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防禦戰術是一種依託坑道工事進行堅強防禦的戰術,多適用於山地防禦作戰,利用坑道來躲避對方優勢火力的殺傷,儲存兵力,從而達到穩定防禦的戰術目的。這種戰術在數次戰爭中都有出現過,如中法戰爭中的清軍、索姆河戰役中的德軍以及硫磺島戰役中的日軍。最典型的就是硫磺島戰役中的日軍,由於美軍擁有強大的艦炮和航空兵火力,日軍的表面陣地完全無法堅守,於是構築了以坑道為核心的地下防禦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軍遠端重火力的優勢,大大延緩了美軍的進攻步伐。朝鮮戰爭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打擊,我志願軍也是充分利用坑道防禦戰術遂行防禦作戰,取得巨大的戰果。在戰爭後期,雙方進入陣地戰階段,我軍同樣在前線部署了大量的炮兵,美軍陣地同樣面臨著無法堅守的問題,為此美軍曾試圖嘗試學習我們的坑道防禦戰術,但是結果卻差強人意,根本學不到志願軍坑道防禦戰術的精髓。
志願軍的坑道防禦戰術
在朝鮮戰爭初期,由於戰鬥形式主要以運動戰為主,戰線極不穩定,部隊在遂行防禦戰鬥時根本來不及構築完善的坑道防禦設施,當時主要構築臨時的單兵防空洞和防炮洞,以躲避美軍的重火力打擊。隨著戰鬥逐漸轉入陣地戰,戰線相對穩固,我志願軍便有機會構築完善的坑道防禦體系,對坑道防禦戰術進行創造性的發展。到戰爭後期,我志願軍典型的防禦陣地由地表的野戰工事和地下的坑道工事組成,敵人在發起進攻之前都會進行猛烈的炮火準備,這時候我守軍將全部退入坑道工事以躲避敵人的炮火襲擊。待敵人發起衝擊時,我守軍派出一部兵力進入表明陣地防禦敵人的步兵衝擊。
由於敵人往往會實施連續的衝擊,因此,坑道工事也可以實現逐次投入兵力遂行防禦,使地表陣地的兵力始終不會太過密集,以免遭到敵炮兵火力的大量殺傷,坑道工事實際上相當於一個蓄兵池的作用。即便敵人佔領了我軍表面陣地,我守軍也可以全部退入坑道工事實施堅守,等到己方炮兵對敵人佔領的表明陣地實施火力急襲,我守軍可趁勢從坑道出擊實施戰術反擊,將敵人再次逐出陣地。所以,我軍的坑道防禦戰術已經發展得爐火純青,可攻可守,可進可退,達到了山地防禦作戰的巔峰。
美軍對坑道防禦戰術的嘗試
到了戰爭中後期的陣地戰對峙中,美軍同樣面臨著如何遂行山地防禦的問題,即便美軍在陣地上構築鋼筋混凝土工事,但是在我軍重型炮兵的打擊下,也會被輕易的摧毀。因此,美軍也開始學習志願軍的坑道防禦戰術,在構築堅固表面陣地的同時,也在陣地的反斜面構築坑道掩蔽部,用於屯兵躲避志願軍的炮擊,在表明陣地丟失後,殘存美軍將撤入坑道掩蔽部,等來援軍支援,然後一起實施反擊,下面我們來列舉一個典型的戰例。
1951年9月份,我志願軍第65軍決定對當面美陸戰一師據守的西場裡北山和67高地,當時美軍在高地上構建了堅固的防禦工事,正面有50多個火力點,前沿還有數道雷場和防步兵障礙物。另外,美軍還專門在67高地反斜面構築了坑道式掩蔽部,建立了和志願軍類似的表面陣地和坑道工事相結合的防禦體系。此外,高地守軍還能得到炮兵群、空軍和一個坦克連的支援,整體而言,美軍的高地防禦體系是比較完善的。儘管如此,美軍防禦陣地還是輕易地被我志願軍突破了,其退入坑道的部隊也被我軍所殲滅,陣地丟失,美軍200餘人全軍覆沒!
為攻克北山和67高地,我志願軍投入了2個步兵連,另以坦克和炮兵作為支援。利用夜間,我軍12輛坦克隱蔽進入攻擊陣地,步兵則利用炮火準備階段迅速前往出發陣地,完成了在美軍陣地前沿的秘密集結,這大大縮短了我軍的衝擊距離。此次攻擊中,我軍採取了一個新的戰術,以往在炮兵完成火力準備後,步兵隨即發起衝擊,而這次步兵在炮兵準備結束後暫時不發起衝擊。而當面美軍以為我軍步兵即將發起衝擊,陣地上各種火力點全開,一下子全部暴露出來。隨即,我軍炮兵和前沿坦克對暴露的美軍火力點實施10分鐘的精準破壞射擊,摧毀了美軍陣地上大部分的火力點,極大的降低了我步兵衝擊的難度。僅僅用了8分鐘,我步兵也佔領了全部的表面陣地,剩餘美軍退入坑道堅守。我步兵隨即對坑道內美軍進行逐點爆破攻擊,當夜即全殲坑道內美軍。
美軍坑道防禦戰術為何失效?
在這場67高地戰鬥中,美軍坑道防禦戰術之所以失敗,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缺乏及時有力的增援,儘管我軍步兵僅用8分鐘就佔領了全部的表明陣地,但是在清除隱藏於坑道內的美軍時則一直持續了較長的時間,期間美軍未能向67高地提供及時的地面增援和火力支援,主要原因是由於戰鬥在夜間發生的,美軍步兵不擅長夜戰,其炮兵火力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而空中支援直到第二天凌晨來趕到,那時候守軍已經被全殲了。究其原因,還是美軍步兵對火力掩護過於依賴,進攻積極性和防禦頑強性都遠不如我志願軍步兵。在陣地即將丟失時,美軍步兵很少敢於冒著自身被打擊的危險,呼叫己方炮兵對陣地實施覆蓋性打擊。總的來說,美軍只是單純地將坑道工事作為一個防禦的設施,沒有真正將其融入到防禦體系中,只是學到了皮毛,而完全沒有學到精髓,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