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史一直以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戰例就是孟良崮戰役。正是在這場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將士在陳毅和粟裕的指揮下,一舉擊潰並全殲蔣介石極為倚重的七十四師,整個華東戰局因此扭轉,國民黨的“魯中決戰”計劃也隨之破產。
孟良崮戰役是一場極為經典的戰役,因為解放軍當時對陣的是國民黨十大名將之一的張靈甫,還有他麾下被譽為是“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七十四師。但在粟裕指揮的解放軍面前,不僅七十四師被全殲,就連張靈甫也亡命孟良崮。
不過,對於張靈甫的死因,一直以來眾說紛紜,以至於成為一個謎團,而這個謎團,直到上世紀末才逐漸被解開。
張靈甫本名張仲麟,在1903年出生於陝西長安縣,自幼愛好讀書,後來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因為家貧而輟學。
從北大退學後,張靈甫和一位同學一起加入胡景翼的國民二軍駐豫軍官訓練團。正是在此期間,張靈甫結識了于右任,並在他的推薦下南下報考黃埔軍校,成為了黃埔四期步兵科的學生。
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張靈甫正式來到軍營中,並參加北伐戰爭,積累了一些“戰功”。不過,此時的張靈甫還不是太出名。而讓他名聲大噪的,是他槍殺妻子。
張靈甫的妻子名為吳海蘭,這是他第二任妻子,經由朋友介紹而相識,兩人感情不錯,但誰也沒想到,在1935年冬天,張靈甫突然地將妻子吳海蘭槍殺。
這件事被吳海蘭的哥哥曝光後,導致張靈甫被婦女界一致聲討,蔣介石因此派人將張靈甫逮捕,還判了他死刑。張靈甫被關到了監獄中,還得了瘧疾,但逃過一劫。
從那以後的張靈甫,逐漸堅定了想要活下去的念頭,因此主動給法庭寫了申訴書,並得以出獄。也是從這時開始,他給自己起了靈甫這個名字,以示改頭換面重新開始。
關於張靈甫為什麼要殺害妻子,歷史上沒有一個定論。有人說是因為吳海蘭有外遇被張靈甫發現了,但也有人說吳海蘭是特工,因為竊取檔案被發現,所以被張靈甫怒殺。
其中,1984年,吳戾天在《我所知道的張靈甫》的文章中寫道:1935年,張靈甫為了追擊紅軍來到了陝西,當他聽說吳海蘭在外面有外遇時,張靈甫怒火中燒,於是趁著過春節之由回家,並把妻女帶到戶縣。在除夕之夜,當妻子在菜園內割韭菜時,張靈甫從後面將妻子擊斃。
後來張靈甫兒子張居禮和侄子張居正受採訪時也說過,張靈甫在槍殺吳海蘭之前有過激烈的爭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認定張靈甫殺害妻子是“情殺”。
而吳海蘭是特工的說法,是張靈甫的第四任妻子王玉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說,當然這個說法是張靈甫自己告訴王玉齡的,所以可信度應該很低。
凡以上說法,都是有可能的,歷史的真相我想只能交給時間去印證,但是有一個判斷應該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張靈甫此人戾氣很重,疑心重,甚至冷血。
此後,因為抗戰爆發,張靈甫作為國軍將領也參與其中。隨著“戰功”的積累,張靈甫深受蔣介石的賞識,官也是越做越大。到抗戰結束時,張靈甫已經是74軍軍長兼南京衛戍司令。
在1946年,第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張靈甫的職位也變成了師長。看起來張靈甫的職位降低了,但這個74師是蔣介石傾注了不少心血的美械王牌師,蔣介石把這支部隊交給張靈甫,足見對張靈甫的倚重。
1947年2月,國民黨重振旗鼓,向解放區發動新一輪進攻。而張靈甫的整編74師作為第一兵團的主力,在此次攻勢中自然是要擔綱其主角。
當年的5月11日,為了搶頭功,張靈甫帶著自己的部隊甩開兩翼部隊,由孟良崮山麓向華東野戰軍發起進攻。彼時的張靈甫顯然不會預料到,這是一個讓他喪命的決定。
在遭到攻擊後,華東野戰軍以十萬大軍的兵力對整編74師實施圍攻,張靈甫見勢不妙,把軍隊帶上了孟良崮。蔣介石在獲悉情況後,反倒以為這是一個與華野決戰的好機會,命令張靈甫固守待援。
為了一舉殲滅整編74師,華東野戰軍在5月16日向著孟良崮發起了總攻。僅僅四個小時後,這支被譽為是“五大主力之首”的國民黨王牌部隊,就在解放軍如潮水般的攻勢下土崩瓦解,不僅軍隊全軍覆沒,張靈甫也當場斃命。
當戰報傳到指揮部,上面寫著:“......斃傷蔣軍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以下官兵一萬三千名,繳獲大小炮數百門......”面對這一結果,包括陳毅同志在內的眾多指戰員們都欣喜不已,這一仗足以讓蔣介石威風掃地。
但關於張靈甫的死,實際上戰後報告把事實說的很籠統,只說了斃傷張靈甫,而沒有說究竟是怎麼斃傷的,這也為後面的爭議埋下了伏筆。
一直以來,關於張靈甫最終的死因,說法很多,有人說他是自殺的,原因自然是不願意做階下囚;也有人說他是被炸死的,是在解放軍攻山的時候,死在了激戰中;近年來最為流傳的說法,則是說他是在投降後,被我軍一個排長槍斃。
種種說法,雜亂成一團,讓這個已經化為塵泥的蔣介石愛將,留給後世一個說不清的謎團。
在國民黨內,認為張靈甫自殺的說法最為廣泛。當時孟良崮戰役失敗,74師全軍覆沒,張靈甫陣亡。這樣的訊息很快就在國民黨軍隊中傳開了,一時間也是引起軒然大波。而不久,我軍的情報人員就獲知,國民黨方面向外界宣告:“張靈甫將軍於孟良崮戰役中,寧殺身成仁也不願被俘。”
蔣介石還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份遺書,說是張靈甫的“絕筆書”。在那份書信上寫著:“如果兵敗,我會帶著士兵集體自殺!”
要知道,張靈甫本身極為熱愛書法,筆風自成一派,他當年就是因為在碑林摹帖而認識的于右任,並由此迎來自己的人生轉機。所以,一般人想要模仿張靈甫的筆跡還是很不容易的,蔣介石拿出的這份絕筆書,自然也讓很多人相信張靈甫真的是自殺殉國。
不久,蔣介石更是鄭重其事地在南京召開了一場追悼會,他在會上慷慨陳詞說:“(張靈甫)最後不屈相率自戕。”
不僅如此,蔣介石還找來從孟良崮戰役中倖存計程車兵,讓他們對著公眾說:“張師長、蔡師長等,皆於手斃匪徒後,以其最後之一彈,慷慨成仁。”
經過種種操作,蔣介石將張靈甫說成是英勇作戰的好戰士,為他授予“國民第一烈士”的稱號。不僅如此,蔣介石還給張靈甫在南京玄武湖立碑紀念,甚至把英國贈送的一艘護航驅逐艦命名為“靈甫號”。
當這些訊息傳到陳毅的耳中,引起他高度重視。我軍報告只說了張靈甫是被斃傷的,但到了國民黨那裡,卻明確變成了自殺。這下問題就很嚴重了,張靈甫這個級別的將領,其死亡牽涉很大。
如果不把真相搞清楚,不但會影響我軍士氣,還可能給國民黨軍隊凝氣聚神的機會,這無疑會讓華東野戰軍方面難以向中央交待。想到這裡,陳毅坐不住了,他趕緊安排人去調查這件事情。
在當時,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也是孟良崮戰役的參加者,而他的保健醫生盛政權被指派前往為張靈甫驗屍。盛政權在陶勇的帶領下,連同二十多個警衛戰士一起上了山。在找到屍體後,四名警衛戰士用手電筒照著已經硬邦邦的張靈甫屍體,協助盛政權進行驗屍。
盛政權藉助燈光對屍體進行了仔細的勘察,他首先檢查了頭部,但卻發現除了臉頰有破損外,其他地方並沒有傷痕。緊接著,盛政權檢查張靈甫的前胸,這次發現了兩個槍眼,還是在心臟位置。
據觀察可以發現,張靈甫身上的彈孔口徑並不大,但子彈直接將人體打穿,從後背穿出,這是張靈甫死亡的主要原因。
根據多年的軍旅經驗,盛政權做出了判斷:張靈甫不太可能是自殺的,國民黨高階將領自殺,一般習慣用手槍打太陽穴。
根據他胸口的兩個彈孔,以及沒有火藥燒焦痕跡的衣物來說,張靈甫自己朝胸口開槍的可能性也不大。而張靈甫真正的死因,很有可能是在兩百米左右的距離上被解放軍裝備的美製“加拿大”衝鋒槍擊穿了胸口。
張靈甫並非自殺,而是被我軍士兵擊斃的真相被彙報給了陳毅。那麼問題又來了,是誰擊斃了張靈甫呢?這麼大的事情為什麼沒人報功呢?
這時候,有人對陳毅說出了一則隱情,這也是關於張靈甫死因的另一個說法。那就是在解放軍攻上山的時候,張靈甫眼見大勢已去,選擇了舉手投降。但是,我軍的一個排長因為對張靈甫恨之入骨,舉槍射殺了張靈甫。
時任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司令部參謀長的金子谷就回憶說:“戰役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六縱穿插部隊一個排,衝進張靈甫躲藏的山洞,張靈甫舉手投降。張靈甫在投降後,衝進洞內的六縱那個穿插排的排長恨敵心切,端起衝鋒槍將其擊斃了。”
而時任華東野戰軍六縱司令員的王必成將軍也說:“勝利了,我們的老冤家、死對頭,終於被徹底殲滅了。但在慶賀大捷之時,也有點遺憾,那個雙手沾滿人民的鮮血,死心塌地效忠蔣介石的‘御林軍’師長張靈甫,在被我特務團活捉以後,又被一名對他懷有刻骨仇恨的幹部給打死了。”
這個說法可信度很高,因為根據盛政權的驗屍結果,張靈甫的確是胸口中槍而亡。而根據彈孔判斷,就是我軍的衝鋒槍所擊斃。那為什麼沒人向指揮部彙報這一情況呢?
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我軍的政策就是“優待俘虜”,張靈甫既然已經投降,那就是我軍的俘虜,但卻被擊斃,“兇手”還是一個排級幹部。槍殺俘虜在我軍是嚴重的政治錯誤,這不僅破壞了我軍的形象,更會影響後續的對敵作戰。
按照解放軍的軍規,這位排長肯定要受處分,但考慮到實際情況,部隊裡為了保護這名排長,沒有把真實情況上報給指揮部。
陳毅隨後也瞭解到這一情況,他對此非常憤怒。在5月29日召開的軍團以上幹部會議上,陳毅對此做了指示,他說:“此次對俘虜政策的破壞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放下武器的自由殺害,不多責備,不追究責任,但要引以為戒。要推動全國的革命高潮,主張不多殺俘虜,有些同志不相信俘虜策反成績,甚至害怕......張靈甫是我們殺的,報告說是自殺的,我們便欺騙了黨中央、毛主席、朱總司令!”
會後,各級幹部將陳毅的指示傳達給了基層部隊,再次重申俘虜政策的重要性,而那名槍殺張靈甫的排長,也被關了禁閉。
關於這一說法,還有一些材料能夠印證。比如原六縱隊政委江渭清,在他撰寫的名為《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憶錄》的回憶錄中,就說:“在孟良崮戰役中,要說還有什麼不足,那就是被我六縱特務團活捉了的張靈甫,卻被一名對張靈甫恨之入骨的幹部給打死了,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否則,我們一定要同他敘敘漣水之戰的那段往事了。”
人民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華東解放戰爭紀實》一書中也採用了這一說法,並且過程更為詳細。書中記載說:當戰鬥結束後,陳毅最為關心張靈甫的下落,因此讓人四處追查。
當時,四縱隊報告說,張靈甫被三十團俘虜了,但後來又失蹤了。結果第二天,張靈甫的屍體就被從山上抬了下來,至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
書中還說:陳毅經過多方調查才知道,原來張靈甫在困境中,向蔣介石發出最後一份電報,表明自己“殺身成仁”的決心。但其實,這一幫人沒一個是真正想“捐軀”的,就在他們猶豫的時候,四縱隊的戰士衝進了山洞,將張靈甫等一干將領盡數活捉。
就在戰士們押解著張靈甫等人下山的時候,遇到了六縱隊的戰士,一名排長對張靈甫恨得咬牙切齒,腦門一熱就把張靈甫擊斃了。隨後,戰士們讓俘虜抬著張靈甫的屍體隨部隊轉移,最後將張靈甫掩埋在了野豬旺村的山崗上,墳前還有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張靈甫之墓”。
在1997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百戰將星皮定均》一書中更是詳細記載了張靈甫被安葬的過程。書中說皮定均當時遵照上級指示,給張靈甫準備了一口好棺材,還給他換上了一身新軍裝。當時在戰場上,找不到國民黨的軍裝,張靈甫實則是穿著我軍的軍裝下葬的。
掩埋前,政治部副主任謝勝坤還向皮定均請示了一件事情:六縱隊俘虜的一個少將旅長和八個上校要求最後看一眼他們的師長張靈甫。皮定均覺得,這些人跟著張靈甫出生入死,現在都當了俘虜了,還要看看他的遺容,這種感情難能可貴,也就同意了。
下葬儀式是由皮定均和謝勝坤主持的,地點就在一棵古樹下。皮定均讓人花了四百元買了一口棺材,將收拾得乾乾淨淨的張靈甫放入其中。當時並沒有為張靈甫挖墓穴,而是在古樹下堆出了一個半間房子高的墳堆。
在掩埋的時候,那九個國民黨軍官跪成一個半圓形,一個個淚流不止。最後,墳堆前立起一個木牌,上面寫著:“整編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之墓”。
雖然以上種種記錄,在具體情形上都有相沖突的地方,但大體都指向一個事實,那就是張靈甫確實是在孟良崮戰役中被擊斃的,而並非國民黨方面宣稱的自殺。那麼國民黨方面聲稱張靈甫自殺的“證據”又從何而來呢?尤其是那兩份遺書,究竟是不是張靈甫所寫?
其實這個問題也有答案。在蕭乾主編的《新編文史筆記叢書·三秦軼事》中,曾收錄了一篇文章,即吳鳶撰寫的《張靈甫遺書之謎》一文。
在這篇文章中,吳鳶提出了一個觀點:張靈甫的遺書實際上是他的老上司,原七十四軍軍長王耀武精心編造的故事。據吳鳶說,在孟良崮戰役結束後,蔣介石心急如焚,不斷向王耀武打聽有無張靈甫訊息。
當時王耀武坐鎮濟南,而恰有不少七十四師的潰兵逃到濟南城,王耀武在瞭解了孟良崮戰役的經過後,與一眾副官商議決定,為張靈甫寫兩份遺書,一份給蔣介石,一份給張靈甫的妻子王玉齡。
至於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張靈甫乃至他自己臉上貼金,從而撈取政治資本。所以,蔣介石實際上是受到了王耀武的矇騙。
我們前文說過,張靈甫擅長書法,筆風自成一派,一般人很難模仿。但是王耀武手下的譯電科科長李嘯梓與張靈甫同年,平時最喜歡模仿張靈甫的書法,這兩份遺書也正是由李嘯梓炮製而成。
王耀武在看到李嘯梓寫成的遺書後,不禁大喜過望,當即將其送往南京,而蔣介石對此更是深信不疑。至於送給王玉齡的那份,後來有不少張靈甫的故友都登門請求王玉齡把遺書拿給他們觀讀。
在這些人看完後,他們覺得也應該把這份送給蔣介石看看,於是這份遺書也被送往南京,並從此再也沒有回到王玉齡手中。不過,王玉齡在讓他們把遺書拿走的時候,拍了一張照片。所以,這份遺書最後不僅為世人所知曉,甚至被人做成了石刻立在孟良崮上。
儘管在這兩份所謂的遺書中,張靈甫等人表現出了大義凜然的態度。但實際上,據當時是74師57團團長羅文浪在《孟良崮戰役回憶》一書所說,在己方態勢完全陷入惡化局面的時候,張靈甫把主要將領集中在一起,提出要“集體自殺”。一眾將領在此時心思各異,但又都有共同點,那就是不肯自殺。
副師長蔡仁杰、58旅旅長盧醒兩人拿出了老婆孩子的照片,抱在一起痛哭出聲,不願意拔槍自殺。副參謀長李運良更是演技絕倫,他假裝自殺,但卻不直擊要害,隨後一臉血汙地躺在地上裝死。
張靈甫本人,則是命令部下對自己開槍,部下不肯,他就問:“你們還服不服從我的命令?”部下回答:“服從!”
張靈甫又嚴令說:“那就向我開槍!”部下還是遲疑不肯。就在這時,解放軍衝上了山頭......
張靈甫其人,作為蔣介石作為鍾愛的干將,曾一度在革命戰爭中充當反動先鋒,為維護南京統治集團而服務。這樣的一個軍閥鷹犬,儘管他後來身死名裂,但其歷史罪行永遠不能被寬恕。也正因為如此,張靈甫的死因一直以來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而其中的迷霧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慢慢撥開。
種種歷史材料表明,在最後時刻,張靈甫並沒有殺身成仁的勇氣。蔣介石之所以大肆包裝其“就義”行為,除了受到手下誆騙外,也是為了立這麼一個牌匾,給他手下其他的將領看,更是為了繼續愚弄基層士兵。
張靈甫是被擊斃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裡,官方也是一直採用其被當場擊斃的說法。
近年來,又有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張靈甫的死亡還存在隱情,一個排長因挾私報復將其槍斃的說法也越來越被人們信服。隨著陳毅同志那次談話的內容被收錄進《陳毅軍事文選》,這一說法的真實性也得到了更多的印證。
至於此前為什麼不披露這一事實,正是因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強調紀律性的解放軍來說,該內幕或許會產生不良影響,所以長期被忽視。而現在,歷史真相終究會呈現在我們眼前。