包裝而已。與過去相比,拜登所重建的盟國體系出現一些變化,一方面在擴大,比如美國2021年首次舉行所謂“民主峰會”,是以價值觀為基礎擴大所謂“朋友圈”;另一方面,它又在縮小,比如出現盎格魯-撒克遜血統的盟國,即美英澳安全夥伴“奧庫斯”。還有一個變化是,因利益、戰略目標等方面的分歧,盟國內部一致性在減少,某種程度趨於虛弱和空心化。其導致的結果是,美國欲基於盟國體系塑造以規則、價值觀為基礎的國際體系很難形成。
其二,地緣政治緊張仍在上升。在歐亞大陸東西兩端,正同時出現美國盟國體系與兩個大國對峙的局面。西端是俄羅斯與北約的激烈鬥法。雙方全方位地正面對抗是冷戰結束以來從未有過的。危機爆發點尚難判斷,但確實存在。東端是美國與中國的角力。美國印太戰略的重點是從印度洋到馬六甲海峽,再到南海、臺海,直至日本海,在這條海上之線上圍堵中國。不過,由於戰線太長、兵力分散、盟國體系不協調、自身力量不足等弱點,美國恐難兩頭兼顧。
談及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在今年的走向,黃仁偉評估,兩國關係雖然緊張,但不會發生重大危機,因為美國無法在歐亞大陸兩端同時應對兩個地緣政治危機。而且,美國在經濟上需要中國。他認為,中美關係可以用“麻煩”來形容,而不是危險。“麻煩”是指美國會在意識形態、輿論、軟實力、“小院高牆”式的精確打擊(比如制裁)方面找中國麻煩。
“2022年大國關係將更加錯綜複雜,且博弈加劇。”楊成緒說。首先體現在中美之間。美國今年舉行中期選舉,內政因素將驅動拜登政府繼續對華施壓。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比如重整晶片市場方面或有新動作。“去年是謀劃,今年是付諸實施。”不過,中美關係有“競”有“合”。在經貿領域,今年可能大有合作空間。“2021年,中美未就經貿問題展開正式磋商,今年或許會談。在關稅議題上,美國未必會取消特朗普政府時期對華加徵的關稅,但有可能會減少。”
其次是俄美交鋒,尤其是圍繞烏克蘭問題的拉鋸將是今年大國博弈的重要“劇情”,若處理不當恐將引爆戰爭,從而會嚴重影響國際形勢。
楊成緒還補充道,同樣是大國博弈,俄美與中美有所不同。俄美之間具有爆炸性,中美尚不存在戰爭危機,而是爭鬥日常化。
第三是印度在中美俄印四國關係中的態度或將微調。考慮到在俄美之間維持平衡,預計今年印度對美國的追隨度會下降,這或許可以在今年四方安全對話中尋求印證。
中國繼續做“穩定擔當”
過去一年,中國書寫了特色大國外交的新篇章:元首外交發揮引領作用、抗疫外交展現國際擔當、發展外交作出中國貢獻、多邊外交堅守公道正義、為民外交履行莊嚴承諾。
2022年,同樣是中國政治與外交的一個“大年”:主辦北京冬奧會、主辦金磚國家峰會、同多個國家建交“逢十”週年、召開中國共產黨二十大……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必將受到矚目。
在楊成緒看來,今年,中國將繼續發揮“穩定錨”的作用,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穩定和確定的力量。一個生動的例子是,繼2021年底中國寮國鐵路通車後,今年,印尼雅萬高速鐵路也有望完工。中老鐵路、雅萬高鐵都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專案,將有助於東盟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貿易、運輸便利化。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能為這一地區提振經濟注入動力。
黃仁偉認為,在疫情前景不明、經濟弱增長、地緣政治緊張的三大因素下,今年,中國將是防止世界陷入更嚴重危機的最重要的穩定力量。中國提出的國內國際雙迴圈富有遠見,中國經濟增長將帶動世界經濟可持續復甦;“一帶一路”倡議將是帶動沿線國家走出疫情、復甦經濟的重要槓桿。中國的作為和貢獻表明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簡單的空洞理論或理念,而是正在切實踐行之事。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廖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