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向吳曉波致敬,一年能調查60多家的企業,這樣的專家中國少之又少,所以多數不行調查的專家都變成了磚家,羅胖子的演講只能讓你喝口雞湯,吳的演講裡真實的資料可以影見未來。
K型的形態我不知道和寡頭經濟有什麼區別,但我相信中國的經濟已經出現20%的企業佔領80%市場份額的寡頭特徵,所以2020年的基金抱團是把握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只是抱過頭了,透支了業績預期,才有了2021年的殺估徝走勢,那麼2022年的中國經濟又將有什麼樣的特徵?
不管是羅的演講還是吳的論證,或者是李彥宏關於智慧交通的隻言片語,都能看到對人口焦慮的不同解法,1000萬的新生幾齣生率,真是一朝回到解放前了。人多了,人老了,怎麼辦?
2020年猜測人工智慧進入應用大潮,但在2021年所有的概念都輸給了有點運動化的碳達峰,在面臨供給不平衡、內需消退、投資不振的巨大經濟壓力下,終於明白了中國這樣基數巨大的國家必須在發展中解決問題,重新確立循序漸進實現碳達峰的大政,那麼2022的年碳中和機會還有,但像2021年的瘋狂估計會降溫不少,最熱的方向會出現在哪裡?
數字化!
元宇宙其實也是數字化的一個應用,但中國不需要遊戲方向的元宇宙,中國更需要能夠服務實體經濟的數字化,一如吳舉例中的成渝高速上的雲服務,通行效率提高了,事故發生率下降了,道路的使用效率就上來了。
光澤養雞場對種雞問題的硬氣態度,也從另一側面回答了種業為什麼會成為農業中的特例。
對中國2022年經濟形勢的預測,為什麼52名專家會給出三三開的回答?我想困擾他們的最大問題應該始於2018年的中美對抗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演變,新冠疫情會在何時結束?中美的對抗演變取決於雙方國力的對比,中國的在疫情下的8%的年度增長和美國內部分裂不斷加劇的國情,中美平等對話將是歷史必然,在對抗下合作,在合作中對抗將是常態。
對於疫情,外行人說句外行話,病毒應該也講辯證,也會遵行能量守衡吧,當病毒的傳播力大到極致的時候,應該也是疫情演變成普通病情的前夜了,我想2022的下半年,疫情將不再是困擾世界的最大問題。所以做個提前量思考兩個問題:一、疫情養成的習慣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哪些將受益,哪些將被蠶食甚至取代?二、疫情影響結束了,別的國家生產力恢復了,世界的經濟格局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數字孿生,資料中心,雲計算,你更看好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